二級設計前期場地與建筑設計講義(十四)


第三節 場地設計總平面布局
一、場地設計總平面要點
1.場地設計總平面應以所在城市的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當地主管部門提出的規劃條件為依據。
2.場地總平面設計應結合工程特點,使用要求注重節地、節能、節約水資源,以適應建設發展的需要。
3.場地總平面設計應結合用地自然地形、周圍環境、地域文脈、建筑環境,因地制宜地確定規劃指導思想,并力求新意、有特色。
4.場地總平面設計應崇尚自然,保持自然植被、自然水域、水系、自然景觀,保護生態環境。
5.場地總平面設計應功能分區合理,路網結構清晰,人流、車流有序,并對建筑群體、豎向、道路、環境景觀、管線設計進行綜合考慮,統籌兼顧。
6.場地內建筑物布置應按其不同功能爭取最好的朝向和自然通風。滿足防火和衛生要求。居住建筑、學校教學用房、托兒所、幼兒園、醫療、科研實驗室等需要安靜的建筑環境,應避免噪聲干擾。
7.公共建筑應根據建筑性質滿足其室外場地及環境設計的要求,應分區明確,做到集散人、車交通組織流線合理。
(1)小學校、幼兒園和住宅之間應有便利安全的人行系統。學校、幼兒園大門不應開向城市交通干道。其人口和城市道路之間應有10m以上的緩沖距離,以便于臨時停車及人員集散。
(2)商業服務等項目宜集中布置,以便于形成規模,便于使用管理。
(3)供電、供氣、供熱等設施應靠近其主要服務對象或位于負荷中心。鍋爐房宜設在下風向。
8,建筑物退后用地紅線和退后道路紅線的距離應按規劃設計條件和《民用建筑設計通則》的要求執行。
9.規劃總平面布局如需考慮遠期發展時,必須考慮結合近期使用,以達到技術、經濟上的合理性。
10.總平面設計應考慮采取安全及防災(防洪、防海潮、防震、防滑坡等)措施。
11.總平面建、構筑物定位應以測量地形圖坐標定位。其中建筑物以軸線定位,有弧線的建筑物應標注圓心坐標及半徑。道路、管線以中心線定位。如以相對尺寸定位時,建筑物以外墻面之間的距離尺寸標注。
二、使用功能設計要求
使用功能要求的滿足是指在對建設項目的性質、項目規模及構成要求;建設場地自然條件;歷史人文特點;建設單位要求等四條具體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總平面功能分區布局。民用建筑往往以圖解的方式分析建設項目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工業建筑以生產工藝流程要求構成平面功能分區布局(不加詳述)。兩類不同性質的建筑功能表達各具特色。
從上述不同建筑項目的功能關系中可以看出其組成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系與次序。均應從場地環境質量要求角度去考慮。如鬧與靜,集中與分散,開放與封閉等,他存在于多種形式的建筑組合統一體中,應選擇最適合使用的功能與場地總評面布局。
居住區場地布局;
居住區按居住戶數或人口規模分居住區級、小區級、組團級三類:
1,居住區規模。容納3萬至5萬人口,以城市干道圍合,配建一整套教完善的,能滿足該區居民物質與文化生活所需公共服務設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小區規模。容納1萬至1。5萬人口,以居住區級道路圍合,配建一套能滿足小區自身基本物質與文化生活公共服務設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組團規模。容納1000至3000人口,以小區級道路圍合,配建有居民基本物質與文化生活公共服務設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區由若干小區組成,小區又由若干組團組成。居住區結構組成關系可按三級,也可按兩級。
4,住宅群體組合。有成組成團式、成街成坊式、整體式組合三類。
5,居住區公建配置內容要與規劃結構相吻合,包括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商業服務、金融郵電、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8類,居住區級公建服務半徑800―1000m;小區級公建服務半徑400―500m;組團級公建服務半徑150―200m;
6,居住區道路紅線寬度20m;小區路面寬6~9m,組團路面寬3~5m;宅間路2。5m。小區干道至少有兩個出入口,兩方向外圍路相聯。路與干路交角不宜小于75度,以利于消防車通行。為方便殘疾人通行,應設無障礙通道。小區盡端設12m×12m回車場。
7,居住區內道路邊緣至建筑物、構筑物的最小距離如下表:
道路級別
與建、構筑物關系居住區道路小區路組團路及宅間小路
建筑物面向道路無處入口高層5
多層33
32
12
有出入口――52.5
建筑物山墻面向道路高層4
多層22
21.5
1.5
圍墻面向道路1.51.51.5
8,居住區綠化分級。依據規劃結構可分為居住區、小區、組團多級公共綠地,采用集中、分散,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化系統,綠化宜采用開放式,并盡量與小區老年及青少年活動場地相結合。
綜上所述,公建與居住區的使用內容和具體功能要求已經說明了公建與居住區場地布局的設計難度。在場地設計中,如何按照二者的功能要求,對其進行合理布局,是設計前期工作的關鍵。
三、功能分區與交通組織
從場地自然條件中,因地制宜地尋找利用和改造土地的潛力;從場地環境條件中,化弊為利地處理和協調空間環境;從場地現有設施中,因勢利導地組織和優化管網場地。盡管有了一個完美的使用功能的設想,仍會因場地環境的不同產生影響。為此有必要將性質相近的使用功能集中,重新調整總圖的功能分區以適應場地。在重新調整總圖的功能分區的同時,應注意經濟合理地選定道路系統和確定地下管線定位,以達到合理的交通組織。
(一)交通組織
它是建設項目各組成功能部分之間有機聯系的骨架。交通組織要清晰,符合使用規律,交通流線避免干擾和沖突,要符合交通運輸方式自身的技術要求,如寬度、坡度、回轉半徑等。其有關道路知識在后面一節專述。
1.交通流量的安排。將出入口設在交通流量大、靠近外部主要交通道路口部附近,使之線路短捷。大量人、車、貨流運行的線路,應不影響其他區段的正常活動。入口避免設于高差大的地形路段。避免垂直交通不便。
2.車行系統。避免過境或外部車導入;注意不要與人行系統交叉重疊;在集中人流活動地,禁止車流行駛;非機動車宜有專線。
3.大量人流集散的地段和建筑。通過步行道或廣場組織人流交通,如火車站、展覽館的人流活動有一定規律,可將入口和出口分開,人流按一定方向疏導。在商業、影劇院、文體場館的集中時間長短不一,應考慮最大人流的出入口寬度、廣場和停車場面積。交通干道車流要專線順暢,以縮短人流出入的滯留時間。
4.場地交通組織是場地各種交通設施綜合設計的結果。機動車有火車、汽車、電車多種運輸方式;城市或場地內有公共汽車、集裝箱車、卡車、轎車、摩托車、電瓶車、自行車等多種交通工具。在交通組織綜合作業時,要考慮不同運輸方式的車流銜接,不同的交通運輸工具應有不同的交通線路,并應按其不同的交通流量規律進行交通組織安排。
5.場地交通組織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是合理功能分區流線確定下的各個項目或總項目,在安排它的車、貨、人流的入口和出口時,定位要準確、清晰、安全、上下有序、潔污分道,以利總圖的整體交通環節不受阻。
(二)對外交通聯系與出入口設置
場地出入口對外交通要便捷,減少對城市主、次干道的干擾。應按《民用建筑設計通則》,或執行《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的規定。對車流量較大的基地,其道路出口與城市道路連接有要求:出口距城市道路交叉紅線大于80m(通則70m);距次干道不小于70m 出口距人行道、地鐵出人口大于30m(通則15m);距公交站臺大于15m;距花園、學校、殘疾人建筑大于20m。當場地路坡較大時,應設緩沖段,再銜接城市干路。另外對影劇院、會展、商業密集建筑基地,除執行地方規劃條例和專項建筑設計規范外,還要求該場地至少一面臨城市干道,且有足夠的疏散人數確定寬度(約大于用地周長1/6);其場地要有2個以上不同方向的出口通向城市;其主人口避免直對城市干道,且要有足夠的集散場地、綠化面積和停車場面積等。
最新資訊
- 2026年二級注冊建筑師知識點:控制性詳細規劃指標2025-09-21
- 2026年二級注冊建筑師知識點:公共建筑的空間組合分析2025-09-18
- 2026年二級注冊建筑師高頻考點:償債能力計算2025-09-14
- 2026年二級注冊建筑師高頻考點:硅酸鹽水泥的技術性質2025-09-07
- 2026年二級注冊建筑師知識點:變更估價原則2025-09-04
- 2026年二級注冊建筑師知識點:國土空間規劃總體框架2025-08-30
- 2026年二級注冊建筑師知識點:民用建筑分類2025-08-29
- 2026年二級注冊建筑師高頻考點:盈利能力指標計算(動態)2025-08-26
- 2026年二級注冊建筑師知識點:建設期利息計算2025-08-23
- 2026年二級注冊建筑師知識點:預備費計算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