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地方導游資格證基礎知識點:廣東古代社會的歷史進程


【摘要】2017年地方導游資格證基礎知識點:廣東古代社會的歷史進程如下,想了解更多導游證考試資訊請鎖定環球網校導游證考試頻道,更有海量模擬試題,精品復習資料等你來體驗!
(導游資格證考試《導游基礎知識》模擬試題(匯總),環球網校導游資格證考試頻道編輯整理。)
一、熟悉秦統一嶺南的歷史
1、嶺南首置郡縣
建制情況:設三郡:南海(今廣東大部分)、桂林(今廣西大部分)、象郡(今越南北部和廣西一部分),南海郡下轄番禺、四會、龍川、博羅、揭陽五個縣,郡治在番禺。
官員任命:南海郡蔚:任囂;龍川縣::趙佗
意義:這是嶺南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結束了長期以來各自為政的局面,使嶺南地區開始直接納入中央王朝的統治。
第一次中原人南遷成員:就地留戍落籍的秦軍、15000名未婚女子、罪民罪官
2、靈渠的開鑿和“新道”的擴筑
1)靈渠
修建原因:為解決運輸和給養問題
地點:湘江與漓江的分水嶺海洋山(今廣西興安縣境)
概況:史祿修建了北渠(入湘江)和南渠-靈渠(入漓江)。
意義: ①靈渠的開鑿和入越孔道的擴筑,是秦統治嶺南的重要舉措。
②靈渠的水陡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設施。
③溝通了珠江與長江水系,成為秦以后江南以至中原入越的通津,湘桂走廊上的動脈,對西江流域的開發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2)新道(入越孔道)
概況:秦朝擴筑的入越孔道為“新道”,自西而東有四條:大庾嶺(梅嶺)道、連陽道(騎田嶺與都龐嶺之間)、萌渚嶺道、越城嶺道
意義:把京師咸陽與南海諸郡聯系起來,不僅加強了秦王朝對嶺南的控制,客觀上促進了嶺南及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趙佗所采措施:
A、保境安民(如派兵把守關隘、斷絕內通中原諸道,阻止戰火向南蔓延)。
B、在政治制度上,繼承秦制,模仿漢制;
C、推行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鼓勵中原人與越族通婚;
D、長期維持與漢朝的友好關系。如公元前196年漢委派陸賈為使前往番禺交涉。趙佗審時度勢,接受了南越王的封號,名義上臣服了漢朝廷。漢開放邊境貿易,南越國則獲得北方的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加快了嶺南社會經濟文化的進步。大力促進與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聯系、交流。
E、對人民免征稅賦,大大調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
南越立國意義:維護了嶺南的安定,使秦朝的開拓成果得以鞏固,境內民族融合和中原文化傳播的勢頭得以持續進行。
3、南越回歸中央王朝
背景:公元前203年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定都番禺,公元前137年趙佗死后,其次孫趙眜繼位。是為南越文帝,他對漢庭十分敬重,便派太子趙嬰齊去長安做人質,趙眜死后,趙嬰齊繼位。他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繼位后藏起先代備用的帝璽,表示效忠朝庭。他在位八年,碌碌無為,其死后,趙興繼位。趙興及王太后為得到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好處,上書漢室要求撤除關隘,“內屬”為諸候,這個要求受到丞相呂嘉集團的反對。公元前112年,呂殺了趙興母子和漢朝使者,另立趙建德為第五代南越王,并發兵叛漢。
經過:漢武帝認為平定南越時機已到,調集十萬樓船水師分兩路攻打嶺南:一路由伏波將軍路博德率領“出桂陽、下湟水”;一路由樓船將軍楊仆率領“出豫章、下橫浦”。漢軍在石門大敗呂嘉,攻陷番禺。呂嘉與趙建德被殺,公元前111年南越國滅亡,嶺南回歸中央王朝。
建制:漢廷將嶺南地區重新劃分為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個郡。其中南海郡基本在今廣東境內,蒼梧、合浦二郡有部分在今廣東境內。公元前106年,漢設交趾刺史部,負責監察嶺南九郡,以蒼梧廣信(今廣西梧州)為治所。東漢末,改交趾刺史為交州,州刺史擁有監察權和軍政大權。
武帝平定南越意義:
①在政治上,使嶺南地區歸入西漢的直接管轄之下,九郡的創設,加強了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②在經濟上,邊關的撤銷,使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源源輸入,南方特產和異國珍品也成批北運,有利于生產力的提高和貿易的發展。
③在文化上,使南北人民加強接觸,南方人民有更多的機會吸取中原地區的文明,改進落后的風俗,進一步促進了漢越兩族的融合。
二、掌握歷史上三次中原人大規模南遷的史實及其對嶺南社會、經濟、文化的影響
1、第一次中原人南遷成員:就地留戍落籍的秦軍、15000名未婚女子、罪民罪官
2、第二次中原人南遷流人入粵及其影響
流人:避難流亡的百姓和士人;被吳、晉政權流放的士族、官僚
入粵途徑:陸路和海路。以海道為主,經海路者多數前往交趾部,少數進入南海郡
意義:增加了土地開發者,加快了嶺南開發的步伐。
3、第三次北人南遷及其影響---南宋滅亡時達到空前規模
原因: 中原戰亂;廣南兩路社會環境安定;廣南兩路有大量尚未墾種的可耕地
南遷途徑:(1)陸路:梅關道(張九齡開鑿的大庾嶺路)
(2)海路:福建-潮州-惠州-廣州-雷州
中轉站:南雄珠璣巷,是中原移民南下途中首選定居地。
璣巷得名:兩種說法,一是源自唐代張昌。張昌一門孝義,七世同堂,敬宗賜珠璣絳環以旌之。為避敬宗廟謚,所以改名為珠璣巷;另一源自宋。因宋汴京有珠璣巷,以志故鄉之思。
歷史意義: 為嶺南的開發作出了貢獻,對廣南的開發具有重大的意義
1)南遷人口加速了廣東土地的開發
2)江浙閩商人和手工工匠的遷入促進了廣南工商業的發展
3)中原移民中有不少官紳和宿儒,他們入籍嶺南后創辦州學,縣學和書院,使嶺南的文化教育事業空前繁榮。著名的如南雄的孔林書院、潮州的韓山書院、海南的東坡書院、東莞的力瀛書院等。
三、了解南越國的歷史(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3年,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定都番禺
2、趙佗治理措施:(1)、保境安民(最為得力)
(2)、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鼓勵中原人與越族通婚
(3)、大力促進中原地區和嶺南地區經濟文化的聯系,交流
(4)、對人民免征稅賦,大大調動生產積極性
(5)、繼承秦制,模仿漢制
3、發展概況:公元前196年,漢武帝派陸賈出使嶺南,臣服漢朝,為南越王
公元前183年,南越武帝
公元前179年,漢文帝派陸賈出使嶺南,實際保持獨立
公元前111年,滅亡
4、南越五代王
趙佗:在位67年,今無法知道其真墓
趙眜:派其太子到長安當“宿衛“,在廣州象崗山發現其墓,現為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趙嬰齊:深受漢文化影響,藏起先代帝璽
趙興:上書漢室要求撤除關隘,內屬為諸侯
趙建德:呂殺了趙興母子和漢朝使者,另立趙建德為第五代南越王,并發兵叛漢
5、意義:此間是漢越文化交流,漢越兩族人民融合時期,也是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奠基時期
6、相關遺跡:泥城(接見陸賈);越王臺(接南越王詔書);伏波橋(擒獲呂嘉)
四、熟悉西漢、吳晉、唐朝時期嶺南地區海外貿易發展情況
物證:南越王墓出土的銀盒,造型紋飾與公元前5世紀波斯薛西斯王時的銀器類似,當為舶來品, 這是迄今在廣州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海外物品。
航線:從徐聞、合浦出發,沿今北部灣、東南半島、馬來半島岸邊航行,經孟加拉灣,抵達印度東南海岸和斯里蘭卡。
重要口岸:徐聞、合浦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導游證考試頻道,查詢了解相關信息。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可以手動Ctrl+D收藏,方便查閱。小編及時更新相關資訊,歡迎持續關注。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2017年地方導游資格證基礎知識點:廣東古代社會的歷史進程》相關信息。
編輯推薦
【摘要】2017年地方導游資格證基礎知識點:廣東古代社會的歷史進程如下,想了解更多導游證考試資訊請鎖定環球網校導游證考試頻道,更有海量模擬試題,精品復習資料等你來體驗!
(導游資格證考試《導游基礎知識》模擬試題(匯總),環球網校導游資格證考試頻道編輯整理。)
三國兩晉南北朝海上交通的發展
1、以番禺為起點的沿海航線(分東西二線)
西線由番禺至合浦
東線由番禺至東南沿海
2、以番禺為起點的海外貿易通道(新線)
航線:吳晉時期,船隊放棄了北部灣航線,從番禺出發,經海南島東部海面,直穿西沙群島海面抵達東南亞各國,然后穿過馬六甲海峽,直駛波斯灣和紅海地區。大大縮短了從番禺到東南亞各國的航程。這一航線的開通,奠定了番禺作為南海交通樞紐的地位。
意義:番禺對外貿易的興起,推動了造船、采銀等手工業的發展,并使南海等郡與江南各地之間的商業趨于活躍,北江流域的交通運輸逐漸頻繁,對嶺南社會的進步有所推動,同時也為唐宋時期廣東海外貿易的長足發展鋪墊了道路。
隋唐時期對外貿易的發展
A、海上絲綢之路(唐朝)
貫穿南海、印度洋、波斯灣和東非海岸90多個國家,航程89天,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
B、市舶使的設置(唐朝)――國家直接面對外商交易
C、蕃坊的設置――加強對外國僑商的管理(蕃學)
五、掌握廣州建城的歷史以及廣州、廣東的得名
1、廣州建城歷史
(1)有文字記載的廣州最早的名字-任囂城(番禺,因城筑在“番山”和“禺山”上)
(2)廣州城建之始:公元210年,孫權命其親信步騭為交州刺史,步并于公元217年將交州州治從廣信遷至番禺。為便于管理,公元264年,東吳從交州劃出南海、蒼梧、郁林、高涼四郡及合浦北部,另置廣州,州治在番禺,廣州自此得名。
2、歷代擴建及名稱
1)、秦漢時期---番禺、任囂城、趙佗城
任囂城面積:4-5平方公里
范圍:東到芳草街;西到舊倉巷;南到中山三路、四路以南;北到豪賢路
趙佗城面積:全城周長約10里,比任囂城大了一倍。
范圍:東到芳草街附近,西到教育路,南到西湖路、禺山路,北到越華路
南越國宮署遺址:1995年7月發現于中山四路忠佑大街,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三國時期---廣州(以合浦為界,合浦以南稱交州、合浦以北稱廣州)
3)、明清時期---廣州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把宋元時期的三城合為一城 ,后人稱之為老城。
老城范圍:東起今天的越秀路,西到人民路,南抵文明路、大南路和大德路,北跨越秀山,把越秀山納入城內。鎮海樓也建于同時,廣州全城周長21里。
新城:嘉靖四十二年在老城南筑外城,后人稱之為新城。
新城范圍:南到今一德路、泰康路、萬福路一線,周長6里多。
清:在新城南面增修東西兩翼城,直到珠江邊,俗稱“雞翼城”,已是今天的長堤一帶了。
番禺早在秦漢時已成為全國著名的商業活動中心
3、廣東的得名: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縣三級。公元997年,將全國劃為15路,并將嶺南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東由此得名。
六、熟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漢文化在嶺南諸郡的推廣情況
1、秦漢時期,漢字流入并成為官方唯一通用文字
2、漢朝時,官府倡讀《五經》(番禺縣人楊孚著《異物志》,對嶺南的土特產進行了分門別類的介紹,這是迄今可見的南海郡人第一部學術著作,為我國第一部地域性物產志)
3、吳、晉、南朝時期,士人在嶺南講學授徒(三陳、四士)
(1)三陳:陳欽、陳元、陳堅卿
陳欽(祖父):曾向王莽講授《左傳》;
陳元(父):被譽為“嶺海儒宗”,以研究《左傳》聞名,著有《左氏異同》 (已失傳);
陳堅卿(孫):經學研究造詣較深。
清末民初著名學者屈大均稱陳家祖孫三人為“粵人文之大宗”。
(2)四士:士燮四兄弟分別擔任交趾太守、合浦太守、九真太守、南海太守。
士燮:曾任交趾郡太守,著有《春秋經注》 、《公羊傳注》、《谷梁傳注》、 《士燮集》
七、熟悉隋唐時期嶺南政治、文化的發展情況
(一)政治經濟的發展(統治嶺南的政治制度)
1)隋:
①政治上:裁撤南朝以來的地方行政機構,推行州(郡)縣二級政制,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創科舉制。
②經濟上:革除舊弊,減免徭役,鼓勵對外貿易,發展海外交通。
2)唐:
(1)對嶺南實行按戶稅米的制度,且對土著人只交漢人戶的一半稅;
(2)設“嶺南五管”:將嶺南45州分廣州、桂州(桂林)、容州(廣西北流)、邕州(南寧)、安南(越南河內)五個都督府;州縣設置上在粵西盡量析置州縣;
(3)實行“南選”制度,選拔土人為官。
(二)大庾嶺通道的開辟
地理位置:北連贛江上源章水,南接北江東源湞水,原是秦漢用兵番禺的必經之路。
開鑿者:張九齡
意義:使廣東的對外貿易受益匪淺,對廣東社會文化的發展大有裨益。
(三)對外貿易的發展
1、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
唐時,以廣州為起點的遠洋航線是當時最重要的海上通道。據賈耽撰寫的《廣州通海夷道》:從廣州出發,經海南島東部海面,越過西沙群島,穿過馬六甲海峽,至印度南部,沿印度南部西岸北上,再沿海岸線西行至波斯灣,從波斯灣沿阿拉伯半島西南行可達非洲東岸。這條海路貫穿南海、印度洋、波斯灣和東非海岸的90多個國家,航程89天,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成為連結東西方經濟文化往來的重要紐帶。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和“陶瓷之路”。
2、 市舶使的建立(唐)
目的:為了加強海外交通和對外貿易的管理
地點:廣州(當時全國有四大貿易港,但設市舶使的只有廣州)
作用:代表朝廷總管東南海路外交和外貿
意義:是中國貿易史上的創舉
3、蕃坊的建立
1)目的:為加強對外國僑商的管理
2)地點:廣州
3)范圍:今廣州中山路以南、人民路以東、大德路以北、解放路以西一帶,以光塔路及其附近為中心。
4)概況:各國僑民均可在“蕃坊”定居經商。“番坊”設“蕃長”(相當于外國領事,由外僑推舉,政府任命,專門管理外國僑商的內部事務),并設“蕃學”供外僑子弟讀書。這些外僑中以阿拉伯人居多,所以蕃長多由穆斯林擔任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導游證考試頻道,查詢了解相關信息。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可以手動Ctrl+D收藏,方便查閱。小編及時更新相關資訊,歡迎持續關注。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2017年地方導游資格證基礎知識點:廣東古代社會的歷史進程》相關信息。
編輯推薦
最新資訊
- 2024年各省導游證面試導游詞匯總2024-08-14
- 2023年各省導游證面試題目問答題匯總2023-12-22
- 導游證黑龍江面試200道知識問答題2023-12-19
- 福建導游證面試200道知識問答題2023-12-19
- 吉林導游證面試問答題231道2023-12-19
- 江西導游證面試資料:210道問答題2023-12-19
- 廣東導游證面試景點及知識問答題2023-12-19
- 導游證面試考試參考資料:景點及知識問答題2023-12-18
- 2023年全國導游證考試面試復習資料及技巧2023-12-13
- 2023年導游證面試考試問答題【免費獲取】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