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輔導:第五章節(23)


(二)生產計劃
生產或運營能力、局限性和政策能夠極大促進或阻礙目標的實現。生產流程通常構成了企業總資產中的大部分資產。戰略實施流程中的大部分都發生在生產現場。以下幾個方面的生產決策對戰略實施的成敗具有重大影響:工廠規模、工廠地點、產品設計、設備的選擇、工具的類型、庫存規模、庫存控制、質量控制、成本控制、標準的使用、工作專業化、員工培訓、設備與資源利用、運輸與包裝、以及技術創新。
在研究工廠地點和生產設備之前所必須考慮的因素包括主要資源的可利用性、該地區的當前平均工資水平、與收發貨物相關的交通費用、主要市場的地點、該地區所在國家的政治風險以及可用的培訓過的員工。對于高技術企業而言,由于經常需要改變主要產品,因此生產成本與生產靈活性同等重要。某些行業(比如生物技術和整形外科等)所依賴的生產體系必須具有足夠的靈活性,從而使其能夠進行頻繁的產品變更和新產品的快速引入,
(三)產能計劃
產能計劃是指確定企業所需的生產能力以滿足其產品不斷變化的需求的過程。對產能計劃而言,“產能”是指企業在指定時間內能夠完成的最大工作量。
企業產能與客戶需求之間的差異導致效率低下,如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或者客戶需求未得到完全滿足。產能計劃的目標就是使這種差異最小化。對企業產能的需求因產量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增加或降低現有產品的產量或生產新產品。企業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提高產能:引進新技術、設備和材料;增加員工或機器的數量;以及增加輪班的次數或收購其它生產設備。
產能計劃的類型包括領先策略、滯后策略和匹配策略。
領先策略是指根據對需求增長的預期增加產能。領先策略是一種進攻性策略,其目標是將客戶從企業的競爭者手中吸引過來。這種策略的潛在劣勢在于其通常會產生過量存貨;過量的存貨導致成本又高昂又浪費。
滯后策略是指僅當企業因需求增長而滿負荷生產或超額生產后才增加產能。該策略是一種相對保守的策略,它能降低浪費的風險但也可能導致潛在客戶流失。
匹配策略是指少量地增加產能來應對市場需求的變化。這種策略是一種比較穩健的策略。
一般來說,共有三種平衡產能與需求的方法:
1.資源訂單式生產:當需求不具獨立性時,企業僅購買所需材料并在需要時才開始生產所需的產品或提供所需的服務。例如,建筑企業可能會收到承建新的道路橋梁的大訂單。該建筑企業將僅在簽訂了合同之后才開始采購必需的資源。
2.訂單生產式生產:在采用某些運營流程的情況下,企業可能對未來需求的上漲非常有信心,從而持有為滿足未來訂單所需的一種或多種資源的存貨。例如,企業會配備適當的勞動力和設備,但企業會在實際收到訂單之后才開始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
3.庫存生產式生產:許多企業在收到訂單之前或在知道需求量之前就開始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這種情況在制造型企業非常常見。
最新資訊
- CPA分錄大全:《會計》核心分錄2025-09-19
- 2025注會各科難度分析,助力26年考生把握重點2025-09-08
- 2025年注會考情分析:各科考試難度及26年備考建議2025-08-28
- 2025年CPA六科考前必背200句精煉匯總.pdf版,高效復習工具2025-08-21
- 救急小紙條:2025年注會考前必背200句,最后兩天就背它了2025-08-21
- 考生必存!2025注冊會計師《戰略》必背200句濃縮考點,拒絕無效備考2025-08-20
- 免費下載:2025注會《財務成本管理》必背200句口訣2025-08-20
- 2025年cpa《經濟法》必背200句,考前就背它了2025-08-20
- 考前三天背完!2025注冊會計師《稅法》必背200句濃縮講義2025-08-20
- 2025年注會《審計》沖刺必備:200句高頻考點速記手冊202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