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稅務總局關于完善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政策的公告,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近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了《關于完善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政策的公告》,其中明確自2025年9月增值稅納稅申報期起,符合條件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可以按照規定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退還期末留抵稅額。
具體通知如下:
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于完善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政策的公告
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25年第7號
現將完善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政策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自2025年9月增值稅納稅申報期起,符合條件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以下簡稱納稅人)可以按照以下規定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退還期末留抵稅額。
(一)“制造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以下簡稱制造業等4個行業)納稅人,可以按月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退還期末留抵稅額。
(二)房地產開發經營業納稅人,與2019年3月31日期末留抵稅額相比,申請退稅前連續六個月(按季納稅的,連續兩個季度,下同)期末新增加留抵稅額均大于零,且第六個月(按季納稅的,第二季度,下同)期末新增加留抵稅額不低于50萬元的,可以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退還第六個月期末新增加留抵稅額的60%。
(三)除制造業等4個行業和房地產開發經營業納稅人以外的其他納稅人,申請退稅前連續六個月期末留抵稅額均大于零,且第六個月期末留抵稅額與申請退稅前一稅款所屬期上一年度12月31日期末留抵稅額相比新增加留抵稅額不低于50萬元的,可以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按比例退還新增加留抵稅額。新增加留抵稅額不超過1億元的部分(含1億元),退稅比例為60%;超過1億元的部分,退稅比例為30%。
房地產開發經營業納稅人不符合本條第二項規定的,可以按照本條第三項規定申請退還期末留抵稅額。
二、適用本公告政策的納稅人需同時符合以下條件:
(一)納稅繳費信用級別為A級或者B級。
(二)申請退稅前36個月未發生騙取留抵退稅、騙取出口退稅或者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情形。
(三)申請退稅前36個月未因偷稅被稅務機關處罰兩次及以上。
(四)2019年4月1日起未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本公告另有規定的除外。
三、本公告所稱制造業等4個行業納稅人,是指從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制造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業務相應發生的增值稅銷售額占其全部增值稅銷售額的比重超過50%的納稅人。銷售額比重根據納稅人申請退稅前連續12個月的銷售額計算確定;申請退稅前經營期不滿12個月但滿3個月的,按照實際經營期的銷售額計算確定。
四、本公告所稱房地產開發經營業納稅人,是指從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房地產開發經營”業務相應發生的增值稅銷售額及預收款占其全部增值稅銷售額及預收款的比重超過50%的納稅人。銷售額及預收款比重根據納稅人申請退稅前連續12個月的銷售額及預收款計算確定;申請退稅前經營期不滿12個月但滿3個月的,按照實際經營期的銷售額及預收款計算確定。同一計算期間內已經參與比重計算的預收款,不得重復參與增值稅銷售額的計算。預收款是指采取預售方式銷售自行開發的房地產項目收到的款項。
同一計算期間內既取得房地產開發經營業務增值稅銷售額或預收款,又取得其他業務增值稅銷售額,且符合本條第一款增值稅銷售額及預收款比重規定的納稅人,申請退還期末留抵稅額時,應當按照本公告第一條第二項、第三項第二款的規定辦理。
五、本公告第三條和第四條所稱增值稅銷售額,包括納稅申報銷售額、稽查查補銷售額、納稅評估調整銷售額等;適用增值稅差額征稅政策的,以差額前的金額確定。
六、稅務機關核準納稅人留抵退稅申請后,納稅人再次滿足本公告規定的退稅條件,可以繼續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退還期末留抵稅額,但本公告第一條第二項、第三項規定的連續六個月計算期間,與已核準留抵退稅申請不得重復計算。
七、適用本公告政策的納稅人,按照以下公式計算允許退還的留抵稅額:
(一)適用本公告第一條第一項政策的,允許退還的留抵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稅額×進項構成比例×100%;
(二)適用本公告第一條第二項政策的,允許退還的留抵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稅額與2019年3月31日期末留抵稅額相比新增加留抵稅額×進項構成比例×60%;
(三)適用本公告第一條第三項政策的,允許退還的留抵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稅額與申請退稅前一稅款所屬期上一年度12月31日期末留抵稅額相比新增加留抵稅額不超過1億元的部分×進項構成比例×60%+超過1億元的部分×進項構成比例×30%。
本條第一項和第二項的進項構成比例,為2019年4月至申請退稅前一稅款所屬期已抵扣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完稅憑證、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收費公路通行費增值稅電子普通發票、電子發票(航空運輸電子客票行程單)、電子發票(鐵路電子客票)等增值稅扣稅憑證(以下簡稱七類增值稅扣稅憑證)注明的增值稅額占同期全部已抵扣進項稅額的比重。
本條第三項的進項構成比例,為申請退稅前一稅款所屬期當年1月至申請退稅前一稅款所屬期已抵扣的七類增值稅扣稅憑證注明的增值稅額占同期全部已抵扣進項稅額的比重。
八、納稅人出口貨物或者跨境銷售服務、無形資產,適用免抵退稅辦法的,應當先辦理免抵退稅,免抵退稅辦理完畢后,仍符合本公告規定條件的,可以按規定辦理留抵退稅;適用免退稅辦法的,對應進項稅額不得用于退還留抵稅額。
九、納稅人自2019年4月1日起已取得留抵退稅款的,不得再申請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納稅人一次性將已取得的留抵退稅款全部繳回后,可以就繳回當月起發生的增值稅應稅交易按照規定申請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
納稅人自2019年4月1日起已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的,一次性將已退還的增值稅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稅款全部繳回后,可以自全部繳回次月起按照規定申請退還期末留抵稅額。
納稅人按照上述規定全部繳回已退稅款后適用留抵退稅或者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的,自全部繳回次月起36個月內不得變更。
十、納稅人可以選擇將期末留抵稅額結轉下期繼續抵扣,也可以按照本公告的規定,在符合留抵退稅條件的次月增值稅納稅申報期內,完成本期增值稅納稅申報后,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退還期末留抵稅額。
稅務機關核準納稅人留抵退稅申請后,納稅人應當按照核準的留抵退稅款相應調減當期留抵稅額。
納稅人取得退還的留抵退稅款后,如果發現納稅人存在留抵退稅政策適用有誤的情形,納稅人應當在下個增值稅納稅申報期結束前繳回相關留抵退稅款。
納稅人以隱匿收入、虛增進項稅額、虛假申報或其他欺騙手段騙取留抵退稅款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騙取的退稅款,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等有關規定處理。
十一、本公告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財政部 稅務總局 海關總署關于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 海關總署公告2019年第39號)第八條、《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大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政策實施力度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22年第14號)、《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快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政策實施進度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22年第17號)、《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于進一步持續加快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政策實施進度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22年第19號)、《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于擴大全額退還增值稅留抵稅額政策行業范圍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22年第21號)同時廢止。
本公告施行前稅務機關已受理但尚未辦理完畢的留抵退稅申請,仍按原規定辦理。
特此公告。
財政部 稅務總局
2025年8月22日
計劃備考2026年初級會計考試的人員注意,2026年初級會計報名時間預計會在1月份進行,具體什么時候開始報名,為了讓考生及時獲得報名信息,小編建議考生可立即填寫本文頂部 免費預約短信提醒服務,屆時我們會及時通知考生2026年各省初級會計報名時間、考試時間,助您順利拿到證書。點擊查看>>2026年全國各省初級會計考試報名時間及報名官網入口匯總。
2026年初級會計備考計劃即將開始,想要參加2026年初級會計考試人員注意,免費領取2026年小白班講義及視頻
點擊下圖進入2026年初級會計職稱 小白入門
同時取得初級會計證書后,下一步進入會計工作崗位,那么新手會計在實際工作中如何進行做賬,點擊下圖會計實操-實訓系統體驗(電腦版),供新手快速上手。
以上內容就是“財政部稅務總局關于完善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政策的公告,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的相關信息,具體初級會計報名時間和考試時間小編建議考生填寫短信服務,會在你百忙之中提醒該初級會計報名啦,小編為廣大考生上傳2026年初級會計備考指南內容,可點擊“免費下載”按鈕后進入下載頁面。
最新資訊
- 關于育兒補貼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公告,免征個人所得稅2025-08-25
-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辦理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有關征管事項的公告(附解讀)2025-08-25
- 財政部稅務總局關于完善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政策的公告,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2025-08-25
-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法實施條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2025-08-14
- 2025年河南省初級會計證書取得后,技能提升補貼政策初級1000元2025-07-18
- 財政部會計財務評價中心發布《全國初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成績復核工作規程》的通知2025-06-24
- 財政部會計司有關負責人就《會計獎懲信息歸集管理辦法(試行)》進行回答2025-05-27
- 財政部發布《會計獎懲信息歸集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2025-04-17
- 2025年4月10日12時01分,中國對美國加征84%關稅已正式生效2025-04-10
- 廣東省修訂和印發實施會計人員職稱評價標準條件-深化會計職稱制度改革202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