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醫執業醫師考試輔導:汗證的分證論治


汗證的分證論治是中醫執業醫師考試需要了解的內容,環球網校醫學考試網搜集整理了相關知識點,以便廣大考生參考學習。
肺衛不固
癥狀:汗出惡風,稍勞汗出尤甚,易于感冒,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脈細弱,苔薄白。
治法:益氣固表。
方藥:玉屏風散。
本方為益氣固表止汗的常用方劑,方中以黃芪益氣固表止汗;白術健脾益氣,助黃芪益氣固表;少佐防風走表散邪,且助黃芪固表。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麥、糯稻根、牡蠣固表斂汗。氣虛甚者,加黨參、黃精益氣固攝。兼有陰盛而見舌紅、脈細數者,加麥冬、五味子養陰斂汗。
氣血不足,體質虛弱,而癥見汗出,惡風,倦怠乏力,面色不華,舌質淡,脈弱者,可改用大補黃芪湯以補益氣血,固表斂汗。本方除含有玉屏風散的藥物外,尚有人參、山茱萸、茯苓、甘草、五味子等益氣固攝,熟地、川芎、肉蓯蓉等補益精血,補益之力遠較玉屏風散為強,故宜用于自汗之氣血不足及體虛甚者。
營衛不和
癥狀:汗出惡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或表現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脈緩。
治法:調和營衛。
方藥:桂枝湯。
方中以桂枝溫經解肌,白芍和營斂陰,兩藥合用,一散一收,調和營衛,配以生姜、大棗、甘草,助其調和營衛之功。
汗出多者,酌加龍骨、牡蠣固澀斂汗。兼氣虛者,加黃芪益氣固表。兼陽虛者,加附子溫陽斂汗。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麥大棗湯之甘潤緩急進行治療。
營衛不和而又表現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氣懶言,舌淡,脈弱等氣虛癥狀者,可改用黃芪建中湯益氣建中,調和營衛。
由瘀血阻滯導致者,兼見心胸不適,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或澀等癥者,可改用血府逐瘀湯理氣活血,疏通經絡營衛。
心血不足
癥狀:自汗或盜汗,心悸少寐,神疲氣短,面色不華,舌質淡,脈細。
治法:補心養血。
方藥:歸脾湯。
方中以人參、黃芪、白術、茯苓益氣健脾,當歸、龍眼肉養血,酸棗仁、遠志養心安神,木香、甘草、生姜、大棗理氣調中,共奏益氣補血、養心安神之功。
汗出多者,加五味子、牡蠣、浮小麥收澀斂汗。血虛甚者,加制首烏、枸杞子、熟地補益精血。
陰虛火旺
癥狀:夜寐盜汗或有自汗,五心煩熱,或兼午后潮熱,兩顴色紅,口渴,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當歸六黃湯。
方中用當歸、生地黃、熟地黃滋陰養血,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黃連、黃芩、黃柏苦寒清熱,瀉火堅陰;黃芪益氣固表。
汗出多者,加牡蠣、浮小麥、糯稻根固澀斂汗。潮熱甚者,加秦艽、銀柴胡、白薇清退虛熱。
以陰虛為主,而火熱不甚,潮熱、脈數等不顯著者,可改用麥味地黃丸補益肺腎,滋陰清熱。
邪熱郁蒸
癥狀: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黃染,面赤烘熱,煩躁,口苦,小便色黃,舌苔薄黃,脈象弦數。
治法:清肝泄熱,化濕和營。
方藥:龍膽瀉肝湯。
方中以龍膽草、黃芩、梔子、柴胡清肝泄熱,澤瀉、木通、車前子清利濕熱,當歸、生地滋陰養血和營,甘草調和諸藥。
郁熱較甚,小便短赤者,加茵陳清解郁熱。濕熱內蘊而熱勢不盛,面赤烘熱、口苦等癥不顯著者,可改用四妙丸清熱除濕。方中以黃柏清熱,蒼術、薏苡仁除濕,牛膝通利經脈。
最新資訊
- 2020中醫醫師考試各章節知識點梳理匯總(正在更新中)2019-09-11
- 【匯總】中醫助理醫師資格考試2019年指導用書經銷商信息2018-10-12
- 2019年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指導用書經銷商信息匯總2018-10-12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貫葉金絲桃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蓼大青葉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翼首草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白藥子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土大黃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熊膽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北豆根2018-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