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咨詢工程師(投資) > 咨詢工程師(投資)備考資料 > 2009年咨詢工程師考試宏觀經濟政策考點六

2009年咨詢工程師考試宏觀經濟政策考點六

更新時間:2009-10-19 15:27:29 來源:|0 瀏覽0收藏0

咨詢工程師(投資)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填寫圖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2009年咨詢工程師考試復習資料

  規劃指標

  規劃指標是對發展目標的量化,是考核政府工作的重要依據,同時為社會市場主體提供參照和行為導向。

  “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

  第三節 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綱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了各項戰略任務的首位,提出要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略,在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的同時,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的要求,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發展現代農業的目標和要求

  堅持把發展農業生產力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增值能力,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思路

  發展現代農業

  1.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2.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3.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建設

  4.完善農村流通體系堅持把發展農業生產力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

  增加農民收入

  1.挖掘農業增收潛力

  2.增加非農產業收入:引導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

  3.完善增收減負政策

  改善農村面貌

  1.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2.加強農村環境保護

  3.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

  4.發展農村社會保障

  培養新型農民

  1.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著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

  2.加強勞動力技能培訓: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培養一大批生產能手、能工巧匠、經營能人和科技人員

  3.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引導農民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農業和農村投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2009年咨詢工程師考試報名全國各地信息匯總
2009年咨詢工程師新版課程上線(09年考試趨勢分析)
?2009年注冊咨詢工程師(投資)考試時間:4月17、18、19日

  深化農村改革

  1.穩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自愿、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搞好土地承包流轉中的仲裁服務。

  2.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基本完成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任務。

  3.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體系。

  4.穩步推進集體林權改革。

  5.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

  6.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

  7.大力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新農村建設重點工程

  1.大型糧棉油生產基地和優質糧食產業工程。

  2.沃土工程。

  3.植保工程。

  4.大型灌區續建配套改造和中部四省大型排澇泵站改造。

  5.種養業良種工程。

  6.動物防疫體系。

  7.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

  8.農村飲水安全。

  9.農村公路。

  10.農村沼氣。

  11.送電到村和綠色能源縣工程。

  12.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13.農村計劃生育服務體系。

  14.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 

  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環節,繼續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優勢,調整優化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布局,提升整體技術水平和綜合競爭力,促進工業由大變強。

  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歷史性任務,但推進工業化的重點必須實現根本性轉變,要從量的擴張為主,向質的提高和結構優化升級轉變。

  (一)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

  提升電子信息制造業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集成電路、軟件和新型元器件

  培育生物產業:重點發展生物制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制造

  推進航空航天產業:新支線飛機、大型飛機、直升機和先進發動機、機載設備

  發展新材料產業:特種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納米材料、復合材料、環保材料等“十一五”時期我國安排的高技術產業工程重大專項是:

  (1)集成電路和軟件

  (2)新一代網絡。建設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覆蓋全國的數字電視網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移動通信示范網。

  (3)先進計算。

  (4)生物醫藥。

  (5)民用飛機。

  (6)衛星應用。

  (7)新材料。

  (二)振興裝備制造業

  振興重大技術裝備:突破核心技術,提高重大技術裝備研發設計、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統集成

  提升汽車工業水平:自主創新能力,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發動機、汽車電子、關鍵總成和零部件

  壯大船舶工業實力: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環渤海、長江口、珠江口造船基地“十一五”時期我國振興裝備制造業的重點是:

  (1)大型高效清潔發電裝備。

  (2)超高壓輸變電設備。

  (3)大型乙烯成套設備。

  (4)大型煤化工成套設備。

  (5)大型冶金設備。

  (6)煤礦綜合采掘設備。

  (7)大型船舶裝備。

  (8)軌道交通裝備。

  (9)環保及資源綜合利用裝備。

  (10)數控機床。

  (三)優化發展能源工業堅持節約優先、立足國內、煤為基礎、多元發展,優化生產和消費結構,構筑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

  有序發展煤炭:建設大型煤炭基地。鼓勵有優勢的煤炭企業實行煤電聯營或煤電運一體化經營。調整改造重組中小煤礦。加強煤礦瓦斯綜合治理,加快煤層氣開發利用。加強煤炭清潔生產和利用。發展煤化工,促進煤炭深度加工轉化。

  積極發展電力:以大型高效環保機組為重點優化發展火電。在保護生態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積極推進核電建設。加強電網建設。

  加快發展石油天然氣:加快油氣干線管網和配套設施的規劃建設,逐步完善全國油氣管線網絡。建成西油東送、北油南運成品油管道。適時建設第二條西氣東輸管道及陸路進口油氣管道。

  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鼓勵生產與消費可再生能源,提高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大力開發風能。加快開發生物質能。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地熱能和海洋能。

  (四)調整原材料工業結構和布局按照控制總量、淘汰落后、加快重組、提升水平的原則,加快調整原材料工業結構和布局,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提高產品檔次、技術含量和產業集中度。

  優化發展冶金工業。

  調整化學工業布局:按照基地化、大型化、一體化方向,調整石化工業布局。優化發展基礎化工原料,積極發展精細化工,淘汰高污染化工企業。

  促進建材建筑業健康發展:以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產品質量檔次為重點,促進建材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五)提升輕紡工業水平著力打造自主品牌,提高質量,增加品種,滿足多樣化需求,擴大高端市場份額,鞏固和提高輕紡工業競爭力。

  鼓勵輕工業提高制造水平。

  鼓勵紡織工業增加附加。

  (六)積極推進信息化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提高經濟社會信息化水平。

  加快制造業信息化。

  深度開發信息資源。

  完善信息基礎設施。

  強化信息安全保障。

  加快發展服務業

  針對我國服務業發展滯后的問題,《綱要》把加快發展服務業放在突出位置,強調要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拓寬領域、擴大規模、優化結構、增強功能、規范市場,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

  (一)拓展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主要面向生產者的服務業,細化深化專業化分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優先發展交通運輸業;

  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

  有序發展金融服務業;

  積極發展信息服務業;

  規范發展商務服務業。

  1.優先發展交通運輸業

  一是加快發展鐵路運輸。

  二是進一步完善公路網絡。

  三是積極發展水路運輸。

  四是優化民用機場布局。

  五是優化運輸資源配置。建設上海、天津、大連等國際航運中心。

  “十一五”時期我國航空基礎設施重點工程是:擴建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成都、深圳、西安、烏魯木齊、鄭州、武漢等機場,遷建昆明、合肥等機場,在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新建支線機場(鐵路、公路、港口和水運重點工程,見本書第八章)。

  2.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

  推廣現代物流管理技術。

  培育專業化物流企業,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

  建立物流標準化體系,加強物流新技術開發利用,推進物流信息化。

  加強物流基礎設施整合,建設大型物流樞紐,發展區域性物流中心。

  3.有序發展金融服務業

  健全金融體系,完善服務功能,創新服務品種,提高服務質量。

  規范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的中小銀行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

  鼓勵金融創新,穩步發展綜合類金融服務,支持發展網上金融服務。

  積極發展面向中小企業的融資和小額信貸。

  完善支付結算體系,提高支付清算效率。

  健全金融市場的登記、托管、交易、清算系統。

  發展境外金融服務和外匯風險管理、綜合理財等。

  拓寬保險服務領域,發展養老、醫療保險,發揮商業保險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發展農業保險、責任保險,建立國家支持的農業和巨災再保險體系。拓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發展網上保險等新的服務方式。

  4.積極發展信息服務業

  一是改善郵政和電信基礎業務,調整電信業務結構,發展互聯網產業。

  二是積極發展電子商務。

  三是推進電子政務。

  四是加強測繪基礎設施建設,豐富和開發利用基礎地理信息資源,發展地理信息產業。

  5.規范發展商務服務業

  拓展和規范律師、公證、法律援助、司法鑒定、經濟仲裁等法律服務。

  發展項目策劃、財務顧問、并購重組、上市等投資與資產管理服務。

  規范發展會計、審計、稅務、資產評估、校準、檢測、驗貨等經濟鑒證類服務。

  支持發展市場調查、工程咨詢、管理咨詢、資信服務等咨詢服務。

  鼓勵發展專業化的工業設計。

  推動廣告業發展。

  合理規劃展館布局,發展會展業。

  豐富消費性服務業

  適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趨勢,繼續發展主要面向消費者的服務業,擴大短缺服務產品供給,滿足多樣化的服務需求。

  提升商貿服務業;

  發展房地產業;

  大力發展旅游業;

  加強市政公用事業;

  加快發展社區服務業;

  發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

  1.提升商貿服務業

  鼓勵發展所有制形式和經營業態多樣化、誠信便民的零售、餐飲等商貿服務。積極發展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和組織形式。

  2.發展房地產業

  調整住房供應結構,重點發展普通商品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嚴格控制大戶型高檔商品房。

  3.大力發展旅游業

  全面發展國內旅游,積極發展入境旅游,規范發展出境旅游。

  4.加強市政公用事業

  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完善城市路網結構和公共交通場站,有條件的大城市和城市群地區要把軌道交通作為優先領域,超前規劃,適時建設。

  積極發展出租車業。

  加強城市供排水、中水管網改造和建設,增強安全供水能力,擴大再生水使用范圍。

  合理規劃建設和改造城市集中供熱、燃氣設施。

  5.加快發展社區服務業

  圍繞便民服務,重點發展社區衛生、家政服務、社區保安、養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務和廢舊物品回收等。理順社區管理體制,推進社區服務規范化和網絡化建設。

  6.發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

  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

  打破壟斷,放寬準人領域,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行業準入制度。

  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服務業,提高非公有制經濟比重。

  公共服務以外的領域,要按照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的原則加快產業化改組。營利性事業單位要改制為企業,并盡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繼續推進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

  采取積極的財稅、土地、價格等政策,支持服務業關鍵領域、薄弱環節、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的發展。

  健全服務業標準體系,推進服務業標準化。

  大城市要把發展服務業放在優先位置,有條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綱要》提出要根據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發展基礎和潛力,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的要求,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東中西良性互動,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趨向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體現了以人為本謀發展的理念,明確了縮小地區差距的導向,主要不是縮小地區間經濟總量的差距,而是要縮小地區間公共服務和生活水平的差距。

  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推進西部大開發;

  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發展;

  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

  推進西部大開發

  1. 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通過國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區域合作,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2. 堅持以線串點,以點帶面,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線,實行重點開發。

  3.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出境、跨區鐵路和西煤東運新通道,建成“五縱七橫”西部路段和八條省際公路,建設電源基地和西電東送工程。

  4. 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成果,繼續推進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工程,加強植被保護,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強重點區域水污染防治。加強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和建設。

  5. 支持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加強清潔能源、優勢礦產資源開發及加工,支持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技術產業及其他有優勢的產業。

  6.加強和改善公共服務,優先發展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推進人才開發和科技創新。

  7.建設和完善邊境口岸設施,加強與毗鄰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發展邊境貿易。

  8.落實和深化西部大開發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推動建立長期穩定的西部開發資金渠道。

  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

  1.東北地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在改革開放中實現振興。

  2.發展現代農業,強化糧食基地建設,推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和產業化經營,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

  3.建設先進裝備、精品鋼材、石化、汽車、船舶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基地,發展高技術產業。

  4.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抓好阜新、大慶、伊春和遼源等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搞好棚戶區改造和采煤沉陷區治理。

  5.加強東北東部鐵路通道和跨省區公路運輸通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市場體系建設,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6.擴大與毗鄰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

  7.加強黑土地水土流失和東北西部荒漠化綜合治理。

  8.支持其他地區老工業基地的振興。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1.中部地區要依托現有基礎,提升產業層次,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在發揮承東啟西和產業發展優勢中崛起。

  2.加強現代農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建設,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增強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生產能力,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

  3.支持山西、河南、安徽加強大型煤炭基地建設,發展坑口電站和煤電聯營。

  4.加快鋼鐵、化工、有色、建材等優勢產業的結構調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

  5.支持發展礦山機械、汽車、農業機械、機車車輛、輸變電設備等裝備制造業以及軟件、光電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技術產業。

  6.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重點建設干線鐵路和公路、內河港口、區域性機場。

  7.加強物流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市場體系。

  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1.東部地區要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率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率先發展和改革中帶動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

  2.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提高產業素質和競爭力。

  3.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著力發展精加工和高端產品。

  4.促進加工貿易升級,積極承接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轉移,提高外向型經濟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

  5.加強耕地保護,發展現代農業。

  6.提高資源特別是土地、能源利用效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7.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的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發展

  1.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和財政性投資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加快發展。

  2.保護自然生態,改善基礎設施條件。

  3.發展學前教育,加快普及義務教育,辦好中心城市的民族初中班和高中班,加強民族大學建設和民族地區高等教育。

  4.建設少數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社區,扶持少數民族出版事業,建立雙語教學示范區。

  5.加強少數民族人才隊伍建設,穩定民族地區人才隊伍。

  6.支持發展民族特色產業、民族特需商品、民族醫藥產業和其他有優勢的產業。

  7.優先解決特困少數民族貧困問題,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的經濟社會發展,推進興邊富民行動。

  8.繼續實行支持西藏、新疆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的政策。

  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

  1.健全市場機制,引導產業轉移。

  2.健全合作機制,形成以東帶西、東中西共同發展的格局。

  3.健全互助機制,發達地區要采取對口支援、社會捐助等方式幫扶欠發達地區。

  4.健全扶持機制,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大國家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國家繼續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考慮未來我國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按照主體功能定位調整完善區域政策和績效評價,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

  《綱要》禁止開發的區域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

  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

  1.分類引導人口城鎮化

  2.形成合理的城鎮化空間格局

  3.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

  4.健全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一、分類引導人口城鎮化

  1.對臨時進城務工人員,繼續實行亦工亦農、城鄉雙向流動的政策;

  2.對在城市已有穩定職業和住所的進城務工人員,要創造條件使之逐步轉為城市居民;

  3.對因城市建設承包地被征用、完全失去土地的農村人口,要轉為城市居民。

  4.鼓勵農村人口進入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定居,特大城市要從調整產業結構的源頭人手,形成用經濟辦法等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機制。

  二、形成合理的城鎮化空間格局

  1.要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逐步形成以沿海及京廣京哈線為縱軸,長江及隴海線為橫軸,若干城市群為主體,其他城市和小城鎮點狀分布,永久耕地和生態功能區相間隔,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城鎮化空間格局。

  2.已形成城市群發展格局的京津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區域,要繼續發揮帶動和輻射作用,加強城市群內各城市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增強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

  3.具備城市群發展條件的區域,要加強統籌規劃,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為龍頭,發揮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業多、要素集聚能力強、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

  4.人口分散、資源條件較差、不具備城市群發展條件的區域,要重點發展現有城市、縣城及有條件的建制鎮,成為本地區集聚經濟、人口和提供公共服務的中心。

  三、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

  四、健全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發展循環經濟

  堅持開發節約并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在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物產生、消費等環節,逐步建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1.節約能源l強化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導向,加大節能力度。

  l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特別是降低高耗能產業比重,實現結構節能;l通過開發推廣節能技術,實現技術節能;l通過加強能源生產、運輸、消費各環節的制度建設和監管,實現管理節能。

  2.節約用水l發展農業節水;重點推進火電、冶金等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改造;抓好城市節水工作;加強公共建筑和住宅節水設施建設;積極開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礦井水利用。

  3.節約土地l落實保護耕地基本國策。管住總量、嚴控增量、盤活存量,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規模。到2010年實現所有城市禁用實心粘土磚。

  4.節約材料l推行產品生態設計,推廣節約材料的技術工藝,鼓勵采用小型、輕型和再生材料。

  5.加強資源綜合利用l推動鋼鐵、有色、煤炭、電力、化工、建材、制糖等行業實施循環經濟改造,形成一批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在重點行業、領域、產業園區和城市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發展黃河三角洲、三峽庫區等高效生態經濟。

  強化促進節約的政策措施

  1.加快循環經濟立法。

  2.實行單位能耗目標責任和考核制度。

  3.完善重點行業能耗和水耗準入標準、主要用能產品和建筑物能效標準、重點行業節能設計規范和取水定額標準。

  4.嚴格執行設計、施工、生產等技術標準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

  5.實行強制淘汰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的制度。

  6.推行強制性能效標識制度和節能產品認證制度。

  7.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政府節能采購、合同能源管理。

  8.實行有利于資源節約、綜合利用和石油替代產品開發的財稅、價格、投資政策。

  9.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咨詢工程師(投資)資格查詢

咨詢工程師(投資)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咨詢工程師(投資)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咨詢工程師(投資)各地入口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