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地區工程地質調查技術要求3
更新時間:2009-10-19 15:27:29
來源:|0
瀏覽
收藏


注冊土木工程師(巖土)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5.3.3.2 沙漠化土地
a.平沙地:以均勻的沙粒組成的平坦地形,是較活動的沙地,在航片上呈均勻的灰白色調;
b.壟狀沙地:形象上呈順主風向延伸的堤壟座落在沙地之上,其上植被較發育、色調較深,為灰-淺灰色調,這些“壟”經實地驗證一般屬半固定沙壟;
c.丘狀沙地:形象上為均一灰色調的沙地上分布有許多灰自色亮點,這些點即為一個個沙堆,堆上往往發育有植被。按植被覆蓋程度分為固定的、半固定的、流動的沙狀沙地;
d.草灌叢沙地:形象上呈細膩的蠕蟲狀紋形圖案,色調總體呈灰-灰白,其上植被發育一般為半固定-固定的沙丘地;
e.礫質沙地:在風的吹蝕作用下,較細的沙粒被吹揚搬運。使一些較粗的沙礫裸露地表,即是由粗化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觀,在航片上呈暗灰色調,地形亦較平坦。
由于不同地區的地質環境、地貌背景及氣象因素的差別,使一些沙漠、沙地在遙感標志上還存在一些差異,調查中需予以補充,使其逐步完善。
5.3.4 遙感圖象解譯成果及應用
5.3.4.1 遙感圖象解譯應提交下列成果:
a.沙漠地貌解譯圖;
b.工程地質解譯圖;
c.代表性解譯卡片;
d.典型象片圖。
5.3.4.2 區域工程地質調查報告應包括遙感圖象資料的應用情況,解譯方法和成果以及解譯質量評述等內容,必要時可單獨編寫遙感解譯報告。
5.4 工程地質測繪內容。
5.4.1沙丘(沙山)地層巖性調查(見附錄B、C1、C2)
5.4.1.1 沙丘(沙山)地層以細沙為主(粒徑0.1~0.25mm),次為中沙(粒徑0.25~0.5mm)和粒徑為0.1―0.05mm的極細沙,粒徑2.0―0.5mm的粗沙為最少。
5.4.1.2 調查沙丘(沙山)的巖性類型,形成環境、厚度、成因,與其他地層的接觸關系及分布。
5.4.1.3 調查沙丘(沙山)的顏色、巖性組成、礦物成分、結構及含鹽量。
5.4.1.4 調查沙丘(沙山)下伏地層巖性,尤其是軟弱層的巖性特征,產狀和時代。
5.4.2 沙漠地貌調查(見附錄A)
5.4.2.1 查明各種形態類型的沙漠地貌單元的空間分布,界線及相互問的過渡關系。
5.4.2.2 調查沙漠地貌(新月型沙丘、沙丘鏈、沙壟及復合型沙丘等)的形態、結構、年代及其形成的古地貌條件。
5.4.2.3 調查沙丘斜坡的形態、結構、斜坡變形方式和演變規律。
5.4.2.4 調查不同規模沖溝、干河床、河溝等類型溝谷的形態,巖性組成,形成條件,發育階段,分布規律,組合關系。
5.4.2.5 調查濕地、沼澤、鹽堿地的分布,成因與變化。
5.4.2.6 沙漠地貌調查除進行形態測量,文字記述外,應利用照片、素描圖、實測剖面等形象資料反映沙漠地貌形態、巖性結構和各類地貌間的接觸關系。
5.4.3 地質構造調查
5.4.3.1 了解區域地質構造基本特征,構造線方向,主要構造的性質、規模、產狀、活動性及其在沙漠地區的分布。
5.4.3.2 調查新構造的性質與特征,現今活動形跡,搜集重復水準測量資料,編制地形剖面圖,分析現代活動特征。
5。4.3.3 收集區域淺部與深部地球物理資料,了解沙漠下部覆蓋地形起伏及主干斷裂延伸情況。
5.4.4 地震調查
5.4.4.1 調查與收集歷史地震活動的震中位置、震級、裂度與活動周期。
5.4.4.2 調查歷史上破壞性地震引起的地震效應,如建筑物變形的破壞程度,崩塌和地面開裂,斷層活動特點,砂土液化,噴砂冒水與塌陷,地下水動態異常,河流堵塞及改道現象等。
5.4.5 水文地質調查
5.4.5.1 收集風向、風力、氣溫、濕度、降水量、蒸發量、干燥度、沙暴、塵暴以及暴雨頻率、強度等氣象資料。
5.4.5.2 收集河流水位、流量、含沙量、泥沙級配等資料,分析河流泥沙動態和輸沙特征。在無資料地區設置臨時性水文站進行平水、豐水、洪峰期水位、流量、輸沙量簡易測試,作出定量評價。
5.4.5.3 調查湖泊、水庫等地表水體的分布,動態及其與水文地質條件的關系。
5.4.5.4 調查潛水、承壓水分布、埋深、水頭及補給、徑流、排瀉條件,泉水類型、分布與出露條件,地下水水化學性質與侵蝕性以及地下水活動與環境的關系。
5.4.5.5 調查丘間洼地潛水分布,埋深、補給、徑流、排瀉條件及地下水水化學性質與侵蝕性。
5.4.5.6 注意“濕沙層”的調查,除沙脊線落沙坡上部外,一般對0.1~1.0m厚的穩定濕沙層,應了解其埋深及分布范圍。
5.4.5.7 根據地下水活動痕跡及訪問資料對地下水動態作一般性評價。
5.4.6 沙漠動態調查
沙漠中不少地區在我國歷史中曾是重要的通商要道、屯墾之地,有廢棄的古城堡、埋沒的礦山,調查和研究它們的興衰,有助于改造利用沙漠,應調查與收集有關資料。
5.4.6.1 收集歷史文獻及有關資料,了解城垣興廢,居民區變遷,河流改道,沙漠區內部演化,以及地震活動等資料。
5.4.6.2 收集調查與沙漠動態有關的氣象資料:風向、風力及起風沙的分析和蒸發、降水、氣溫、溫度等。
5.4.6.3調查與航衛片解譯相結合了解沙漠移動方向運動規律、年移動值及發展趨勢。
5.4.6.4 橫斷面測量,選定走向不同的各種類型和高度的沙丘,垂直沙丘走向在迎風坡丘頂。背風坡坡腳,埋設標樁,按季節和年度重復測量其距離變化,求得沙丘移動方向和速度。
5.4.6.5 調查移動沙丘的類型,規模、形成條件,沙源、移動方向,沙丘移動造成的危害、防治措施及效果。根據沙丘的固定程度和植物覆蓋度大小分為三個類型:
a.裸露的流動沙丘:植物覆蓋度小于15%,甚至完全裸露;
b.植被覆蓋度中等的半固定沙丘:植被覆蓋度15%~40%;
c.植被覆蓋度較大的固定沙丘:植被覆蓋度大于40%。
5.4.6.6 沙丘(沙山)移動
按流動沙丘每年移動的程度分為:
a.快速移動的沙丘:年移動速度大于10m;
b.中速移動的沙丘:年移動速度5~10m;
c.慢速移動的沙丘:年移動速度1~5m。
5.4.7 外動力地質現象調查
5.4.7.1 崩塌
調查崩塌的類型、分布和形成條件,活動規律以及崩塌堆積物的形態、規模、物質成分和產生的危害。崩塌治理措施及效果。
5.4.7.2 滑坡
調查滑坡的類型、分布、形成條件、誘發因素和活動規律。以及滑坡的形態,規模,產生的危害和現在的穩定程度與變化趨勢。滑坡治理及效果。
5.4.7.3 泥石流
調查泥石流類型、規模、形成條件、泥石流堆積物分布位置,泥石流溝分布及特征。泥石流造成的危害,防治措施及效果。
5.4.8 沙漠地區環境工程地質調查
為有效的防治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線路、國防工程、礦山、水庫、廠址和農牧業基地等)所引起的地質環境變化,應對工程所在地區的水文狀況、植被、風向和沙源等自然條件及地質環境進行調查。
5.4.8.1 對工程區風向、風速、降水、蒸發、濕度和溫度等氣象要素及沙源、植被進行調查和資料收集。
5.4.8.2 調查與收集工程區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外動力地質現象、水文地質等資料。
5.4.8.3 調查工程區固沙造林的可能條件,擬定防沙制沙措施,在需采取防沙、固沙措施寬度內,應查明沙丘形態。分布寬度、移動方向及速度等資料。
5.4.9 建筑材料調查
工程建筑所需的塊石料、卵礫石和水泥原料等應初步查明其產狀、規模、質量、儲量和交通條件等,對區內有價值的礦產資源與景觀資源,應在調查與收集資料的基礎上作出初步評價。
5.5 工程地質測繪資料整理
在工程地質測繪工作中及結束后應及時對原始資料進行整理,提交以下主要原始成果:
a.實際材料圖;
b.各種原始記錄本或記錄卡片,按內容性質或地區分別裝訂成冊;
c.沙漠、沙丘、沙化、水點、各種內外動力地質現象內容的統計表;
d.實測地質剖面和柱狀圖,典型沙丘(沙山)平、剖面圖;
e.沙化、沙漠等變形典型地區平、剖面示意圖;
f.野外工程地質草圖;
g.航衛片解譯圖及有關資料;
h.地質照片相冊;
i.文字報告草稿。
a.平沙地:以均勻的沙粒組成的平坦地形,是較活動的沙地,在航片上呈均勻的灰白色調;
b.壟狀沙地:形象上呈順主風向延伸的堤壟座落在沙地之上,其上植被較發育、色調較深,為灰-淺灰色調,這些“壟”經實地驗證一般屬半固定沙壟;
c.丘狀沙地:形象上為均一灰色調的沙地上分布有許多灰自色亮點,這些點即為一個個沙堆,堆上往往發育有植被。按植被覆蓋程度分為固定的、半固定的、流動的沙狀沙地;
d.草灌叢沙地:形象上呈細膩的蠕蟲狀紋形圖案,色調總體呈灰-灰白,其上植被發育一般為半固定-固定的沙丘地;
e.礫質沙地:在風的吹蝕作用下,較細的沙粒被吹揚搬運。使一些較粗的沙礫裸露地表,即是由粗化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觀,在航片上呈暗灰色調,地形亦較平坦。
由于不同地區的地質環境、地貌背景及氣象因素的差別,使一些沙漠、沙地在遙感標志上還存在一些差異,調查中需予以補充,使其逐步完善。
5.3.4 遙感圖象解譯成果及應用
5.3.4.1 遙感圖象解譯應提交下列成果:
a.沙漠地貌解譯圖;
b.工程地質解譯圖;
c.代表性解譯卡片;
d.典型象片圖。
5.3.4.2 區域工程地質調查報告應包括遙感圖象資料的應用情況,解譯方法和成果以及解譯質量評述等內容,必要時可單獨編寫遙感解譯報告。
5.4 工程地質測繪內容。
5.4.1沙丘(沙山)地層巖性調查(見附錄B、C1、C2)
5.4.1.1 沙丘(沙山)地層以細沙為主(粒徑0.1~0.25mm),次為中沙(粒徑0.25~0.5mm)和粒徑為0.1―0.05mm的極細沙,粒徑2.0―0.5mm的粗沙為最少。
5.4.1.2 調查沙丘(沙山)的巖性類型,形成環境、厚度、成因,與其他地層的接觸關系及分布。
5.4.1.3 調查沙丘(沙山)的顏色、巖性組成、礦物成分、結構及含鹽量。
5.4.1.4 調查沙丘(沙山)下伏地層巖性,尤其是軟弱層的巖性特征,產狀和時代。
5.4.2 沙漠地貌調查(見附錄A)
5.4.2.1 查明各種形態類型的沙漠地貌單元的空間分布,界線及相互問的過渡關系。
5.4.2.2 調查沙漠地貌(新月型沙丘、沙丘鏈、沙壟及復合型沙丘等)的形態、結構、年代及其形成的古地貌條件。
5.4.2.3 調查沙丘斜坡的形態、結構、斜坡變形方式和演變規律。
5.4.2.4 調查不同規模沖溝、干河床、河溝等類型溝谷的形態,巖性組成,形成條件,發育階段,分布規律,組合關系。
5.4.2.5 調查濕地、沼澤、鹽堿地的分布,成因與變化。
5.4.2.6 沙漠地貌調查除進行形態測量,文字記述外,應利用照片、素描圖、實測剖面等形象資料反映沙漠地貌形態、巖性結構和各類地貌間的接觸關系。
5.4.3 地質構造調查
5.4.3.1 了解區域地質構造基本特征,構造線方向,主要構造的性質、規模、產狀、活動性及其在沙漠地區的分布。
5.4.3.2 調查新構造的性質與特征,現今活動形跡,搜集重復水準測量資料,編制地形剖面圖,分析現代活動特征。
5。4.3.3 收集區域淺部與深部地球物理資料,了解沙漠下部覆蓋地形起伏及主干斷裂延伸情況。
5.4.4 地震調查
5.4.4.1 調查與收集歷史地震活動的震中位置、震級、裂度與活動周期。
5.4.4.2 調查歷史上破壞性地震引起的地震效應,如建筑物變形的破壞程度,崩塌和地面開裂,斷層活動特點,砂土液化,噴砂冒水與塌陷,地下水動態異常,河流堵塞及改道現象等。
5.4.5 水文地質調查
5.4.5.1 收集風向、風力、氣溫、濕度、降水量、蒸發量、干燥度、沙暴、塵暴以及暴雨頻率、強度等氣象資料。
5.4.5.2 收集河流水位、流量、含沙量、泥沙級配等資料,分析河流泥沙動態和輸沙特征。在無資料地區設置臨時性水文站進行平水、豐水、洪峰期水位、流量、輸沙量簡易測試,作出定量評價。
5.4.5.3 調查湖泊、水庫等地表水體的分布,動態及其與水文地質條件的關系。
5.4.5.4 調查潛水、承壓水分布、埋深、水頭及補給、徑流、排瀉條件,泉水類型、分布與出露條件,地下水水化學性質與侵蝕性以及地下水活動與環境的關系。
5.4.5.5 調查丘間洼地潛水分布,埋深、補給、徑流、排瀉條件及地下水水化學性質與侵蝕性。
5.4.5.6 注意“濕沙層”的調查,除沙脊線落沙坡上部外,一般對0.1~1.0m厚的穩定濕沙層,應了解其埋深及分布范圍。
5.4.5.7 根據地下水活動痕跡及訪問資料對地下水動態作一般性評價。
5.4.6 沙漠動態調查
沙漠中不少地區在我國歷史中曾是重要的通商要道、屯墾之地,有廢棄的古城堡、埋沒的礦山,調查和研究它們的興衰,有助于改造利用沙漠,應調查與收集有關資料。
5.4.6.1 收集歷史文獻及有關資料,了解城垣興廢,居民區變遷,河流改道,沙漠區內部演化,以及地震活動等資料。
5.4.6.2 收集調查與沙漠動態有關的氣象資料:風向、風力及起風沙的分析和蒸發、降水、氣溫、溫度等。
5.4.6.3調查與航衛片解譯相結合了解沙漠移動方向運動規律、年移動值及發展趨勢。
5.4.6.4 橫斷面測量,選定走向不同的各種類型和高度的沙丘,垂直沙丘走向在迎風坡丘頂。背風坡坡腳,埋設標樁,按季節和年度重復測量其距離變化,求得沙丘移動方向和速度。
5.4.6.5 調查移動沙丘的類型,規模、形成條件,沙源、移動方向,沙丘移動造成的危害、防治措施及效果。根據沙丘的固定程度和植物覆蓋度大小分為三個類型:
a.裸露的流動沙丘:植物覆蓋度小于15%,甚至完全裸露;
b.植被覆蓋度中等的半固定沙丘:植被覆蓋度15%~40%;
c.植被覆蓋度較大的固定沙丘:植被覆蓋度大于40%。
5.4.6.6 沙丘(沙山)移動
按流動沙丘每年移動的程度分為:
a.快速移動的沙丘:年移動速度大于10m;
b.中速移動的沙丘:年移動速度5~10m;
c.慢速移動的沙丘:年移動速度1~5m。
5.4.7 外動力地質現象調查
5.4.7.1 崩塌
調查崩塌的類型、分布和形成條件,活動規律以及崩塌堆積物的形態、規模、物質成分和產生的危害。崩塌治理措施及效果。
5.4.7.2 滑坡
調查滑坡的類型、分布、形成條件、誘發因素和活動規律。以及滑坡的形態,規模,產生的危害和現在的穩定程度與變化趨勢。滑坡治理及效果。
5.4.7.3 泥石流
調查泥石流類型、規模、形成條件、泥石流堆積物分布位置,泥石流溝分布及特征。泥石流造成的危害,防治措施及效果。
5.4.8 沙漠地區環境工程地質調查
為有效的防治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線路、國防工程、礦山、水庫、廠址和農牧業基地等)所引起的地質環境變化,應對工程所在地區的水文狀況、植被、風向和沙源等自然條件及地質環境進行調查。
5.4.8.1 對工程區風向、風速、降水、蒸發、濕度和溫度等氣象要素及沙源、植被進行調查和資料收集。
5.4.8.2 調查與收集工程區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外動力地質現象、水文地質等資料。
5.4.8.3 調查工程區固沙造林的可能條件,擬定防沙制沙措施,在需采取防沙、固沙措施寬度內,應查明沙丘形態。分布寬度、移動方向及速度等資料。
5.4.9 建筑材料調查
工程建筑所需的塊石料、卵礫石和水泥原料等應初步查明其產狀、規模、質量、儲量和交通條件等,對區內有價值的礦產資源與景觀資源,應在調查與收集資料的基礎上作出初步評價。
5.5 工程地質測繪資料整理
在工程地質測繪工作中及結束后應及時對原始資料進行整理,提交以下主要原始成果:
a.實際材料圖;
b.各種原始記錄本或記錄卡片,按內容性質或地區分別裝訂成冊;
c.沙漠、沙丘、沙化、水點、各種內外動力地質現象內容的統計表;
d.實測地質剖面和柱狀圖,典型沙丘(沙山)平、剖面圖;
e.沙化、沙漠等變形典型地區平、剖面示意圖;
f.野外工程地質草圖;
g.航衛片解譯圖及有關資料;
h.地質照片相冊;
i.文字報告草稿。
編輯推薦
上一篇:沙漠地區工程地質調查技術要求2
下一篇:沙漠地區工程地質調查技術要求4
最新資訊
- 2025年巖土工程師基礎知識點:地面沉降2025-09-10
- 2025年巖土工程師《基礎知識》考點:基坑圍護設計2025-09-01
- 2025年巖土工程師《基礎知識》考點:監測點要求2025-08-22
- 2025年巖土工程師《基礎知識》考點:砌體工程2025-08-11
- 2023年注冊巖土工程師基礎考試資料2024-09-20
- 2024年度全國注冊土木工程師(巖土)專業考試所使用的標準和法律法規2024-08-12
- 注冊巖土工程師備考要趁早 雙11好課限時優惠!直播間更有返現抽獎~2023-10-31
- 雙11預熱火熱進行中!超值好課助力你巖土工程師備考2023-10-31
- 2023年注冊巖土工程師基礎考試資料2023-09-22
- 2023年注冊巖土工程師基礎考試備考資料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