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論文:恐懼的發生及理解與心理治療


考試報名:2014年上半年各地報名入口匯總|20歲申請代報名
課程推薦:2014年一對一雙證班|零基礎保過|1v1直播自習室
【論文關鍵詞】 恐懼;相關因素;心理障礙;心理治療
心理學詞典對恐懼的定義為:恐懼是人的基本情緒之一,它是人遇到危險或回想、想象危險時所產生的情緒。由于缺乏應付或擺脫可怕情景的力量或能力,往往易造成恐懼;奇怪的或陌生的情景,也可使人產生懼怕;恐懼情緒的外部表現是全身僵直,面色蒼白,呼吸急迫,心跳加快等等;不同的人,其對恐懼的反應會有所不同。
1 恐懼的理念
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恐懼、經歷著恐懼,都時隱時現的講述著恐懼。恐懼是除愛以外,人們談論、描述、宣揚最多、最豐富的話題。當然恐懼有時出現在客觀現實中,但更多時候是存在人們的人格內、心靈深處的潛意識中,浸透在人們的人格及靈魂之中,使人們感知到它總是忽隱忽現,無處不在又無影無蹤。現實中,人們有對這樣那樣的恐懼,但其根本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成千上萬的人被恐懼所折磨令其痛苦不堪,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組織團體、國家的形成,科學技術的發展都來源于恐懼的推動力。恐懼是人們焦慮和人類進步的直接原因,也是人們心理障礙的根本原因。如果誰的心靈被恐懼所困繞誰就產生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或障礙;即:在人類中,誰的心靈感知到最少化的恐懼誰就可能成為最膽大之人,如果此人再加有謀略就可能成其為英雄。人們心靈(心理)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需求、愿望的滿足是否如愿以償,可能產生多種反應,形成不同的感知覺,使人害怕擔心的感知覺是人們恐懼形成的基礎。
2 恐懼產生的原因和經過
眾所周知,人類嬰兒時代完全依賴于母親,沒有母親就不能生存。比起其它物種來說,人類的這種依賴期尤其長,這也成為產生恐懼的原因。對于嬰兒來說,母親是他的全部,從字面上講,可以說她決定了嬰兒的生死。嬰兒階段似乎可以把母親概括成環境和客體兩個對立面。一方面是養育和愛心,母親為嬰兒提供舒適的物質條件和溫暖的關愛,對嬰兒需要和不適做出反饋,她看起來幾乎是在嬰兒知道之前就知曉嬰兒所有的需要。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的,大多數嬰兒無法辨別不同狀況的不適,他并不知道他是否太潮濕,冷或餓。母親得為嬰兒著想,用母親的憐愛和敏感去辨別嬰兒的各種憂傷,并做出各種反饋。母親對嬰兒的所有愿望都做出反應,所以可以理解嬰兒幻想著他完全控制了他的母親。這種“理想”的母親形象是健康成人本質的基礎,沒有母親,嬰兒就無法生存[1]。
與這種“理想”母親或“公主”相反的是“巫婆”。這是一個完全依賴母親的嬰兒無法依賴的母親;她或是無法反饋嬰兒任何不適的信號,或者反饋不及時。一個好母親提供給他所有的需要,而壞母親剝奪了他或無法提供這些東西。人們因為這種負性的戀母情節而產生孤獨、孤單、無助、無依、無靠的感覺體驗。人們對不能滿足自己期望、需要的、對自己照顧不周的撫育者,條件反射似的產生、充滿著不滿、生氣、憤怒和攻擊性。只要在嬰幼兒時期有過負性戀母情節,而且確實不停地對撫育人明顯生氣,充滿了憤怒和攻擊性的人,漸漸的或突然有一天會感知到,我對媽媽生氣,不滿,產生了憤怒和攻擊性換來的是母親更強烈、更明顯的拒絕我,不理我,不管我,甚至是離開我,不要我了;也更不可能滿足我的愿望、要求和期望。同時這些嬰幼兒又把對撫育人的生氣、憤怒、不滿攻擊性與媽媽離開我,不管我,遺棄我、拋棄我,甚至會產生母親會不會一去不復返,會不會被憤怒和攻擊而消亡,特別是早年有過親密關系親人死亡經歷的嬰幼兒,把自己的不滿、憤怒攻擊性與親人離開自己的死亡緊緊的聯系在一起,把親人的死亡與自己的憤怒和攻擊性緊緊的聯系在一起。因為嬰兒時代嬰兒完全依賴于母親?沒有母親就不能生存。這樣嬰兒會感知到或會想到如果媽媽離開我、遺棄我、拋棄我或死了,我也會活不下去,那我也會死去。這是嬰幼兒第一次把從撫育者或母親身上感知覺到的死亡信息返回到自己身上,感覺到自己會因為母親的死亡而自己也會死亡。把因為別人死亡而產生的恐懼變成了對自己內心靈魂的恐懼,即死亡恐懼。
3 人被恐懼左右的結局
人們對死亡恐懼的產生、形成、固定,與早年負性母嬰關系密不可分,與嬰兒對母親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愿望而產生的對母親的不滿、生氣、憤怒和攻擊性是直接相關。因為有了死亡恐懼,也因為嬰幼兒在心靈成長過程中,對負性母親情節憤怒、不滿、攻擊換來的是更強烈拒絕,痛苦。這樣嬰幼兒在心靈上就會采取放棄策略,有的放棄憤怒、不滿和攻擊性,或壓抑起真實自我的不滿憤怒和攻擊性,放棄生存的力量,有的甚至放棄自己的生命,把真實的自我掩飾起來,表現出虛假的自我,順從、聽話、自卑、擔心、憂慮、不敢冒險、無竟爭性、甚至自傷、自殘、自殺。整個人完全被死亡恐懼給籠罩、限制住了,沒有了生氣和活力。因為這些人的心靈部分被固著在心靈成長的各個階段,這些人就可能出現各式各樣的心理障礙,即精神病性障礙,人格障礙,神經癥性心理障礙,性心理障礙等[2]。
4 恐懼的治療
4.1 治療的基本方法是聽和講 心理治療,是以聽、講結合的方法去幫助患者克服或減輕他們的心理問題或癥狀及恐懼。在治療過程中,聽比講更重要。因為治療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耐心地仔細地聽取患者的訴述,不但使治療者逐漸了解患者,更重要的是患者在訴述的過程中,也逐漸加深了對自己的了解。患者的談話,即思維有聲化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患者對自己的問題、它的來龍去脈、以及它和情緒、行為的聯系的系統回顧,其中很可能有相當大一部分,在向治療者訴述以前從來沒有覺察或認識到或引起重視;訴述的過程,也就是自我認識和自我總結的過程。
4.2 良好醫患是取得療效的基本保證,讓患者重新獲得安全感 心理治療需要有良好的醫患關系的建立。醫患關系從治療一開始便參與作用,隨著治療的進展不斷加強,并顯得越來越重要。有人認為,理想的醫患關系應該是一種現實的“治療同盟”,患者和醫生的共同目標是減輕或克服心理癥狀,患者為此對醫生盡吐肺腑,而醫生則為患者公正的參謀或顧問,雙方共同協作,為消除患者的心理問題和恐懼而努力。
4.3 治療者起參謀或中介者的作用 無論何種心理治療,總是讓患者自己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的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治療者只是引導患者去找出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而并不是包辦代替,更不是充當無所不曉的救世主。
4.4 治療的重點是使患者心靈重新獲得安全感,恢復面對恐懼的信心 大多數患者只所以找醫生幫助,是因為他們曾經謀略自行解決困難或問題,但并未取得成功。因而他們常常是心理缺乏安全感,信心不足、士氣低落。心理治療時要鼓勵患者,使之相信他們能夠解決自己的困難。無論何種心理治療,都把恢復心理安全感、信心,作為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治療者和治療機構的名聲威望固然是幫助患者樹立信心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醫患關系,在安全感及信心恢復中的作用更大而且更可靠;建立一些短期的治療目標,幫助患者解決或減輕部分癥狀,也有助于恢復面對恐懼的信心。
4.5 情緒釋放或疏泄是多數心理治療的共同方法之一 心理治療時,為患者提供了情緒釋放的場合和機會。急性的情緒釋放,又稱疏泄露,有助于急性神經癥和應激反應患者。但是,反覆多次的疏泄并不合適,因為它無助于心理安全感和自知力的建立以及社會適應的再建。有些心理治療形式,采取較緩慢的情緒釋放方式,以減輕患者的痛苦,并引出與情緒相聯系的恐懼等問題。
4.6 讓患者認識自己的心理問題,面對內心恐懼是治療的主要目標 所有的心理治療形式,都有引導患者認識自己的心理問題或癥狀,了解問題的性質、成因及演變過程,使患者對之具有自知力。只是不同的心理治療方法,以不同的心理學原理,以各別的方式對之作出解釋。認識指導行動,一旦患者對自己的心理問題、心理恐懼有了較為正確的認識,對于解決這些問題也就更具信心,并能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3]。
【參考文獻】
[1] Harvlle Hendrix,哈維而,哼德瑞克斯.把握單身良機[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62
[2] 亞當,朱克斯,Adam Jukes.男人為什么恨女人[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8
[3] 夏鎮夷,張明園.實用精神病醫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21
編輯推薦:
報考指南|備考經驗|疑難問答|交流論壇|各級別歷年真題大匯總|免費在線模考
最新資訊
- 別再到處找題了!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完整版,一鍵獲取!2025-09-17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為什么我們總愛“隨大流”?2025-09-16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容易焦慮的人,常常陷入這個習慣2025-09-15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別被小事氣炸!教你克服“野馬效應”2025-09-13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職場中感到不開心該怎么辦?如何緩解?2025-09-12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職場實用心理學訓練營2025-09-11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心理咨詢中,如何處理來訪者的情感反應?2025-09-10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在職場中運用心理學技巧提升個人魅力?2025-09-09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判斷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情感需求?2025-09-08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什么是焦慮型人格障礙?202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