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咨詢師 > 心理咨詢師備考資料 > 心理咨詢師論文:汶川地震前后綿陽災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

心理咨詢師論文:汶川地震前后綿陽災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

更新時間:2014-03-03 10:15:40 來源:|0 瀏覽0收藏0

心理咨詢師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填寫圖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心理咨詢師論文:汶川地震前后綿陽災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

  【論文摘要】 目的 探討地震前后綿陽災區老年人的認知效能、情緒體驗、自我評價、人際交往、適應能力等心理健康狀況的變化。方法 對比震前4個月四川綿陽77名老年人和震后6個月綿陽77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結果 地震后綿陽災區老年群體的心理健康總分低于地震前(t總=2.39,P<0.05),其情緒體驗、適應能力維度得分皆低于震前(t情緒體驗=3.22,P<0.01;t適應能力=2.57,P<0.05)。女性老年人心理健康總分、情緒體驗和適應能力維度得分低于震前(t總=3.49,P<0.05;t情緒體驗=3.87,P<0.05;t適應能力=4.15,P<0.05 );60~69歲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震前(t總=3.02,P<0.01);除人際交往一項外,其余維度低于震前(t認知效能=2.69,P<0.01;t情緒體驗=3.53,P<0.01;t自我評價=2.22,P<0.05;t適應能力=2.67,P<0.01)。結論 震后6個月,老年災民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下降,適應能力減弱,感受較多負性情緒。女性老年人、60~69歲的老年災民心理更容易受到影響。

  【論文關鍵詞】 汶川地震;綿陽災區;老年人;情緒體驗;適應能力

  Hartsough等〔1〕曾提出,每一個見證到災難的人均會被災難影響。一般認為,老年人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相較于青壯年,處于較弱水平。地震中受到的軀體傷害和心理驚嚇,可能會使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發生大幅度下降,如認知效能可能因災后家園重建的壓力、疲憊、不能適應新環境而下降(如短期記憶力喪失,混亂,無法集中注意力等)〔2〕,喪親之痛使老年人心情低落,生活環境的改變(如住在板房或親友家)、資產損失會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進一步影響老年人對自我的評價和對他人的認識以及接納等。但Rothermund等〔3〕認為:由于生活經驗的積累,老年人比成年人更容易隨著環境的變化而重新設定目標,接受現實,例如他們會采用樂于助人的方式來應對創傷。Deeg等〔4〕通過直接比較空難前后老年居民的心理健康,發現老年人盡管有軀體健康問題,但災后心理彈性較好;同時發現空難發生地的老年人,其認知水平(注意力、理解力和記憶力)在空難事件6 w后有短暫性的升高。鑒于此,筆者預測,震后6個月老年災民的心理健康主要會發生負性改變,但認知維度的變化不大。本研究主要觀察震后災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旨在探索汶川地震發生后,綿陽受災老年人認知效能、情緒體驗、自我評價、人際交往以及適應能力的變化。

  1 對象與方法

  1.1 評估對象 根據心理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2008年全國老年人心理健康”常模數據,震前4個月四川綿陽常模組77名老年人,組成對照組;震后6個月,運用相同調查工具,在對照組人群信息來源地區,采樣獲取77份老年災民的有效數據,組成樣本組;匹配樣本組和對照組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以及婚姻狀況(見表1)。兩組調查對象年齡60~69歲,被試意識清晰,智能正常,無重大軀體疾病、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礙。

  1.2 調查工具

  1.2.1 震后受災群眾調查問卷 包括個人基本資料和地震期間經歷。個人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民族、婚姻、教育程度、宗教信仰、震前的軀體疾病史、心理疾病史和以前是否有過可怕事件經歷等人口學特征。地震期間經歷包括地震時是否感到害怕,有無被困經歷,有無受到比一般擦傷嚴重的軀體傷害,有無親友受傷,有無親友死亡,是否目睹死亡和有無目睹或接觸尸體等項目。

  1.2.2 中國心理健康量表(老年版)(CMHI?E) 該問卷共65題,包含認知效能、情緒體驗、自我評價、人際交往、適應能力五個分量表??偭勘硪恢滦孕哦葹?.95,分量表的一致性信度為0.75~0.88。重測信度總量表為0.92,分量表為0.71~0.93。驗證性因素分析表明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

  1.3 調查方法 由經過培訓的志愿者向調查對象進行自我介紹,建立基本關系后,向其介紹本次調查的目的和內容。獲取調查對象的知情同意后,逐項詢問所涉及題目。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5.0建立數據庫,運用描述性統計、t檢驗、χ2檢驗等方法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人口學特征 兩組人群的心理健康總分及各維度得分皆呈正態分布。此外,樣本組中75%被試者以前無可怕事件經歷,16%曾在地震中被困在高樓或瓦礫中,59.7%曾目睹房屋損毀, 82.4%經歷地震時感到害怕,5.6%的老人受到比一般擦傷嚴重的傷,5.5%有親人在震中喪生,13.9%有親人在震中受傷,5.6%曾親眼目睹或接觸尸體。

  2.2 地震前后綿陽災區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變化 地震前后綿陽城鄉老年人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差異顯著,震后總分低于震前總分。此外,樣本組在適應能力、情緒體驗2個維度的得分也低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見表2。

  2.3 地震前后不同人口學特征的受試者心理健康水平變化 運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各人口學變量間無交互作用存在。根據不同人口學變量,對地震前后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作對比。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震后女性老年災民心理健康總分、情緒體驗和適應能力得分低于震前(t總=3.49,P<0.05;t情緒體驗=3.87,P<0.05;t適應能力=4.15,P<0.05 );男性老年災民人際交往得分高于震前(t= -2.51,P<0.05),其他4個維度和心理健康總分與震前無顯著差別。60~69歲組老年人,心理健康總分明顯低于震前(t總=3.02,P<0.01);除人際交往1項,其余4個維度皆低于震前(t認知效能=2.69,P<0.01;t情緒體驗=3.53,P<0.01;t自我評價=2.22,P<0.05;t適應能力=2.67,P<0.01)。震后中學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受災群眾,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及各維度組間無顯著差異。配偶健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總分、情緒體驗和適應能力維度得分低于震前(t總=2.36,P<0.05;t情緒體驗=3.20,P<0.01;t適應能力=2.72,P<0.01)。見圖1、圖2。非參數檢驗表明,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老年災民(N樣本=N對照=19),震后情緒體驗得分低于震前(Z=-2.70,P<0.01),心理健康總分及其余4個維度組間無顯著性差異。其情緒體驗分值分布為:震前M(Q25)=50(46),M(Q75)=50(58);震后M(Q25)=44(39),M(Q75)=44(49)。70歲以上老年人(N樣本=N對照=19),心理健康總分以及各維度組間無差異。其他婚姻狀況者地震前后心理健康得分無顯著差異。

  表1 兩組人口學特征(略)

  表2 兩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比較(略)

  與對照組比較:1)P<0.01,2)P<0.05

  圖1 地震前后心理健康總分差異顯著的人群(略)

  圖2 地震前后心理健康維度得分差異顯著的人群(略)

  3 討論

  汶川地震發生后,國內心理學者對受災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展開了一系列研究。比較集中的首先是災民的典型心理與行為反應,如ASD,PTSD,抑郁等〔6~11〕;影響災害后心理行為反應的因素有性別、年齡、人身傷害、親友死亡、財產損失和事先暴露經驗等〔12,13〕;探討對災民的心理衛生援助策略〔14~16〕。這些研究中提到的心理健康,其診斷依據都偏向于臨床軀體癥狀。但是,個體心理的健康與否是連續體,并無明確的分界點。這種軀體化診斷標準對于大多數尚未出現軀體癥狀,但的確有心理和行為反應者并不適用。心理健康是多維度概念,不僅體現為個體或人群有關疾病的特征,更多體現為個體或人群日常健康行為習慣和日常功能的有效水平。它是“個體內部心理和諧一致,與外部適應能力良好的穩定的心理狀態”,具體可表現為認知功能正常、情緒積極穩定、自我評價恰當、人際交往和諧以及適應能力良好五個方面〔5〕。

  由于無法預測及先前采樣收集相關數據,對地震后受災民眾心理狀況的研究多為回溯性研究設計。心理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2008年初完成的“全國老年人心理健康”調查中有綿陽樣本77例,為直接比較提供了寶貴的機會。本研究發現,與震前4個月相比,震后6個月綿陽老年受災群眾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符合預期。在問卷調查過程中,樣本組老年人確認在這10個月中無地震之外的其他恐怖經歷或是可怕事件發生。77位被試者軀體功能良好,意識清晰,思維集中,與他人溝通無障礙,因此可認為地震對群體心理健康水平產生了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中的適應能力與情緒體驗兩個維度得分,無論是從整體還是按照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劃分為不同的人群,震后都表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人際交往、認知效能、兩維度得分分別在男性組、60歲組差異顯著,自我評價僅在60歲組有顯著差異。結果反映出汶川地震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來自于其經歷地震的感受,以及被迫改變的生活環境。老年是許多危機和應激事件集中在一起的時期,生理功能退化帶來的體弱多病,晚年喪偶、同齡親友死亡導致社會支持來源的減少,都會讓老人感到不安全。地震的發生,加重了這種不安全感。很多受災老人在地震中損失了房屋、日常生活設施、耕地,以及家中圈養的牲畜等,失去了經濟收入和生活保障。調查過程中,很多被試者會試圖描述地震時大地搖晃、房屋倒塌、群眾傷亡的場景,表明地震中經歷的悲傷、哀慟、恐懼的破壞性感受,曾讓他們在一段時間內感到困惑和不安。但是,老年人更關注長期的生計問題,擔心子女是否能對其盡到贍養責任等現實問題。當老人被迫離開熟悉且投入畢生精力和感情的家園,去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其情緒會出現敏感、易發脾氣、學習新事物的興趣不高、喪失原有愛好等變化。

  以往的研究中,性別是災后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預測因素,女性更容易受到災難事件的影響〔17~19〕。本研究結果類似。分析原因,社會化過程中,要求男性表現的堅強、勇敢,女性則可以表現出脆弱、膽小。因此,日常生活中,女性容易比男性外露悲傷情緒體驗,一些男性會隱藏內心的真正情感。有趣的是,震后6個月男性老年人的人際交往水平增高。數據分析表明,震前女性的人際交往水平高于男性(t=-4.36,P<0.001),震后兩者差異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地震后,男性老年人因工作中斷、空閑時間相對增多,有機會參加休閑娛樂活動造成的;反過來,溝通和交往增多,從他人身上獲得的關心也就增多,更易于滿足安全感需要,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

  本研究中,60歲組老年人在多個維度上表現為震后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而70歲以上組差異不明顯,原因可能是后者樣本量較少。另外,70歲以上組比60歲以上組更容易獲得較多的外界支持,也可能導致差異不明顯。本研究還提示,60歲組老年人在震后對自我的接受以及生活環境的適應能力上,調節水平較弱,需要外界力量幫助他們協調來自內心、家庭和社會的壓力,接受自己的實際情況。另外,60歲組的認知效能水平明顯下降。在調查過程中,被訪老年人普遍表示自己的記憶力水平下降,思考事情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在創傷性應激障礙(PTSD)的研究中,由創傷事件引起的記憶力障礙一直為臨床心理學工作者關注〔20,21〕。本研究提示,在尚未表現出臨床癥狀的老年人群中,認知水平也可能會出現下降。但是,按照男性、女性、已婚、其他婚姻狀況的分組形式,分別進行地震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對比時,認知效能未表現出顯著差異,應該是由于這些組群樣本量小導致。不同文化程度、未婚、離婚或喪偶的老年人群,地震前后的心理健康得分無明顯差異,也可能與樣本量較小有關。

  總之,地震后,災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發生變化,主要表現為情緒體驗差和適應能力下降。老年人的許多情緒體驗反應,來自于災難所導致的生活問題。女性、60~69歲的老年災民,適應新環境、調整負性情緒的能力較弱,更需要得到家人及專業工作人員的關注和關心。此外,本研究由于樣本相對較少,無法完全匹配老年人的軀體健康狀況、社會經濟生活水平,可能會影響結論的推廣程度。因此,將在未來的橫斷比較(擴大樣本量)和縱向追蹤(增加追蹤時間)中進一步檢驗本文的結果。

  致謝:本研究得到西南科技大學心理咨詢中心同仁及志愿者的大力支持,心理所吳振云研究員、李德明研究員給予指導,謹致誠摯的感謝!

  【參考文獻】

  1 Hartsough DM,Mayers DG.Disater work and mental health: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tress among workers〔M〕.Rockville,Maryland: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1985:12?3.

  2 Myers D.Disaster response and recovery: a handbook f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M〕.Menol park, California:National center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1994:2.

  3 Rothermund K,BrandstⅫdter J.Coping with deficits and losses in later life:From compensatory action to accommodation〔J〕.Psychol Aging,2003;18:896?905.

  4 Deeg DJ,Huizink AC,Comijs HC,et al.Disaster and associated changes i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 older residents.Eur J Public Health,2005;15(2):170?4.

  5 李 娟,吳振云,韓布新.《中國心理健康量表(老年版)》的編制與標準化參數〔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待發表).

  6 溫盛霖,王相蘭,陶 炯,等.四川江油太平鎮安置點北川、平武地震災民1周后心理癥狀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8;34(9):525?7.

  7 趙高鋒,楊彥春,張樹森.汶川地震極重災區780名受災群眾心理狀況調查〔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8;8(10) :815?9.

  8 羅興偉,高雪屏,蔡太生,等.汶川地震親歷者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 (6) :571?3.

  9 郭 陽,陳愛敏,林浩春,等.5?12汶川大地震傷員心理應激狀況調查〔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08;28(7):1114?6.

  10 姚林燕,吳衛利,章迎春.45例地震傷員的心理健康狀況評估及處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12):1067?9.

  11 劉 靜,肖 軍,陳祥慧,等.地震對焦慮抑郁患者的影響〔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09;6(1):55?6.

  12 陶 炯,溫盛霖,王相蘭,等.汶川地震安置點災民急性應激障礙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8;34(10):618?20.

  13 王相蘭,陶 炯,溫盛霖,等.汶川地震災民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J〕.中山大學學報( 醫學科學版),2008;29(4) :367?71.

  14 劉 艷,于 秀,金 麗.35 名高齡地震傷骨折患者的心理反應及護理干預〔J〕.西南軍醫,2008;10(5):32?3.>

  15 任 凱,彭龍顏,刑濟春.什邡地震災區984名災民心理健康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8;24(3):243?5.

  16 楊 戎,劉 平,吳振云.從汶川地震看災難中老年人的弱點及救災和重建策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1):123?5.

  17 Curtis A,Mills JW,Leitner M.Katrina and vulnerability:the geography of stress〔J〕.J Health Care Poor Underserved,2007;18(2):315?30.

  18 Kim SC,Plumb R,Gredig QN,et al.Medium?term post?Katrina health sequelae among New Orleans residents:predictors of poor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J〕.J Clin Nurs,2008;17:2335?42.

  19 Kuwabara H,Shioiri T,Tovabe S,et al.Factors impacting on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recovery after the 2004 Niigata?Chuetsu earthquake〔J〕.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8;52:503?7.

  20 Rubin DC,Berntsen D,Bohni MK.A memory?based model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evaluating basic assumptions underlying the PTSD diagnosis〔J〕.Psychological Review,2008;115(4):985?1011.

  21 Rubin DC,Boals A.Memory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roperties of voluntary and involuntary,traumatic and nontraumatic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 in people with and without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J〕.J Exp Psychol Gen,2008;137(4):591?614.

 

2013年下半年心理咨詢師考試成績查詢專題 網校代報名服務! 2014上半年各地報名時間

心理咨詢師各級別歷年真題大匯總 在線???/STRONG>

更多信息敬請訪問:心理咨詢師頻道 交流論壇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心理咨詢師資格查詢

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