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家長犧牲自己孩子就會快樂?


據美國《大西洋月刊》報道,對于為人父母的人來說,生活中有兩個最重要的問題:一是如何做一個好家長?二是在當個好家長的同時怎樣能讓自己保持快樂?通常這兩件事是會產生摩擦的。
學術期刊《社會心理與人格科學》最近發(fā)表了一項研究,調查了在一個家庭中,究竟孩子的幸福該排在第一位,還是家長的幸福該排在第一位。這個話題看起來確實有點糾結。研究報告的開頭語中寫到:“現如今養(yǎng)孩子,有個頗具爭議的焦點就是‘一切以娃為中心’,家長自我犧牲,以削減自己的幸福作為教育子女的代價。”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就觀察了這種“以娃為中心”的養(yǎng)育模式是如何影響家長的幸福的。
實驗方法:在第一項實驗中,有136位家長參與,他們家中都至少有1個年齡低于18歲的孩子。這些家長都是“以娃為中心”的典型代表,每個人都發(fā)表了強烈的“以娃為中心”的自豪言論。比如“我孩子的幸福比我自己的幸福可重要多了。”研究人員記錄了這些家長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占用了多少原本屬于自己的時間,每周帶孩子出去用了幾個小時,給孩子花的錢占了自己多少收入。在過去兩周為了順從孩子的意愿,有多少次犧牲了自己的意愿等等。最后,家長們填了一個問卷,寫出覺得從孩子身上得到的幸福有多少以及感受到的意義有多重要。
第二個研究是讓家長們一個片段不落地回想前一天都干了什么,之后讓家長對不同的活動比如工作、吃飯、照顧孩子等各種不同的活動進行評價,是高興、溫暖、還是忙碌或生氣抓狂。
實驗結果:第一個實驗的調查結果顯示,“以娃為中心”的家長們表示出照顧孩子會得到更高的快樂。第二個實驗的調查結果顯示,家長們只有在照顧孩子時才能表現出高度的積極情緒,然而在做其他任何與孩子無關的事情時,他們都很少能出現快樂的心態(tài)。
實驗表明:以孩子為中心的生活犧牲了家長的幸福,消滅了他們除家長身份以外的自我身份認同感。家長的自我認同感建立在孩子身上,孩子成為了他們活著的主要意義和生活的主要目的。然而,對這些家庭的孩子所做的調查問卷卻顯示,大多數孩子對家長的過分看護感到束縛和壓力,孩子為了讓家長活得有意義,于是抑制自我的發(fā)展。更有甚者,有些孩子為了讓家長覺得自己有能力,而故意讓自己變得不能自理。這是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有時候家長口中所謂孩子“沒能耐”,竟然是孩子對父母的一種扭曲的愛。家長以為犧牲自己孩子就快樂了,其實孩子沒有,研究結果表明,家長照顧孩子獲得快樂這本身并沒有錯,但是不能夠依賴于這種快樂,不能夠從孩子身上索榨這種快樂。家長還是應該從生活中找到其他能滋養(yǎng)自己的樂趣,這樣孩子們才能夠真正感覺快樂。
最新資訊
- 別再到處找題了!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完整版,一鍵獲取!2025-09-17
- 環(huán)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為什么我們總愛“隨大流”?2025-09-16
- 環(huán)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容易焦慮的人,常常陷入這個習慣2025-09-15
- 環(huán)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別被小事氣炸!教你克服“野馬效應”2025-09-13
- 環(huán)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職場中感到不開心該怎么辦?如何緩解?2025-09-12
- 環(huán)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職場實用心理學訓練營2025-09-11
- 環(huán)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心理咨詢中,如何處理來訪者的情感反應?2025-09-10
- 環(huán)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在職場中運用心理學技巧提升個人魅力?2025-09-09
- 環(huán)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判斷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情感需求?2025-09-08
- 環(huán)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什么是焦慮型人格障礙?202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