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眼看社會:事事托關系的社會心理怪圈


核心提示:說到“找關系”,幾乎每個中國人都不陌生。大到找工作、孩子入學,小到求醫看病、外出搭車,很多人腦子里閃過的第一想法便是“有沒有熟人”?有人找不到關系,辦不成事,心里憤憤不平;偶爾托關系辦成事了,此后便事事找關系。無論如何,“關系”成了中國社會不可缺少的資源。
說到“找關系”,幾乎每個中國人都不陌生。大到找工作、孩子入學,小到求醫看病、外出搭車,很多人腦子里閃過的第一想法便是“有沒有熟人”?有人找不到關系,辦不成事,心里憤憤不平;偶爾托關系辦成事了,此后便事事找關系。無論如何,“關系”成了中國社會不可缺少的資源。
我們的社會關系五花八門,親戚、朋友、同學、同事、戰友、客戶,甚至僅有一面之緣的人,都可能結下某種特殊的交情。這些關系編織成 一張龐大的、微妙的社交網絡,憑借這種非正式的、不對外公開的熟人圈,人們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獲得一些機會和利益。最近一項近 5000人的調查顯示,75%的受訪者認為畢業生找工作,關鍵還是靠關系和熟人;其次才是能力,僅占16%。不少人到了一個新地方,第一件事不是學習或請教,而是打聽有沒有老鄉。甚至連小孩都知道,想當班干部要托關系。沒有“關系”的指點,仿佛人人都寸步難行。
講人情、論關系的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可以說是歷史、文化發展的產物。在曾經封閉保守、講究道德人治的傳統社會中,關系圈體現了人 與人之間的社會信用,既有利于維持社會關系的平衡,又對個人生活起到保障和規范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的開放和發展,“關系”也帶來諸多心理隱憂。
首先,事事找關系、“拼爹”,必然影響社會公平,給“無權無勢”、沒關系、沒背景的普通人帶來焦慮,甚至滋長“人情大于法”的不良風氣。其次,動輒找關系,是內心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體現。一旦形成習慣,勢必讓人們忽略對真才實學的培養,加重依賴和僥幸心理。最后,表面看似溫情脈脈的關系網,背后卻是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不信任。當每個人都在精心計算著各種關系能為自己帶來哪些好處時,又如何分辨聽到的、看到的是真心還是假意?
因此,關系社會應當良性發展。我們離不開親情、友情等關系的滋養和 幫扶,但這僅僅是前進的助力,而不是依賴的對象。正確看待這些資源中蘊藏的機會,才能促進身心和事業良性發展。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明確區分“公德”和“私 誼”的適用范圍,使之各得其所、發揮各自所長。該爭取時爭取、該讓步時讓步,才能讓自己進退適宜。總之,只有真真切切做人、真心實意對人、真情真意留人, 自己才有可能贏得更多信任和支持,打造牢固的社會支持網。
最新資訊
- 2025年心理咨詢師考試考點記憶:心理健康到底有多重要2025-09-25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為什么我們總愛“隨大流”?2025-09-16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容易焦慮的人,常常陷入這個習慣2025-09-15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別被小事氣炸!教你克服“野馬效應”2025-09-13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職場中感到不開心該怎么辦?如何緩解?2025-09-12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職場實用心理學訓練營2025-09-11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心理咨詢中,如何處理來訪者的情感反應?2025-09-10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在職場中運用心理學技巧提升個人魅力?2025-09-09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判斷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情感需求?202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