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心理咨詢師二級專項練習題:社會心理學(11)
4.影響侵犯性行為產生的主要因素有(ABCD)
A 個人所受到挫折 B 個人的性格與認知水平、道德觀念
C 侵犯性榜樣 D 當時的情景
一切威脅和傷害其他個體的行為。主要表現在同種個體之間和各種矛盾沖突中,但在廣義上也包括種間的捕食和反捕食行為。可區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爭奪空間和資源;(2)社群內的優勢等級;(3)爭奪和保衛配偶;(4)親子關系即親代管教和懲戒子代的行為(主要是哺乳動物);(5)種內自殘現象;(6)捕食和反捕食(廣義)。
5.在內心對別人的詛咒也屬于一種侵犯性行為。(×)
6.騎自行車無意中撞倒路上行人不屬于侵犯行為。(√)
7.在有關“武器效應”的實驗中,沒有看見武器的被試者比看見武器的被試者具有更為強烈的攻擊性行為。(×)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伯克威茨1978年提出了影響深遠的關于侵犯的"武器效應"理論。他認為,人的挫折并不直接導致侵犯,正如考試失敗,并不一定會導致侵犯他人。挫折主要導致產生侵犯行為的情緒準備狀態---憤怒。
侵犯行為的發生,還要依賴情境侵犯線索的影響。與侵犯有關的刺激傾向于使侵犯行為得到增強。
為了檢驗以上假設的合理性,他們精心設計了一個實驗。
伯克威茨先讓實驗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試,然后,實驗安排一個機會,讓被試可以對激怒自己的假被試實施電擊。
電擊時有兩種情境:一種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著一只左輪手槍,一種是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
實驗結果與研究者的假設是相符,即被激怒的被試看到手槍時,比看到羽毛球拍實施了更多的電擊。手槍增強了人們侵犯的行為。后來,人們將武器增強侵犯行為的現象稱為"武器效應"(weapon effect)。
這個實驗告訴人們,社會暴力事件與環境中存在著刺激暴力事件的"武器"有關。正如伯克威茨所說的:"槍支不僅僅使暴力成為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手指摳動扳機,扳機也帶動手指。" 在這起慘案中,正是"黃色木柄的榔頭"充當了增強侵犯行為的刺激。榔頭恰恰在徐某憤怒的時候映入眼簾,增強了侵犯行為。
最新資訊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11月13日)2025-11-13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11月12日)2025-11-12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11月11日)2025-11-11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11月10日)2025-11-10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11月7日)2025-11-07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11月6日)2025-11-06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11月5日)2025-11-05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11月4日)2025-11-04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11月3日)2025-11-03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10月31日)2025-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