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咨詢師 > 心理咨詢師備考資料 > 2013年社會心理學章節筆記第六節第一單元:人際關系的類型

2013年社會心理學章節筆記第六節第一單元:人際關系的類型

更新時間:2013-07-16 09:37:23 來源:|0 瀏覽0收藏0

心理咨詢師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填寫圖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環球網校心理咨詢師頻道為大家提供2013年社會心理學章節筆記系列復習資料,供大家參考之用,詳見下文

  第一單元 人際關系的類型

  知識點:人際關系的概念(識記,領會)

  人際關系是人與人在人際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關系。其特點是:

  (一)個體性

  在人際關系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對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歡或愿意親近的人成為主要問題。

  (二)直接性

  人際關系是人們在面對面的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個體可切實感受到它的存在。沒有直接的接觸和交往不會產生人際關系,人際關系一經建立,一定會被人們直接體驗到。人們在心理上的距離趨近,個體會感到心情舒暢,如若有矛盾和沖突,則會感到孤立和抑郁。

  (三)情感性

  人際關系的基礎是人們彼此間的情感活動。情感因素是人際關系的主要成分。人際間的情感傾向有二類:一類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類是使人們互相排斥分離的情感。

  知識點: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發展(識記)

  (一)建立與發展的階段

  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發展經過定向、探索、情感交流和穩定交往四個階段。

  1.定向階段

  包括對交往對象的注意、選擇及初步溝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動。

  2.情感探索階段

  在此階段,雙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感情聯系。隨著雙方共同的情感領域的發現,彼此溝通越來越廣泛,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3.情感交流階段

  人際關系發展到這一階段,雙方關系的性質發生重要的變化。雙方的信任感、安全感開始建立;彼此溝通的深度有所發展并有較深的情感卷入。此時,雙方會提供評價性的反饋信息,進行真誠的贊許和批評。

  4.穩定交往階段

  此階段中,彼此在心理相容性方面進一步拓展;已允許對方進入自己的私密性領域,自我暴露廣泛而深刻。

  (二)人際關系的原則

  1.相互性原則

  人際關系的基礎是彼此間的相互重視與支持。任何個體都不會無緣無故地接納他人。喜歡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前提,我們喜歡那些也喜歡我們的人。人際交往中的接近與疏遠、喜歡與不喜歡是相互的。

  2.交換性原則

  人際交往是一個社會交換過程。交換的原則是:個體期待人際交往對自己是有價值的,即在交往過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人際交往是雙方根據自己的價值觀進行選擇的結果。

  3.自我價值保護原則

  自我價值是個體對自身價值的意識與評價;自我價值保護是一種自我支持傾向的心理活動,其目的是防止自我價值受到否定和貶低。由于自我價值是通過他人評價而確立的,個體對他人評價極其敏感。對肯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個體對其認同和接納,并反投以肯定與支持;而對否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則予以疏離;此時可能激活個體的自我價值保護動機。

  知識點:人際關系的類型

  知識點:人際關系的三維理論(識記)

  美國學者舒茨以人際需要為主線提出人際關系的三維理論,他稱自己的理論是基本人際關系取向(FIRO)理論。其要點是:

  1.個體都有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

  2.人際關系需要決定個體與其社會情境的聯系,如不能滿足可能會導致心理障礙及其它嚴重問題,如精神崩潰。

  3.對于這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人們有主動表現和被動表現兩種形式,二者互補。

  4.六種人際關系取向。

  5.童年期的人際需要是否得以滿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為方式,對其成年后的人際關系有決定性影響。

  要點:童年期的人際需要是否得以滿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為方式,對其成年后的人際關系有決定性影響(識記,領會)

  1.包容需要

  如果兒童與雙親交往少,會出現低社會行為,如傾向內部言語,與他人保持距離,不愿參加群體活動等;如兒童對雙親過分依賴則會形成高社會行為,如總是尋求接觸,表現忙亂,要求給予注意;如果兒童與父母適宜地溝通、融合,會形成理想的社會行為,無論群居或獨處都會有滿足感,并能根據情境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人際關系較好;

  2.支配需要

  如果雙親對兒童既有要求又給他們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種自主權,會使兒童形成民主式的行為方式;雙親如果過分控制,則易于形成專制式行為方式,如兒童傾向于控制他人,易獨斷獨行;或者形成拒絕式行為方式,表現順從,不愿負責,拒絕支配他人;或者兒童焦慮過重,防御行為明顯。

  3.感情需要

  如果兒童在小時候得不到雙親的愛,經常面對冷淡與訓斥,長大后會出現低個人行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離大,常常擔心不受歡迎,不被喜愛,從而避免有親切關系;如果兒童生活在溺愛關系中,長大后會表現出超個人行為,如強烈尋求愛,希望與人建立親密的情緒聯系;如果兒童能獲得適當的關心、愛護,就會形成理想的個人行為,長大后既不會受寵若驚,也沒有愛的缺失感,能恰當對待自己。

  舒茨的三維理論在解釋群體形成與群體分解中提出群體整合原則,即群體形成的過程是按開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這種循環不斷發生;群體分解的原則是反其序,先是感情不和,繼而失控,最后難于包容,導致群體分解。

 

?2013年下半年心理咨詢師報名時間匯總

?2013年上半年心理咨詢師成績查詢匯總

更多信息請訪問:心理咨詢師頻道  交流論壇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心理咨詢師資格查詢

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