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社會心理學章節筆記第五節第一單元:態度形成


第一單元 態度形成
知識點:態度的概念(領會)
態度是個體對某一特定的客體做出反應時所持有的穩定性的心理傾向,它具有評價性。
內在性態度是內在的心理傾向,是尚未顯現于外的內心歷程或狀態;
對象性態度總是指向一定目標,具有針對性,沒有無目標的態度;
穩定性態度一旦形成就會持續一段時間、不易隨便改變。
1.態度的成分
2.態度與價值
要點:態度的成分(識記,領會)
1.認知成分
個體對態度對象的知覺、理解、判斷與評價;
2.情感成分
個體在評價基礎上對態度對象產生的情感反應或情感體驗;
3.行為傾向成分
個體對態度對象以某種方式行動的傾向。
以上三種成分的英語詞首分別為C(認知)、A(情感)、B(行為傾向),因而對態度的三成分說有人稱其為態度的A、B、C模式。
一般地,態度的三種成分是協調一致的。在它們不協調時,情感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往往決定行為傾向。
知識點:態度的功能
1.工具性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3.價值表現功能
4.認知功能
知識點:態度的維度
1.方向
即態度指向,個體對態度對象是肯定指向或是否定指向。在態度測量中大多涉及這個維度。包括是與否、贊同與反對、接納與拒絕、喜歡與厭惡等;
2.強度
即態度方向的程度。大多數人格量表涉及的是態度強度的測量;
3.深度
個體對某態度對象的卷入水平;
4.向中度
某種態度在態度體系及相關價值系統中接近核心價值的程度;
5.外顯度
個體在某一態度上的外顯度是在其行為方向與行為方式的外露程度。
知識點:態度的形成(識記)
美國學者凱爾曼提出態度形成包括服從--認同--內化三個階段。
(一)服從態度形成的開始,個體總是按社會規范和社會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顯行為方面表現與他人一致,以獲得獎勵,避免懲罰。此時行為受外因控制,服從是表面的、暫時的;
(二)認同個體自愿接受他人觀點、信息或群體規范,使自己與他人一致。在認同階段,個體雖受到態度對象的吸引,但已超脫外部控制的獎懲,而主動趨同于對象。在這一階段情感因素起明顯作用,認同依賴于對象對個體的吸引力。
(三)內化態度形成的最后階段。個體真正從內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觀點,使之納入自己的態度體系,成為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
內化是個體原有態度與所認同的態度協調過程,其中情感成分是中介因素,認同基于情感上的喜歡。而內化過程是以理智,即認知成分為基礎的。
個體態度的形成,從服從到認同,再到內化成為穩定性的心理傾向,不易改變。
最新資訊
- 2025年心理咨詢師考試考點記憶:心理健康到底有多重要2025-09-25
- 別再到處找題了!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完整版,一鍵獲取!2025-09-17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為什么我們總愛“隨大流”?2025-09-16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容易焦慮的人,常常陷入這個習慣2025-09-15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別被小事氣炸!教你克服“野馬效應”2025-09-13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職場中感到不開心該怎么辦?如何緩解?2025-09-12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職場實用心理學訓練營2025-09-11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心理咨詢中,如何處理來訪者的情感反應?2025-09-10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在職場中運用心理學技巧提升個人魅力?2025-09-09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判斷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情感需求?202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