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心理咨詢師三級考試重要考點:社會心理學(17)


第七節:社會影響
社會影響的定義:是指在他人作用下,引起個體思想、感情和行為發生變化的現象。
第一單元 從眾(隨大流)
一、從眾的概念:
1 、定義:個體在群體壓力下在認知、判斷、信念與行為等方面自愿與群體中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現象。
2 、特點:1)群體壓力可以是真實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2 )群體壓力可以是意識到的,也可以是無意識的。
3 )從眾行為有時雖然不是按照個體本意做出的,但卻是個體的自愿行為。自愿性是從眾的特點。
二、從眾的功能:
1 、在社會生活中的從眾行為大多不具有社會評價意義
2 、在任何社會中,多數人的觀念與行為保持大體一致是必要的
――從眾具有促進社會形成共同規范、共同價值觀的功能。
3 、只有在多方面與社會主導傾向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具有讓個體適應社會生活的功能。
4 、從眾畢竟是一種被動地接受群體影響的方式。正當的做法是從眾但不盲從,考慮社會規范,但也要發展自己的個性。
三、從眾的類型:
1 、真從眾――心悅誠服
2 、權宜性從眾――口服心不服
3 、反從眾――個體內心傾向與群體一致,但由于各種原因,外在的行為表現與群體的主流不一致。
四、從眾行為的原因:
1 、尋求行為參照:多數人的行為,自然是較為可靠的參照系統。
2 、避免對偏離的恐懼:群體對偏離者傾向于厭惡、拒絕和制裁。從眾性愈強,其偏離群體時產生的焦慮亦愈大,也就愈不容易偏離。
3 、群體凝聚力:凝聚力高的群體中的成員,群體認同感較強,成員之間有密切的情感聯系,有對群體做出貢獻和履行義務的自我要求。
五、影響從眾的因素:
1 、群體因素:1)群體成員態度一致性;
2 )對個體有較強的吸引力(凝聚力);
3 )群體規模的影響。
2 、個體人格因素:1)自我評價越高,從眾行為產生越少;
2 )自信心較強的,從眾較少;
3 )性別、智力等因素與從眾基本無關。
3 、情景因素:明確還是模糊。
第二單元 社會促進與社會惰化
一、社會促進(社會助長):
1 、定義:個體完成某種活動時,由于他人在場而提高了績效的現象
2 、他人在場的形式:1)實際在場――面對面接觸;
2 )隱含在場――象征性含義;
3 )想象在場――通過中介媒體。
3 、兩種效應:1)結伴效應;
2 )觀眾效應。
4 、最早用科學的方法研究社會促進的是心理學家特里普里特。這也是歷史上第一個嚴格的社會心理學實驗。
二、社會抑制(社會干擾):
社會抑制是指有時候他人在場,反而會使個體的工件績效降低。
三、優勢反應強化說――對社會促進和社會干擾的理論解釋――扎榮克
1 、他人在場,個體動機水平將會提高,其優勢反應易于表現,而弱勢反應會受到抑;
2 、抑如果個體的活動是相當熟練或是簡單機械性工作,他人在場會提高動機水平,使效率提高,活動績效出色;
3 、如果活動是正在學習的,不熟練的或很“費腦筋”,個體完成任務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一系列復雜的推理、判斷等思維過程,那么他人在場反而會對個體產生干擾作用,使其活動績效降低。
4 、優勢反應:是指已學習和掌握相當熟練的動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的。
5 、弱勢反應:是指正在學習的,不熟練的或“費腦筋”的活動。
6 、深化與發展:競爭動機、對評價的認知。
四、社會惰化(社會逍遙、社會抑制、“磨洋工”)
1 、定義:個體與他人一起活動時,其效率比單獨活動時更為低下的現象――社會抑制。
2 、社會惰化的主要原因:是個體在群體活動中責任意識降低,被評價的焦慮減弱,因而行為的動力也相應下降。如果加強考核,讓每個人在群體活動中的努力和成果量化,就可能有效地減少社會惰化現象。
最新資訊
- 2025年心理咨詢師考試考點記憶:心理健康到底有多重要2025-09-25
- 別再到處找題了!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完整版,一鍵獲??!2025-09-17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為什么我們總愛“隨大流”?2025-09-16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容易焦慮的人,常常陷入這個習慣2025-09-15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別被小事氣炸!教你克服“野馬效應”2025-09-13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職場中感到不開心該怎么辦?如何緩解?2025-09-12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職場實用心理學訓練營2025-09-11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心理咨詢中,如何處理來訪者的情感反應?2025-09-10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在職場中運用心理學技巧提升個人魅力?2025-09-09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判斷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情感需求?202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