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并非到大學以后才出現


16日,復旦大學官方微博證實,疑似被室友投毒的碩士生黃洋于16日下午去世。雖然此次投毒事件只是高校學生群體中的個例,但也可以說是當代高校學生心理問題的縮影。是什么導致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高校應該如何為大學生提供有效的心理輔導?記者就此話題特別采訪了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的張繼明老師。
張老師認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并不是到了大學以后才出現的,當學生走進大學,在青春期后期階段,開始走向獨立、自立,會面臨更多的矛盾和沖突,把這種問題爆發出來了。此時的壓力、問題都只是誘發因素,不是所謂心理問題的本原之所在。從以往的案例來看,我們都會有一個這樣的認定,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早已存在的,這種心理問題甚至可以延伸到學生從小的家庭教育,在中小學的教育時期就已經存在了。甚至我們都會說,每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背后都能看見父母的問題。
張老師表示,整個社會大環境,整個的家庭教育觀念,中小學的教育觀念,都要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負責,而不僅僅是高校系統要對這樣一個事情去承擔責任。但是學生在大學階段出事,大學應該采取積極的姿態去研究后續的教育和處理。
張老師說,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有三個不同的途徑。第一,課程教育。學校開設了針對所有學生必須上的身體健康教育的必修課程,對于喚醒或者提醒學生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傳播一些常見的身心健康的理念和做法都有很大幫助。學校也開設大量的以潛修形式存在的,像身體健康的,比如壓力管理、潛力管理、人際關系、人際溝通、生命教育等課程,覆蓋面積不像公選課那么廣,但是在細節上的深入和興趣程度,對選課學生的幫助程度都會有所增加,學生會基于自己的一些需求和狀態選擇課程。
第二,真正很有效地或者說關鍵的是要提升給學生做工作的老師們的心理健康意識和理念。因為很多高校的輔導員們本身不是做心理健康、社工、社會工作。所以,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給他們迅速地提升和灌輸心理健康意識和理念。資源的匹配、級別、投入,包括輔導員的崗位設置是很重要的,會影響到教師們的工作重心和工作效果。高校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也是比較凸顯的,所以,在學校層面上,輔導員的工作群體是非常重要的,它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是非常有影響的因素。
第三,朋輩輔導體系如果能做得好,有效和深入程度就會比較高。朋輩就是同年齡人,同一個群體的伙伴,他們以小組的形式提供更深入和細致的心理幫助。這個體系在預防層面上,發現和預防問題是非常有效的。因為他們和學生本身接觸的會比較多,能及時地發現問題,可能會讓很多危機事件能防患于未然,及時發現,及時處置。
最新資訊
- 2025年心理咨詢師考試考點記憶:心理健康到底有多重要2025-09-25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為什么我們總愛“隨大流”?2025-09-16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容易焦慮的人,常常陷入這個習慣2025-09-15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別被小事氣炸!教你克服“野馬效應”2025-09-13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職場中感到不開心該怎么辦?如何緩解?2025-09-12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職場實用心理學訓練營2025-09-11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心理咨詢中,如何處理來訪者的情感反應?2025-09-10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在職場中運用心理學技巧提升個人魅力?2025-09-09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判斷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情感需求?202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