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心理學實驗之旁觀者冷漠實驗


實驗步驟:在1964年的一起女子謀殺事件中,新聞報道稱,有38個人親眼目睹或者聽見案件的發(fā)生卻沒有采取任何行動。約翰達利(John Darley)和比伯拉坦納(Bibb Latane)希望通過研究驗證,當人處于群體環(huán)境中時,是否就不愿意施以援手。
這兩位心理學家邀請了一些志愿者參與了試驗。他們告訴受試者,鑒于會談可能涉及極 其私人化的內容(諸如討論生殖器的大小之類的話題),因此每個人將被分隔在不同的房間,僅使用對講機來相互溝通。
在會談中,一名參與人員將假裝突然病發(fā),當然這可被其他受試者所聽見。我們并不完全確定此通話傳達給他們的信息是對方發(fā)病,但我們確保諸如“噢我的癲癇發(fā)作了”之類的話將被受試者聽到。
實驗結果:當受試者認為除發(fā)病者外,他們是參與討論的唯一一人,85%的人會在對方假裝病發(fā)時自告奮勇地離開房間去尋求幫助。與另一個人進行一次非常私人化的會談(再次強調,很可能提及生殖器官大小等問題)已屬十分不易,相比之下,假如在剩下的時間里被迫一個人自言自語僅僅是可悲而已。但不管怎樣,有85%的人愿意幫助;這一結果還不錯,不是么?
但實驗還沒有結束。當實驗環(huán)境發(fā)生轉變,受試者認為還有另外四個人參與討論時,只有31%的人在對方發(fā)病后尋求幫助,剩下的受試者猜測會有其他什么人去照顧此人。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多多益善”這種詞匯失去了其真意,更正確的表述應該是“多多益死”(人愈多的情況下,就有愈高的概率死于發(fā)病)。
結果分析:由此推及,在緊急情況下,假如你是當事人身邊的唯一一個人,你參與援助的動力將大大增加,你將感覺到對此事具有100%的責任。然而,當你僅是10個人中的一個時,你將只感到10%的責任;問題在于,其他每個人也只感到10%的責任。
這便給我們之前的例子提供了解釋。假如受傷的女子躺在荒無人煙的高速公路旁,原本視若無睹的司機可能更愿意停下來幫忙。題外話,當然他們也可能更愿意棄之不顧,因為他們知道無人在旁監(jiān)督(這與本實驗的受試者不同,因為至少受試者知道有人在記錄和分析他們的舉止)。
又或許,這個問題也可被歸結于我們能為自己找到借口的合理性。我們會說,“顯然,這條道上總會有人路過去救她的”。抑或,“顯然,保護環(huán)境總會有人去做些什么的”或者“顯然,鯊魚總會飽的,所以到某個程度就不會吃他的”。我們只是需要為自己的不作為找一丁點的借口而已。
2013年心理咨詢師保過班套餐>>> 2013年心理咨詢師一對一雙證保過套餐>>>
2013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免費試聽>>> 2013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報名>>>
最新資訊
- 別再到處找題了!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完整版,一鍵獲取!2025-09-17
- 環(huán)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為什么我們總愛“隨大流”?2025-09-16
- 環(huán)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容易焦慮的人,常常陷入這個習慣2025-09-15
- 環(huán)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別被小事氣炸!教你克服“野馬效應”2025-09-13
- 環(huán)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職場中感到不開心該怎么辦?如何緩解?2025-09-12
- 環(huán)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職場實用心理學訓練營2025-09-11
- 環(huán)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心理咨詢中,如何處理來訪者的情感反應?2025-09-10
- 環(huán)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在職場中運用心理學技巧提升個人魅力?2025-09-09
- 環(huán)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判斷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情感需求?2025-09-08
- 環(huán)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什么是焦慮型人格障礙?202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