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心理:找到位置-終極目標--“我”


幾個月前,印尼巴厘島,編輯部一行人前去度假。午夜的飯店酒吧,我們幾個女同事坐在一起聊天。這時,兩個當地男子加入我們的談話,雙方操持著蹩腳的英語勉強讓談話進行下去。他們先問道:“你們從哪里來?”當然,身在異國,這個問題也屬情理之中。接下來的問題則讓人尷尬:“你們結婚了嗎?”是否要如實回答呢?在座的幾個女人中有已婚、未婚、離婚的,問題畢竟涉及個人生活,我們腦筋急轉彎,全部都說:“結了。”心中不免有些惴惴不安。“他們到底有什么企圖呢?”隨后幾天,這個問題成為我們同事之間探討的話題。
恰好有人行李中帶著《一輩子做女孩》這本書,美國女作家伊麗莎白?吉爾伯特記述了她游歷巴厘島時的發現:“走在巴厘島路上遇見陌生人,他或她問你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去哪里?第二個問題則是:你來自何方?在某些外國游客看來,對素不相識的人提這類問題似乎頗具侵犯性,但巴厘島人只是想給你定位。巴厘島人幾乎肯定問你的第三個問題是:你已婚嗎?又是定位的詢問。他們有必要知道這點,以確定你生活在完整的秩序當中。他們真正要你回答的答案是‘已婚’。聽說你已婚,他們大感欣慰。你說單身,最好別直接說出來。假使你離了婚,我真心建議你絕口不提,這只會讓巴厘島人大感憂慮。”
原來如此!我們的回答沒有超出他們的心理期待。巴厘島雖然是著名的旅游勝地,但當地的生活還是相當傳統和保守,巴厘島人需要用固定的、橫的豎的坐標,把你確定在一個位置上,而我們在現代化大都市生活久了,早已經不那么執著于明晰自己或別人的“身份”、“位置”,況且它們還在不斷改變中――“就這么漂來漂去”,如同一位在國外闖蕩的朋友MSN上的簽名。巴厘島之行意外地讓我們思索起人生的定位問題。
尋找自己的位置
生活在傳統社會的人們不用費力地尋找位置,那樣的社會變化較慢,結構也較穩固,用幾個簡單的問題就可以給自己或給別人定位。而在我們這個迅速發展的社會,幾乎所有的傳統坐標都面臨著重新設置:過去支撐我們的那些強大的意識形態沒有了,曾經約束我們的某些社會機制不再起作用,傳統家庭里代際之間的標識也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一個迅速分化分解中的社會。
自我定位、尋找自己的位置,這個過程雖然很艱難,但是值得――因為這是社會發展進步,人們獲得自由后必須付出的代價。我們若想要為自己負責,就只有在新的社會環境下進行“自我創造”,如法國社會學家讓-克洛德?考夫曼(Jean-Claude Kaufmann)在他的著作《自我創造,關于身份的理論》中提到的那樣。
在社會學家看來,尋找位置這個問題對那些年齡在25歲~35歲的人來說,尤其重要。這個年齡段的人被稱為“熱氣球一代”,他們漂浮不定,充滿活力,處在漫長的后青春期階段,思想游蕩在現實生活之外。
在這些“年輕的”成年人當中,有奔波于工作和家庭之間的女人,也有與這些“新女性”共同生活的男人。他們都需要找到能讓自己停泊的港灣,也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
“位置”這個詞涵蓋了地域、職業、感情、人際關系等各個領域。人若處在合適的位置上,就可以實現自我,施展才能,并感到幸福……最終成為榮格所說的“世界的一部分”。不過,在此之前,在這條找尋的道路上,我們必須要繞過下面說到的陷阱。
2013年心理咨詢師保過班套餐>>> 2013年心理咨詢師一對一雙證保過套餐>>>
2013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免費試聽>>> 2013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報名>>>
被貼上身份標簽
有一個陷阱是:以為“我們的位置”就是我們的身份和社會角色。把自己固定在單一的身份中是痛苦產生的根源之一。僅僅作為“一個全職母親”、“一個職場中人”或“一個熱心腸的朋友”而存在,忽視自己豐富個性中的其他方面,這就像是帶著標簽生活。
美國電視劇《絕望的主婦》的女主人公之一麗奈特?斯加沃就有過這樣經歷。她曾經是公司里職位最高、薪水最多的人,后來心甘情愿放棄工作,在家帶孩子。一直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她,發現自己的身份從此變成了“一對多動癥雙胞胎的母親”,只有依賴抗抑郁藥才能應付繁重的家務事兒。“她改變的僅僅是自己的身份標簽嗎?”電視劇里的畫外音不無諷刺地發問。
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想,“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不意味著在單一的角色上出類拔萃,而是要在生活中的不同領域保持平衡(參見后文克里斯多夫?安德烈訪談)?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Carl Rogers)也持有類似的觀點:“個人修煉的目的,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做自己,而不是去扮演某個角色。”
爭強好勝的弊端
成績、競爭和比較,是其他一些讓人盲目的因素。這些因素讓我們誤以為,自己要達到的位置是在金字塔的頂端,或去擠垮、搶占別人的位置。競爭從我們還是小孩子時就出現了,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間,學校里同學之間,每種情形都在培養我們的競爭能力。競爭意識甚至會伴隨我們整個一生:除非取得徹底成功,比如進入最好的商學院、成為世界名流、職業上做到最高位置,否則我們就什么都不是……
然而,競爭的動力也可能變成陷阱。在好勝心的驅使下,欲望有時會把我們引入歧途。
欲望讓焦慮的人無法真誠地面對自我,看不到自己的真心愿望。比如,為了達到一個目標,我們有可能把所有的資源和精力都投入到一項計劃中去,但到頭來,這個計劃也許對我們并沒有什么益處。與此相反,有些人覺得只有身處不引人注目的位置,才能感到快樂,才能發揮他們所有的才能(參見后文見證部分)。
失去自我的變色龍
擔心被指責有個性,害怕被孤立,過于渴望認同和歸屬感也同樣會使我們偏離自己的道路。我們努力使自己和別人步調一致,和別人一模一樣,希望能成為整個拼圖中的一塊拼板:美國導演伍迪?艾倫1983年出品的幽默電影《澤里格》(Zelig)中的主人公就是這樣的人。為了獲得愛,為了被團體接納,澤里格有能力使自己完全融化在環境中,他像變色龍一樣,在不同的人群中會變成不同的樣子:和黑人在一起時變成黑人,和胖子在一起時變成胖子,和心理醫生在一起時就化身為心理醫生,等等。
有些人和澤里格一樣,為了不失去父母、伴侶或其他人的愛,一直堅守著別人所賦予自己的位置,堅定地實踐著別人為自己安排的計劃。
保持自己的獨特性
與其委屈自己向標準靠攏,我們是否可以找到自己獨特的“色彩”,自己心里的那首“微弱的樂曲”呢?讓我們傾聽那個在內心深處發出震撼的聲音吧!這個聲音讓我們更有活力、更有干勁。
讀者瑟琳幾星期前給《心理月刊》發來一封郵件。她在信中說,作為“私人理財師”,在金融領域奮斗9年之后,有一天她陷入一場嚴重的危機:感情受挫的她突然想到,自己還要這樣工作30年……她漸漸意識到自己所處的位置并不合適。通過內省,她看到生活中的不平衡,自己最喜歡的事情是“看到別人高興”。于是決定充分利用自己的這個特點,創建一家策劃重要活動的公關公司。今年才28歲的她,已經明白了:人首先應當在自己身上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2013年心理咨詢師保過班套餐>>> 2013年心理咨詢師一對一雙證保過套餐>>>
2013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免費試聽>>> 2013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報名>>>
最新資訊
- 別再到處找題了!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完整版,一鍵獲取!2025-09-17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為什么我們總愛“隨大流”?2025-09-16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容易焦慮的人,常常陷入這個習慣2025-09-15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別被小事氣炸!教你克服“野馬效應”2025-09-13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職場中感到不開心該怎么辦?如何緩解?2025-09-12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職場實用心理學訓練營2025-09-11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心理咨詢中,如何處理來訪者的情感反應?2025-09-10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在職場中運用心理學技巧提升個人魅力?2025-09-09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判斷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情感需求?2025-09-08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什么是焦慮型人格障礙?202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