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心理咨詢師模擬題(發展心理學)


1、試述心理發展過程的階段性與連續性的統一。
答:心理發展既有階段性,又有連續性,兩者是統一的。
⑴心理發展速度的變化。心理并不是勻速發展的,有發展的快速期和進展較為緩慢的平穩期。由于發展速度上的這種不平衡,心理進展的連續性就被快速期中斷,成為不連續的進程。也就是說,以發展的快速期作為分界點,發展的進程呈現出一個個不同的階段。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⑵階段性與連續性的統一。心理的發展包含著量變和質變的矛盾運動過程。在心理發展的快速期,起主導作用的心理過程或心理特征發生急驟的更替,這就是一種質的飛躍,表現為階段的劃分。每一種心理過程或心理特征都不是在瞬間產生的,在產生之前都有孕育過程,即在質的飛躍之前有量的逐步積累;在新的心理過程或心理特征形成之后,還要繼續發展,還要積累新質,準備新的飛躍;即使在發展的快速期,也不是將前后發展進程截然分割,快速期本身也有一段發展過程,也飽含著一定的漸變。所以說,在心理發展的任何時刻都體現著質變和量變的統一關系,都表現為階段性與連續性的統一。
2、結合“最近發展區”概念,說明教育與心理發展的關系。
答: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的概念能夠很好地說明教育促進發展的作用。“最近發展區”是指:在有指導的情境下,借成人的幫助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在獨立活動中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上這個差異就是教育所帶來的發展,被稱為“人為的發展”。誠然,處理得不好的教育也能在某種程度上對心理發展起著促退的作用。教育差別對發展的影響大于遺傳差別的影響。同時教育具有引導和促進心理發展的作用。對于兒童的心理發展來說,遺傳素質是它的生物前提,遺傳素質為心理發展提供的是一種預定傾向。心理要發展起來,還必須有環境和教育的作用。教育傳授人類的文化知識,同時引導和促進心理的發展。另外教育的效果也取決于選擇啟發的時期。研究表明,在某些心理過程或心理特征發展的不同時期,教育引導和啟發的效果也不一致。在發展的快速期即將出現的一段時間效果最好。教材和教法也應適合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教材和教法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特點、適合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并使之對兒童的發展具有適度挑戰性,不僅可以提高教育效果,而且有利于促進兒童認知的發展。教育具有促進心理發展的作用,而選擇最適宜的時機、采取最適合的教育內容和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3、舉例說明遺傳缺陷會引起兒童哪些障礙。
答:⑴發展障礙。a.先天愚型(唐氏綜合癥)。由于父母染色體的形態異常引起的遺傳病,患兒的臉形特殊,智力落后。b.性別發育不正常。性別發育缺陷是由于性染色體畸變所致。患兒的性發育不正常,骨骼肌肉變態,智力低下,并可能有行為問題。c.苯內酮尿癥(PKU綜合癥)。這種遺傳病是由隱性基因突變引起的,因為缺乏產生某種酶的基因,致使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細胞受毒害,造成智力落后。這種病如能早期發現,可采用控制食物的辦法來治療。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⑵精神障礙。a.精神分裂癥。如果父母患有精神分裂癥,子女患同類病的可能性要比一般人大。后來是否發病主要依賴于個體的易感程度和所承受的精神或環境壓力的大小。b.抑郁癥。遺傳因素對嚴重的抑郁癥起重要作用。躁郁癥和其他抑郁病多與染色體上的遺傳標記有關。c.享廷頓氏兵團蹈癥。這種病是導致腦退化而死亡的慢性病,它決定于顯性基因。患者在30-40歲以前毫無癥狀,40以后才發病死亡。
4、習慣化和去習慣化的要點是什么?
答:習慣化范式又稱習慣化與去習慣化。習慣化是指嬰兒對多次呈現的同一刺激的反應強度逐漸減弱,乃至最后形成習慣而不再反應。去習慣化是指在習慣化形之后,如果換一個新的不同刺激,反應又會增強,這就是去習慣化。習慣化和去習慣化整個過程合稱為習慣化范圍。
5、試述游戲對幼兒心理發展的意義。
答:游戲對兒童心理發展具有多種意義。主要有:游戲是年幼兒童的特殊社會生活方式,他們通過角色游戲等模仿、學習各種社會角色,學習社會交往;游戲是他們認識周圍環境、認識事物的主要途徑;通過游戲發展感知覺、思維和解決問題等心理活動;游戲是抒發情感的主要方式;通過游戲發展想象力、創造能力,在游戲中實現自我;游戲可以培養兒童的意志力、紀律性和協作精神;游戲活動可以增強體質。
6、皮亞杰對幼兒道德判斷發展階段是怎樣劃分的。
答:分為三個階段。⑴前道德判斷階段(4-5歲前):直接接受行為的結果,還不能作出道德意義上的判斷。⑵他律道德階段(四五歲-七八歲):只注重行為規則;注重行為后果,不考慮行為意向和動機。也稱為道德現實主義。⑶自律道德階段(9-10歲以后):不盲目服從權威,認識道德規范的相對性;既考慮行為結果,又考慮行為動機。也稱道德相對主義。
7、青少年思維發展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答:青少年期的思維發展水平屬于形式運算水平,其主要特點是思維活動不再受思維內容的局限,可以依據假設進行邏輯推理,能運用形式運算解決諸如組合、包含、比例、排除、概率及因素分析等邏輯課題。這就是說,青少年期兒童的思維具有抽象邏輯性。
⑴建立假設和檢驗假設的能力。初中學生在面臨智力問題時,并不是直接尋求結論,而是根據問題、材料和情景,對課題進行邏輯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提出將會出現的不同結果的可能性。然后再通過進一步的邏輯分析和實驗證明,最后確定何種可能性是事實。再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得出適宜的現實性結論。他們不斷地檢驗假設,迅速地放棄不正確的假設,及時地建立新的假設,從而使建立假設和驗證假設的能力逐漸提高并趨向成熟。青年期可以進一步地以個體從未經驗過的事項,運用因果關系等邏輯理論構成命題,建立假說。能夠運用邏輯法則和推理建立抽象的問題和命題是認知能力成熟的表現。這個時期思維者完全可以按照提出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的途徑,經過一系列抽象邏輯過程,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使抽象邏輯思維的假設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⑵抽象邏輯推進能力的發展。形式運算階段的青少年思維的主要特點是,可以在頭腦中進行抽象的符號運算,在頭腦中把事物的形式和內容分開,可以離開具體事物進行邏輯運演,形成獨立的形式運算體系。三段論是人們典型的思維方式。三段論是由兩個直言命題作前提,推導出一個直言命題結論的演繹推理。這是人們經常運用的重要思維形式。充分條件假言推理是假言三段論的一種。
8、試述老年期人格變化的特點。
答:⑴不安全感。不安全感主要表現在身體健康和經濟保障兩個方面。對經濟保障的擔憂,主要表現在老年人對生活保障和疾病的醫療和護理保障的擔憂。
⑵老年孤獨感。老年人的孤獨感較為普遍,且來自各個方面。
⑶適應性差。老年人不容易適應新環境和新情境,他們對周圍環境的態度和方式逐漸趨于被動,依戀已有的習慣,較少主動地體驗和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⑷拘泥刻板性,速度減退。老年人傾向拘泥于刻板行為。老年人在解決問題為了求得謹慎使決斷速度減慢。
(5)趨于保守。老年人經驗豐富,也注重自己的經驗,并希望子女接受自己的經驗方式。⑹回憶往事。老年人的心理世界逐漸表現出由主動向被動,由朝向外部世界轉為朝向內部世界。
最新資訊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9月19日)2025-09-19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9月18日)2025-09-18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9月17日)2025-09-17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9月16日)2025-09-16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9月15日)2025-09-15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9月12日)2025-09-12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9月11日)2025-09-11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9月10日)2025-09-10
- 2025年心理咨詢師《基礎心理學知識》每日一練(9月9日)2025-09-09
- 2025年心理咨詢師《基礎心理學知識》每日一練(9月8日)202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