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診斷與心理測驗輔導(一)
基本內容:
一 心理診斷:
1.概念:心理診斷 結構式會談 非結構使會談
2.心理診斷的方法有哪些
3. 結構式會談與非結構式會談的優缺點
4.影響會談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二 心理測驗:
1.概念:心理測驗
2.了解心理測驗的發展史
3.掌握心理測驗的應用
4.熟悉心理測驗的條件
5.掌握標準化心理測驗的條件
6.熟練掌握常用心理測驗的分類
7.為何要控制心理測驗的使用
目的:
掌握心理測驗的理論知識,熟悉心理測驗的操作方法及評分標準,以及對心理測驗的相關要求,通過心理測驗使自己對自己更加了解,可以使自己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揚長避短更好的發揮。
第一節 心理診斷概述
一.概念:
心理診斷:是指醫生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三軸觀點指導下,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技術來評定病人的心理障礙,確定其性質和程度,以幫助臨床診斷疾病。心理診斷含有評定的意義。
二.心理診斷的目的:其目的有三
1.就診者心理狀態和行為是否正常及異常的性質、程度、原因。
2.就診者生理狀態是否正常,生理障礙的部位、程度和性質,生理障礙對心理過程的影響及心理過程對生理障礙的影響,心身關系。
3.社會因素對心理和生理障礙的影響。
三.心理診斷的方法:
臨床上常用的心理診斷的方法有:觀察法、會談法、個案法和心理測驗法。
1. 觀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病人的心理行為表現,如表情、姿態、動作、語言、睡眠等,根據觀察結果作出評定和判斷。臨床觀察根據需要可分為以下幾種方法:
⑴從時間來分:①長期觀察 ②定期觀察
⑵從形式來分:①住院觀察 ②門診觀察
⑶從內容來分:①一般觀察 ②重點觀察
應該注意的是,首先觀察必須有明確的目的和計劃;其次是必須客觀和精確,反復多次,不可輕易根據某些偶然現象就作出結論;三是必須做詳細的、準確的觀察記錄,必要時可利用一些輔助工具如照相、錄像、錄音等。
觀察法的運用有一定局限性,為了提高觀察的客觀性和可靠性,根據臨床診斷的需要,編制出各種臨床心理評定量表,用于心理診斷。
1. 會談法:是指醫護人員或臨床心理學家通過與病人的談話過程,了解病人 病情的來龍去脈,心理異常表現的性質幾產生的原因,病前的生活經歷和遭遇,以及可能存在的心理沖突和病人的性格特點、行為、習慣等,從而達到診斷的目的。
會談有許多不同的方式,一般分為結構式會談和非結構式會談兩類。
⑴結構式會談:是由主談者按所需資料的要求,一比較固定的方式和次序,編制出會談的提綱或問卷,并且主動發問,要求病人按問題回答。
結構式會談的優點: ①有助于系統地收集所需資料。
②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追問和檢查。
③方法固定,節省時間。
結構式會談的缺點: ①方法比較刻板。
②查問過于主動。
③會引起病人的反感或只能得到“是”與“否”的簡單回答。
⑵非結構式會談:主談者與病人自由交談,讓病人自然而然地說出他想要說的話。
優點: ①可以使病人在談話中較無戒心地吐露出內心的真情實意。
②在方法上比較靈活。
缺點: ①需要的時間較多。
②由于沒有一定的重點與方向,易出現顧此失彼。
③經驗不足者難以把握。
影響因素:①主談者與病人建立良好的關系是會談成功的關鍵。
②表里兼顧。
③把握會談方向。
④聯系過去和現在,結合主觀和客觀。
⑤特殊情況特殊處理。
2. 個案法:主要依靠收集病人有關的個案資料,綜合系統地進
行分析,查清病人心理障礙的表現,分析其病理機制,對疾病做出判斷。
優點:在于對病人的心理障礙能作出較全面深入的考察分析。
個案資料的內容豐富,歸納起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病人身份:姓名、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社會地位。
②求診原因:緊張、失眠、憂郁、恐懼等促使病人就診的因素。
③病人現狀:指病人目前心理異常的表現及其性質、特征、程度、誘因背景等。
④病人的既往史:指病人出生前后至病前的各種有關資料。
⑤病人病前的人格特征:興趣、愛好、脾氣、習慣、智能等。
⑥病人的家族情況:家庭結構、家庭成員的關系、家庭成員對病人的態度。
4.心理測驗法:心理測驗法是心理診斷最常用的且較科學的檢查、評價方法,下面將詳細講述。
最新資訊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童年期的同伴交往2025-11-13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識別和處理依賴現象2025-11-12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2025-11-11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社會促進與社會懈怠2025-11-10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非言語行為的運用2025-11-07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幼兒記憶的發展2025-11-06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思維內容障礙2025-11-04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面對職場女性群體時的心理咨詢小技巧2025-11-03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防御機制及形式2025-10-31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奧爾波特的三層次特質理論202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