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課堂:要學會拒絕,說“不”是一種能力


考生須知:2020年5月份的心理咨詢師考試因疫情延遲到8月份進行(點擊查看通知詳情),考生可以 免費預約短信提醒,及時獲取心理咨詢師新的報名時間和考試時間。
圖片源自網絡
說“不”是一種能力。有人輕輕松松就擁有這項能力,并且使用廣泛頻繁,有些人學習了很久,努力了很久,依然沒有學會。
你大概已經聽過了很多道理。
比如,要想維護人際關系的界限,要學會說“不”;
要想維持自己的生活節奏,要學會說“不”,
再比如,只有學會說“不“,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
你說,道理我都懂,但為什么說“不”對我來說,依然這么難。好像每一次說“不”,都要與巨大的恐懼、自責、不安做斗爭,想著如果這么艱難,簡簡單單地說“好的”反而更輕松、更容易些。
不如,干脆放棄說“不”的權利好了。
其實,對于很多人來說,“不”字絕不僅僅是唇齒間的一個音節,我們在兩歲左右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出“不”字。
媽媽讓你吃飯,你說“不”;
鄰居的小男孩要搶走你的玩具,你說“不”;
那個時候,說“不”單純只是意愿的表達,喜歡的說“好”,不喜歡的說“不”,僅此而已。
但是,越長大,說“不”對于你來說,意味著太多太多的事情,表達意愿的背后有許許多的擔心、恐懼、不確定。
所以,說“不”對你來說,就越來越難。
01、為什么,說“不”對你來說那么難?
1)說“不”意味著關系的破裂
很多人之所以很難說不出“不”來,是因為害怕一個“不”字背后所面臨的關系的破裂,以及不可預知的沖突和爭吵。舉個例子,你正在繁忙趕進度中,同事說:“可以幫我梳理一下發言稿嗎?”
你明明很忙,甚至對于他發言的內容都不是很熟,但依然很難說出“不”字,是因為害怕,一旦“不”字說出口,會遭遇同事的冷眼冷語。
“裝什么呀?全公司就你最忙,幫我梳理一下發言稿,能用你多長時間。”
“前兩天領導批評你的時候,我還在領導面前幫你說了好話,這么快就忘了。”
……
這些話在你說“不”之前就已經盤旋在腦海中,你甚至會腦補,因為不幫一個同事梳理發言稿,他會把你拒絕他的事情,告之全辦公室、全公司,至此,你就變成了一個與同事相處不友好的人,會威脅到你在公司的人際關系,會影響到年底的績效考評……
總之,在你的內心,說“不”總是意味著不可挽回的“災難”,既然結果如此嚴重,當然,無論再忙,無論再不情愿,還會強忍著說“好的”。這樣,至少可以避免那些糟糕的結果。
2)說“不”意味著無能
有一些人無法說出“不”字,是因為說“不”意味著告訴別人“我不行”,這當然是萬萬不可的。
朋友曾經給我講過一個自己的故事。
上大學的時候,同學找他翻譯一個醫學類的文章。那個時候,他四級剛過,雖然分數不低,被同學奉為“學神”,但是,還遠遠未達到可以做好一篇翻譯的程度,又何況是自己完全不了解的醫學領域。
雖然答應的時候,就預感到自己可能沒有“金剛鉆”,但還是硬著頭皮攬下了“瓷器活兒”,自己查資料,憋了好久天,還是感覺做出來的東西差強人意。無奈,只好自己花錢,找了翻譯公司,還硬是憋著沒告訴同學這是自己花錢找人做的。
最后,雖然事情如預期,同學對他的翻譯大加贊賞,他保住了自己“學神”的稱呼,但只有他自己知道,為了面子,他付出的可是實實在在的金錢和時間,以及怕被別人戳穿的恐懼。
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多。
很多年前,郭冬臨演過一個小品,叫《有事您說話》,小品中,郭子在領導、同事、朋友面前夸下海口,說自己可以搞到火車臥鋪票,于是,很多人都來找他買票,郭子不會拒絕,一一答應下來。但其實,這些票是他夜夜到車站排隊買票排來的,甚至有一次運氣不好,排到他這時,票已經賣完了,他不得已花錢買了兩張高價票,至于為什么這樣做,郭子自己的解釋是:“咱不能讓人家說咱無能!”
小品當年諷刺的是中國人“好面子”、“打腫臉沖胖子”的行為,這個小品,也從側面也反映了一個人的自尊水平,越是自尊水平低,越是習慣塑造一個“無所不能”的形象。
真正的強者,反而懂得自己的局限,可以坦然的說出拒絕,說“不”。
3)說“不”意味著不友好
對于“和善”和“友好”,我們常常懷有某種執念,這除了有某種心理因素,還跟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與人為善”的觀念有關。
所謂與人為善,就是要事事親和、樣樣妥帖。表現拒絕,意味著表達不友好,這亦是萬萬不可的。
你有沒有在小時候,不喜歡和某個小朋友玩的時候,被媽媽告知“要和小朋友好好相處”;
你有沒有在小時候,不喜歡某個老師時,被媽媽告知“不可以背后說老師的壞話”;
甚至在長大了,你去抱怨領導的種種不當言論時,都有人來說一句“怎么沒見別人這么說,就你抱怨最多”。
……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蘇珊·紐曼在《拒絕之書》中說:
“小時候,如果你決絕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你就會被送回自己的房間去思過,或者這個玩具就會被拿走;長大后,拒絕父母的管制或指導,我們就會失去很多特權。這些早年的經歷都轉化成了人們對于說‘不’這個詞的具象恐懼”。
從小被植入“與人為善”觀念的我們,對于說“不”、表達拒絕原本就有一種深深的抵觸,因為,說“不”,意味著你對別人不友好,甚至,意味著你修為不夠,不能大而化之。
看了一集《向往的生活》,這一期,一向做事周到妥帖的黃磊也顯得不那么有耐心。
這一期,來了13個人,都是各種選秀出道,他不熟,還要硬聊,他覺得尷尬,還要做飯給這13個吃。說實話,我非常理解這樣的不舒服,甚至,如果不是做節目,撂挑子走人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黃磊真實的表達自己的不舒服,卻被網友評價為“情商的至暗時刻”。
可見,我們對一個人,圓潤、周到、妥帖的執念,究竟有多深。
02、究竟該如何學會說“不”?
在你學習說“不”的旅程中,以下幾個建議會對你有所幫助。
第一,改變觀念。
很多不會說“不”的人,內心都要這樣的執念:
“我要所有人都喜歡我”
“我能做好所有的事情”
當我們抱著這樣的執念,就會把自己置身于別人的評價體系中,你根本無暇做自己、考慮自己的需求,只是忙著應付別人的生活,以獲取一個“你真的很好”或是“你真的很棒”的評價。
而這還只是理想狀態,真實的狀態是,不管你怎么努力,都有人不喜歡你,都有人覺得你做得不好、做得不對。
所以,放下自己的執念,不再期待人人都喜歡你、認可你,一個“不”字,自然也就沒有那么難以說出口了。
第二,為自己設立底線。
對于剛剛開始學“不”的人來說,學習的過程,就如同小時候學步一樣艱難。
在這個階段,你不一定會對所有的人、所有的事說不,但至少學會為自己設立底線。
比如,如果你曾經是辦公室的“陀螺”,任何人有事都會直接想到你的那種。你可以為自己設立底線,“今天上午一定要把報表做完,別人的需求一律靠后”。
設立了底線之后,哪怕有人找你幫忙,你至少可以告訴他:“我上午很忙,如果有需要,我可以下午幫你做。”
這并不是最好的效果,但至少,你已經開始學習拒絕了。
第三,學會直接拒絕。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朋友周末約你參加聚會,你明明這周很累,只想在家里宅到地老天荒,但礙于朋友的熱情,覺得拒絕會傷了朋友的情面,所以,模糊地說“到時候再說”、“過兩天我再答復你”,結果,之后的幾天,你都在找一個合適的理由,把聚會推掉。
與其如此,不如一開始就干脆爽利的說出“我這周太累了,周末就不去聚會了”。
其實,真正傷害的關系的,不是你很累,不能去參加聚會,反而是你吞吞吐吐、模棱兩可的態度。
第四,學會信任他人。
害怕拒絕別人的人,多少都有些“救世主”心態。害怕被拒絕后,朋友會覺得難過、覺得無所適從,甚至活不下去。
但其實,每個人在提出要求的時候,都已經同時做好了“被答應”和“被拒絕”兩種心理預期。
不論你如何作答,都滿足了他50%的心理預期。
另外,希望你幫忙翻譯文件的人,在被你拒絕后,一定能找到合適的人幫他翻譯;希望你幫忙做PPT的人,如果實在找不到人,他自己硬著頭皮也會做完。
所以,你不必過度的為別人的期待負責。
最后,祝你勇敢說“不”,能夠遵循自己的意愿生活。
報名2020年心理咨詢師考試的考生,要抓緊時間去備考(報考方面有不懂的疑問,可以 免費預約短信提醒,心理咨詢師方面專業老師會為你報考提供答疑協助)。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心理咨詢師相關復習資料、模擬試題和歷年真題,請您點擊下面“免費下載”按鈕進入題庫下載學習。
最新資訊
- 別再到處找題了!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完整版,一鍵獲取!2025-09-17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為什么我們總愛“隨大流”?2025-09-16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容易焦慮的人,常常陷入這個習慣2025-09-15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別被小事氣炸!教你克服“野馬效應”2025-09-13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職場中感到不開心該怎么辦?如何緩解?2025-09-12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職場實用心理學訓練營2025-09-11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心理咨詢中,如何處理來訪者的情感反應?2025-09-10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在職場中運用心理學技巧提升個人魅力?2025-09-09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判斷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情感需求?2025-09-08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什么是焦慮型人格障礙?202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