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咨詢師 > 心理咨詢師備考資料 > 心理咨詢師課堂: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師課堂: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咨詢?

更新時間:2020-06-09 15:26:46 來源:環球網校 瀏覽77收藏30

心理咨詢師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填寫圖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心理咨詢師是一個可以終生從事的職業,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持續發展。心理咨詢師是一個屬于高階層的職業,不僅體現在收入方面,而且在服務的人群方面也是如此。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心理咨詢師課堂: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師課堂: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咨詢?

考生須知:2020年5月份的心理咨詢師考試因疫情延遲到8月份進行(點擊查看通知詳情),考生可以 免費預約短信提醒,及時獲取心理咨詢師新的報名時間和考試時間。

心理咨詢師備考資料

圖片源自網絡

心理問題不是一兩天形成的,當然也就不可能幾次咨詢就將它們解決掉。

幾乎所有的心理問題都與性格有關,心理咨詢的最終目的是心靈的成長。成長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哪些人需要看心理咨詢師?

就象一個身體上很健康的人,也最好每年做一次全面的身體檢查一樣,每一個正常人都應該每年花一點時間去看心理咨詢師。

看心理咨詢師不僅僅是解決自己的心理疾患,而更應該是使自己的心態更加健康,從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在西方發達國家,上到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均把看心理咨詢師視為一種高貴的精神消費。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咨詢?

1、誰痛苦,誰求助

在心理咨詢中,有一條原則——誰痛苦,誰求助。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在某個家庭中,媽媽天天嘮叨,孩子感到不勝其煩。于是孩子建議媽媽說:“媽媽,你應該去做心理咨詢。”而媽媽對此置之不理。

在這個場景中,媽媽的嘮叨就是其調節情緒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媽媽很習慣,不習慣的是孩子。是孩子受不了媽媽的嘮叨,同時也找不到更好的辦法應對,于是內心感到痛苦不堪。

在這種情況下,相比起媽媽,如果是孩子——即關系中更痛苦的一方來求助,改變的動力其實是更強的,心理咨詢的效果也就會更明顯。

也許有人會說,那孩子建議媽媽去做心理咨詢也是一種應對方式,為什么就沒有效果呢?

原因很簡單,媽媽沒有痛苦到要去做心理咨詢的地步,這種方式或許不是她最需要的。

媽媽雖然天天嘮叨,但一個行為模式天天做,背后一定有其獲益的部分。

比如,媽媽通過這樣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排解自己的情緒,她獲得的是和他人以及自己的聯結,這的確是調節心理的一種方式。

相比于心理咨詢,“嘮叨”使媽媽收益更大,于是對孩子的建議置之不理,也是可以理解的。

勸說他人去做心理咨詢往往作用不大,也是相似的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咨詢的動力需要從一個人的內心出發:誰痛苦,誰求助,誰改變。

2、痛苦是內心的體驗,外在很難衡量

第二條原則:痛苦是內心的體驗,外在很難衡量。

我們到底痛苦到哪種程度?是還能忍受,還是不能忍受?是必須求助于外界還是自己能消化?這個問題只有自己最清楚。

心理咨詢很看重一個人內心的體驗,在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做心理咨詢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

痛苦的感覺是你在經歷著、體驗著,所以也就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它現在處在哪種程度上。

有的人會去做各種各樣的量表,看一下自己的抑郁指數、焦慮指數等等,都是可以的。

但另一方面來看,這些都只是輔助我們進行自我探索的工具。最終的判斷,以及做出決定是否求助于心理咨詢,還是要依據自己內心的體驗。

理解自己內心的體驗,往往需要我們將自己沉浸其中。

舉個例子,作家余華在寫《活著》的時候,第一稿是以第三人稱“他”來敘述故事的,但寫到一半的時候怎么也寫不下去了,然后他做了一個很重要的修改,把第三人稱“他”改成了第一人稱“我”,結果很順暢的完成了整部作品。

對于內心痛苦的體驗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跳出來去談論痛苦,經常是被卡住的狀態,而把自己投入進去,才可能對內心的痛苦有更準確的理解和判斷。

那么,如何判斷內心的痛苦體驗是否到了要尋求專業幫助的程度呢?

我們每個人對于痛苦的耐受都是不一樣的,不妨試著給自己體驗的痛苦程度進行排序。

例如:想一想你所經歷的事情當中最痛苦的那件,體驗它帶給你的感受,然后給這種感受打一個分數:10分。再想一件不怎么痛苦的事件,也去體驗它帶給你的感受,可能是3分,亦可能是2分。

依據這兩個分數,我們目前體驗到的痛苦程度就比較好判斷了。

個人不建議大家到了10分的痛苦程度再求助于心理咨詢,因為到這時,我們的心理狀態已經有了太多的損耗。相比之下,8分可能就已經是需要尋求心理咨詢幫助的程度了。

3、主動求助意味著主動改變

第三條原則:主動求助意味著主動改變。

最后,我們來談一談心理咨詢中的動機問題。心理學中動機指的是動機是激發和維持個體的行動,并將使行動導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內部驅力。

動機在咨詢中的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激發功能,這就是之前提到的“誰痛苦,誰求助”。

痛苦會激發一個人向外尋求幫助。而尋求幫助只是改變的第一步,心理咨詢要想有好的效果,我們也要在這之后做許多努力。

這就涉及到動機的第二個作用:維持和調節功能。

心理咨詢說到底還是需要來訪者做出改變的。改變如何發生?動機越強烈,改變的可能性越大。這其中,來訪者的主動性是很重要的。

在醫學領域有一句話叫“醫不叩門”,意思是說醫生不會主動去敲開病人家的房門說:“來,我給你治病吧”,因為這樣很容易激起病人的防御心理,病人很可能會說:“我好好的,治什么病!”

相似的場景也經常發生在勸別人去做心理咨詢的情況里。一些學生入門心理咨詢之后,會去建議周圍的朋友遇到心理困擾就去看心理咨詢,覺得心理咨詢一定能夠幫到他們。

心理咨詢或許真的有幫助,但前提是這位朋友有動機去主動求助。這樣,在后續咨詢工作中,來訪者和咨詢師建立起的工作聯盟才夠牢固,來訪者才能夠真正從心理咨詢中獲益。

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咨詢師反而是咨訪關系中相對被動的那一方。

這種被動體現在,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來訪者做好準備邁出第一步,做好準備做出內心的改變。當來訪者做好這樣的準備時,也就到了心理咨詢發生的“時機”。

報名2020年心理咨詢師考試的考生,要抓緊時間去備考(報考方面有不懂的疑問,可以 免費預約短信提醒,心理咨詢師方面專業老師會為你報考提供答疑協助)。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心理咨詢師相關復習資料、模擬試題和歷年真題,請您點擊下面“免費下載”按鈕進入題庫下載學習。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心理咨詢師資格查詢

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