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咨詢師 > 心理咨詢師備考資料 > 心理咨詢師課堂:如何應對死亡焦慮與恐懼

心理咨詢師課堂:如何應對死亡焦慮與恐懼

更新時間:2020-04-03 10:30:28 來源:環球網校 瀏覽108收藏10

心理咨詢師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填寫圖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死亡會帶給人們一系列消極的心理反應,包括恐懼,焦慮,痛苦,憂慮等等,這些反應被統稱為死亡焦慮 (Neimeyer et al, 2004)。那么今天的心理咨詢課堂就來教大家如何應對死亡焦慮與恐懼~

相關推薦:2020年上半年心理咨詢師基礎培訓綜合考試推遲的通知

考生注意》》2020年5月份的心理咨詢師考試因疫情延遲到8月份進行,考生可以 免費預約短信提醒,及時獲取心理咨詢師報名時間和考試時間。

心理咨詢師課堂:如何應對死亡焦慮與恐懼

每天新聞中所報道的全球病毒感染與死亡率,時刻提醒著我們,死亡這件事離我們并不遙遠。

如果說在病毒來臨之前,我們時不時會在忙碌的生活中忽視生命的脆弱,那么,在過去的一段時間中,以至之后的一段時間內,“死亡”這一主題都會更加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如何應對死亡焦慮與恐懼

我們為何怕談死亡

人們常常對談論“死亡”這個話題感到沉重和恐懼,“死”字似乎常常意味著恐怖和不祥。

死亡會帶給人們一系列消極的心理反應,包括恐懼,焦慮,痛苦,憂慮等等,這些反應被統稱為死亡焦慮 (Neimeyer et al, 2004)。

Wong (2012)發現中國文化中,人們會盡量壓抑和回避死亡相關的話題,與死亡相關的事常被認為是不吉利的,談論死亡甚至是一種禁忌,這種回避甚至會用迷信的方式體現出來。

例如車牌號,手機號還是電梯按鍵,數字“4”因為與“死”的諧音都可能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數字而被盡量回避。

他們發現,中國人對于死亡的迷信,與死亡焦慮直接相關。迷信的觀念習俗常常會幫助人們暫時減輕死亡焦慮帶來的不適,但長久下去會強化人們對死亡的恐懼感,在接受死亡這件事上變得更加脆弱。

對于死亡的焦慮和恐懼任何人都無法避免。Becker(1973)表示,人們總是需要在心理上對死亡進行一定程度的否認,人們很難承受有關死亡的事長時間占據著自己的頭腦和內心,甚至會通過宗教信仰對死亡進行心理上的否認。

然而,當生死輪回和天堂地獄的說法成為了人們緩解死亡焦慮的精神寄托時,人們也就失去了面對內心死亡恐懼的機會。

然而,感知生命不僅需要意識到生命存在的意義,也同時需要意識到生命消逝(歸于不存在)的可能性(Tillich ,2005)。

在心理上回避死亡會促使我們對死亡的恐懼愈發壯大,在真正面對死亡的時候感到絕望和焦躁,同時也對我們該如何活著感到焦慮和疑惑。直面死亡帶來的消極感受不僅會減輕對死亡的恐懼和焦慮,也會幫助我們了解生命的全貌。

關于死亡教育

有研究發現居喪體驗是人們理解和認識死亡的機會,度過哀傷的過程會幫助人們學習應對喪失帶來的情緒(Ens & Bond, 2007)。

因此,通過死亡教育了解生命結束階段的過程和情感,將幫助我們對未來生命中的喪失做好準備。

人們恐懼著幻想中死亡帶來的痛苦。死亡教育是幫助人們理解死亡過程的一課,除了介紹死亡經歷的生物學變化,死亡教育更注重于引導人們渡過面對死亡要經歷的悲痛過程。

對死亡的焦慮和恐懼可能來自于創傷經歷的激活

死亡相關的經歷雖然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人生必經的一課,卻也可能作為經歷中的心理創傷一直埋在內心深處。這些經歷往往伴隨著極度的恐懼,悲傷,憤怒以及憂傷,只在一些場景和時機被激活。

死亡所帶來的最直接的痛苦在于分離與失去(lost),無法承載和處理失去被認為是抑郁情緒的重要來源(Freud, 1917)。

我們的內心要完全的接受死亡與失去,需要經歷完整的哀傷過程,這一過程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甚至可能持續一生。

死亡所帶來的焦慮和恐懼也與孤獨感相關。在應對死亡和失去的經歷中,痛苦和恐懼的情緒需要身邊人的情感支持。

一個人如果在對死亡這件事沒有認識,而又充滿恐懼的時刻獨自面對死亡相關的場景,可能一時間在心理上無法處理這些情緒與壓力,就會將這一記憶封存,甚至對死亡這件事變得麻木。

要面對死亡相關的創傷經歷的影響,意味著要重新面對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恐懼,重啟被封存的死亡相關的哀傷過程。

不論對死亡的焦慮和恐懼來自于創傷性經歷的影響,又或是來自于對死亡缺少認識,了解和探索死亡都是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和更好面對生活的捷徑。在了解死亡的這一課中,我們將會了解死亡所帶來的所有,也了解生命所賦予的一切。

參考文獻:Becker, E. (1973). The denial of death. Dissertations & Theses - Gradworks(11), 189-200.Ens, C., & Bond, J. B., Jr. (2007). Death anxiety in adolescents: The contributions of bereavement and religiosity. Omega: 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55, 169-184. Freud,S. (1917).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ume XIV (1914-1916). On the History of the Psycho-Analytic Movement, Papers on Metapsychology and Other Works, 237-258.Neimeyer, R. A., Wittkowski, & J. Moser, R. P. (2004).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Death Attitudes: An Overview and Evaluation. Death Studies, 28, 309-340.Tillich, P. (1952). The courage to be. Yale University Press.Wong, S. H. (2012). Does superstition help? a study of the role of superstitions and death beliefs on death anxiety amongst chinese undergraduates in hong kong. OMEGA - 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65(1), 55-70.

環球網校小編溫馨提醒: 免費預約短信提醒,考生可以及時獲取心理咨詢師考試時間,報名時間;更多心理咨詢師相關復習資料、模擬試題和歷年真題,請您點擊下面按鈕進入題庫免費下載。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心理咨詢師資格查詢

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