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社會心理學》重要知識點:人際關系的原則和理論


人際關系的原則和理論
一、系統性不是人際關系的特點。
二、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發展的階段
一般來說,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發展要經過如下階段:①定向階段;②情感探索階段;③情感交流階段;④穩定交往階段。(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穩定交往)
三、自我暴露與人際關系的深度
自我暴露程度是人際關系深度的一個敏感的“探測器”。
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淺到深)大致可以分為如下水平:①情趣愛好方面;②態度;③自我概念與個人的人際關系狀況;④隱私方面。
四、良好人際關系的原則
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應該遵循如下原則:①相互性原則;②自我價值保護原則;③平等性原則等(不包括“獨立性”原則)。強化原則不屬于良好人際關系原則。
1.相互性原則
2.交換性原則
人際關系的交換性原則是指個體期待人際交往對自已是有價值的,即在交往過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
3.自我價者保護原則
對肯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個體對其認同和接納,并反過來予以肯定與支持。這一現象說明了人際關系的自我價值保護原則(注意不是“相互性原則”)。
4.平等原則
五、人際關系的三維理論(3種需要,6種關系)
人際關系的三維理論是由舒茨提出來的。
人的基本人際需要包括有:①包容需要;②支配需要;③情感需要。認知需要不是基本的人際需要。
美國學者舒茨認為,人際需要決定了個體與其社會情境的聯系,如不能滿足可能會導致心理障礙及其他嚴重問題,如精神崩潰。
6種人際關系取向:①主動包容式;②被動包容式;③主動支配式;④被動支配式;⑤主動情感式;⑥被動情感式。
被動包容式人際關系的取向是期待他人吸納自己,往往退縮、孤獨。
主動支配式人際關系的取向是喜歡控制他人,能運用權力。
如果雙親對兒童既有要求又給他們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種自主權,會使兒童形成民主式的行為方式。這說明舒茨提出的支配需要的重要性。
舒茨用三維理論解釋群體的形成與群體的解體,提出了群體整合原則。
舒茨的三維理論用于解釋群體的形成時認為,群體形成經過包容—控制一情感的過程。
根據群體整合原則,在群體分解時,要經過如下階段:①感情不和;②失控;③難于包容。
環球網校小編溫馨提醒:以上內容就是環球網校心理咨詢師頻道為您整理的“心理咨詢師《社會心理學》重要知識點:人際關系的原則和理論”,更多心理咨詢師相關復習資料、模擬試題和歷年真題,請您點擊下面按鈕進入題庫免費下載。
最新資訊
- 2025年心理咨詢師考試考點記憶:心理健康到底有多重要2025-09-25
- 別再到處找題了!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完整版,一鍵獲取!2025-09-17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為什么我們總愛“隨大流”?2025-09-16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容易焦慮的人,常常陷入這個習慣2025-09-15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別被小事氣炸!教你克服“野馬效應”2025-09-13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職場中感到不開心該怎么辦?如何緩解?2025-09-12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職場實用心理學訓練營2025-09-11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心理咨詢中,如何處理來訪者的情感反應?2025-09-10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在職場中運用心理學技巧提升個人魅力?2025-09-09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判斷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情感需求?202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