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注冊國際心理咨詢師社會心理學考點:社會影響


最新資訊:ACI注冊國際心理咨詢師報考答疑匯總
社會影響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個體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發生變化的現象。社會影響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
一、從眾
(一)從眾的定義
從眾是在群體壓力下,個體在認知、判斷、信念與行為等方面自愿地與群體中的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現象。從眾俗稱“隨大流”,變現為個體的意志與行為和群體中的多數人相符合。社會心理學研究較多的是行為方面的從眾。從眾行為的特點:
(1)引起從眾的群體壓力可以使真實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2)群體壓力可以在個體意識到的情況下發生作用,也可以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發生影響。
(3)從眾行為有時雖然不符合本意,但是卻是個體的自愿行為。自愿是從眾的重要特點。
(二)從眾的功能
社會生活中的從眾行為對人的作用主要取決于行為本身的社會意義。因此,從眾具有促進社會形成共同規范、共同價值觀的功能。此外,從眾還具有讓個體適應社會的功能。
(三)從眾的類型
根據行為是否從眾以及行為與內在判斷是否一致,可以將從眾大致分為三種類型。
(1)真從眾:這是一種表里一致的從眾,行為與認知不存在沖突。
(2)權宜從眾:個體迫于群體壓力暫時在行動上附和群體的要求。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種從眾形式。
(3)反從眾:個體的內心傾向與群體一致,但由于各種原因,外在的行為表現與群體的主流不一致。
(四)從眾行為的原因
1.尋求行為參照
2.對偏離的恐懼
3.群體凝聚力
(五)影響從眾的因素
(1)群體因素:群體成員的一致性強度、群體凝聚力的大小、群體的規模都會對個體從眾產生影響。
(2)個體人格因素:個體的自我評價程度和獨立性也會對從眾產生影響。
(3)情境的明確性。
(4)其他因素:性別、智力等因素對從眾也有一定的影響。
二、社會促進與社會懈怠
(一)社會促進
社會促進也稱社會助長,指個體完成某種任務時,由于他人在場而提高了績效的現象。他人在場的形式有實際在場、想象在場和隱含在場。
與社會促進相反,有時候他人在場反而會使個體的工作績效降低,這種現象稱為社會干擾,也稱社會抑制。
社會促進有兩種效應:第一,結伴效應;第二,觀眾效應。
最早用科學方法研究社會促進現象的是美國心理學家特里普力特。他的青少年騎自行車實驗是歷史上第一個嚴格的社會心理學實驗。20世紀20年代,實驗心理學的創始人奧爾波特在哈佛大學領導了一系列有關他人在場對個體績效影響的研究,并最終提出了社會促進的概念。
(二)優勢反應強化說——對社會促進和社會干擾的理論解釋
美國學者扎榮克的優勢反應強化說可以比較好地解釋社會促進與社會干擾現象,該理論認為,他人在場,個體的動機水平將會提高,其優勢反應易于表現,而弱勢反應會受到抑制。
(三)社會懈怠
社會懈怠也稱社會逍遙,指群體一起完成任務時,個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單獨完成時偏少的現象。社會懈怠的主要原因是個體在群體活動中的責任意識降低,被評價的焦慮減弱,因而行為的動力也相應下降。
三、模仿、暗示和社會感染
(一)模仿
1.模仿的定義
模仿是在沒有外在壓力的條件下,個體受他人的影響仿照他人,使自己與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現象。
模仿是人們相互影響的一種重要方式。其特點包括如下。
(1)模仿的社會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樣是模仿的條件,但模仿是自愿產生的,有時可能是無意識的。
(2)相似性,即模仿者的舉止近似于其模仿的榜樣。
模仿可以分為有意模仿與無意模仿兩類。
2.模仿的意義
模仿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模仿是學習的基礎。模仿是掌握人際互動經驗最簡單的機制,也是個體學習的基礎。
(2)適應作用。個體適應社會生活,模仿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
(3)促進群體形成。
3.模仿的發展
模仿隨個體的發展而發展。其趨勢大致是:從無意模仿到有意模仿;從游戲模仿到生活實踐模仿;從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內部實質內容的模仿。
4.塔爾德的“模仿律”
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最早對模仿進行研究,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一書。它認為模仿是“基本的社會現象”,“一切事物不是發明,就是模仿”。并提出了三個模仿律。
(1)下降律:社會下層人士具有模仿社會上層人士的傾向。
(2)集合級數律。
(3)先內后外律。
(二)暗示
1.暗示的定義
暗示指在非對抗的條件下,通過語言、表情、姿勢及動作等對他人的心理與行為發生影響,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見和觀點,或者按照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動。暗示往往采用較含蓄、間接的方式進行。暗示涉及三個要素:暗示者、暗示信息和被暗示者。
2.暗示的分類
(1)按信息來源,暗示可以分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2)按暗示者的目的,暗示可以分為有意暗示和無意暗示;
(3)按暗示雙方的接觸方式,暗示可以分為直接暗示和間接暗示;
(4)按暗示的效果,暗示可以分為暗示和反暗示。
3.影響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1)暗示者的權力、威望、社會地位及人格魅力對暗示效果有明顯的影響;
(2)被暗示者的獨立性、自信心、知識水平、年齡、性別等對暗示的效果有明顯效果;
(3)被暗示者所處情境是暗示發生作用的客觀環境。
(三)社會感染
1.社會感染的定義
社會感染是一種較大范圍的信息與情緒的傳遞過程,即通過語言、表情、動作及其他方式引起眾人相同的情緒和行為,其特點如下:
(1)雙向性;
(2)爆發性;
(3)接受的迅速性。
2.社會感染愛的分類
(1)個體間的感染:發生在個人之間或小群體成員之間的感染是社會感染最常見的形式。
(2)大眾傳媒的感染。
(3)大型開放群體的感染。
最新資訊
- 別再到處找題了!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完整版,一鍵獲取!2025-09-17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為什么我們總愛“隨大流”?2025-09-16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容易焦慮的人,常常陷入這個習慣2025-09-15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別被小事氣炸!教你克服“野馬效應”2025-09-13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職場中感到不開心該怎么辦?如何緩解?2025-09-12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職場實用心理學訓練營2025-09-11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心理咨詢中,如何處理來訪者的情感反應?2025-09-10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在職場中運用心理學技巧提升個人魅力?2025-09-09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判斷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情感需求?2025-09-08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什么是焦慮型人格障礙?202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