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整合創新是裝配式建筑最好出路


發展裝配式建筑、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是涉及建筑生產方式、監管方式的革命性變革,也是建筑綠色發展的系統性工程。在政策、市場的雙重引導下,裝配式建筑正以熱火朝天的速度全面鋪開。
全國各個縣市,以裝配式建筑為主題的投資不斷涌現,一個又一個工廠拔地而起。從地產、建設、建材、產業鏈每個端口似乎都急切的向“裝配式”發出沖鋒的口令。但在很多老師看來,地方政府以及企業的熱切反映,對于整個裝配式建筑發展來說可謂是喜憂參半。對此,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城市裝配式集成建設研究中心主任胡永生(下圖)更是深有感觸。
年少時就在建筑工地做遍各個工種,從小工到師傅,而后,又半生與建筑設計及裝配式建筑技術研究工作相伴。在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里接受采訪的胡永生主任,可謂是裝配式建筑圈子里“手藝”最全面的資深研究員。
寒冬的清華校園,即便是周末也人來人往。坐在校園東側的建筑設計研究院里,結束多日的出差后,終于約好在辦公室里談談他認為的裝配式建筑出路,
“裝配式集成建筑從技術創新到商業模式創新最終應該走向產業集群整合創新才是解決當前各種問題的關鍵。”一杯清茶,幾根香煙……談起當前手邊的課題,胡永生感到目標很明確,但過程很艱辛。
裝配式建筑是一個集成建設的過程
不論是PC結構、鋼結構還是木結構,隨著政策、標準、示范項目等一輪又一輪的推動,裝配式建筑市場呈現一片繁榮。從0到100,大型企業攻城略地,營銷模式結節攀升,由于在造一首流行歌曲,而非正建立城市建設從“建造”到“制造”的轉型發展。
胡永生認為,當前大量裝配式工廠的投產,缺乏技術體系、配套資源等相關因素的支撐,可能會出現各種形式的資源浪費,“最糟糕的是應用后造成的浪費,有些企業缺乏集成能力,做出的建筑達不到要求,市場對技術的認識不夠,那落后的技術建造的就是新型城市的棚戶區。會影響裝配式建筑未來的發展,也讓整個行業受到誤解與傷害。”
城市裝配式集成建設的理念在胡永生的不斷研究與推動下,越來越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新型城市建設將以裝配式為主要建設模式毋庸置疑,但裝配式是一個集成建設過程,系統化資源需要技術支持、系統化思維的支撐,還有各種產業資源的支撐。很多企業一知半解,就趕著去做,只能是做一個最落后的技術。”
在裝配式建筑的應用過程中,涵蓋的面非常巨大,上下游關系處理與銜接是決定建筑安全、成本高低、使用結果的關鍵。“在工藝、技術、產品、財務結算方式等等的銜接,整個過程涉及這么多環節,原來是散裝的,現在如果沒有一個有機的鏈條穿起來整個過程,無形中會增加成本,造成浪費、形成技術隱患與質量缺陷。如果整個產業都處于各自發展,缺乏有機的中樞控制協同,那就是我們現在體會到的一盤散沙。用戶沒有通過裝配式的應用獲得好的體驗,也沒有從經濟成本、時間成本的節約中獲得收益。預制構件的生產企業也沒有通過發展這個新型制造業獲得轉型升級的動力。那這個產業就不會得到高效發展。”
胡永生在組織推進裝配式集成建設集群的落地。將城市裝配式集成建設所需要的相關企業主體聚集在同一個園區,通過設計進行優化,通過一個園區形成內部結算系統。上面是一個以技術為支撐的中心控制體系,通過生產過程中權重比確定分配系數。而不是原來傳統建造思維的結算系統。
“由設計端發起,形成具有核心技術體系的產業鏈共建園區,每個項目展開訂單式生產,每個產品,每個零件在生產的時候就確定了應用于建筑中的哪個部位,并形成電子追溯體系。這個方式適用于規模化生產,也便于形成很公平的市場環境,能迅速滿足城市建設需要。城市建設可以交給產業制造集群完成。”
關于清華大學“中國裝配式集成建設產業發展規劃報告”的研究課題,在住建部等主要部委的聯動支持下,胡永生與課題組已經共同完成了大概40萬字的主體內容撰寫。“這需要各個行業聚集在一起,形成整體的產業規劃共識,集中力量進行。主稿完成40多萬字了,包括總體框架,分項研究等。最近又有幾個部委所屬的單位參與到相關工作中。這套技術系統除了建筑框架和圍護系統以外,還把新能源生產與建筑一體化,智慧化設施設備與建筑一體化放在其中,新能源與智慧化設施需要從設計前段開始配置好,智能化的設施設備,感應器在設計時就設計進去了,建筑完成后才能是有反應,有想法的建筑,需要什么樣的環境支撐就能提供什么樣的環境,實現智能建筑向智慧建筑提升,當一棟建筑智慧化了,城市就智慧化了。這是第一個動作,第二個動作,不僅是前置,還要一體化,要與建筑結構、圍護系統形成一體。再有就是結構系統生產和維護系統生產的模式要發生變化,更趨于模塊化,由眾多小型散件組成一個大的構件,合理的半徑內,我們現在的運輸條件、機械設備條件都足以支撐。”
統籌發展才是解決思路
裝配式集成建設的發展需要產業鏈上下游思維的轉型,尤其是設計師要從建造思維到制造思維轉變。胡永生認為只有統籌發展才是最終的解決思路。
目前裝配式集成建筑的技術主體標準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是配套系統如智慧化、新能源、給排水、通訊、照明、配電、預結算等標準仍不完備,抗震、防火、節能、環保、高效重復回收利用等核心指標缺乏量化標準,很容易造成一窩蜂上馬、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亂象。
另外,裝配式集成建筑設計、部品生產、施工、物流和驗收等標準體系尚未完善。作為建筑產業化的核心,其技術體系標準亟待進一步精細化、標準吻合化與規范化。當前最主要的問題并不是技術本身,而是如何在統一的標準下實現各環節之間的無縫連接,這直接影響著建筑工業化的進一步普及及整個產業良性生態的構建。國家應對相應的標準編制給予資金支持和追加獎勵鼓勵。
由于裝配式集成建筑從技術、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所以需要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監管制度和監管機制,比如盡快形成借助互聯網技術的可實時追蹤記錄、可視可追溯的智能化監管模式。
胡永生認為:形成裝配式集成建筑產業集群可以有效的解決上述問題。現在有些地方也在推進這樣的基地建設,地方政府、社會資本和技術方展開緊密合作,具備高起點、大容量、市場化、節能環保、商業模式獨特的示范特征,應該加快啟動建設,成為“示范基地”。國家應該對這些裝配式建筑“示范基地”的建設給予一系列的專項政策扶持。
在胡永生的規劃方案里,以“產業集群”為導向,按照生產能力與300公里運輸半徑的城市或區域測算,合理統籌布局,在適合區域內配套建設至少一個年產量達1000萬平方米的集成建筑制造基地,將規劃設計、鋼鐵、建材、安裝、物流、家裝、家電、智能制造、金融以及與生活生產配套的服務業等幾十個上下游行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區域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和區域競爭力。由設計中心作為集群的大腦,接收項目任務,完成集成設計,分配訂單生產,組織統籌安裝等關聯工作,建立適合城市裝配式集成建設需求的示范基地。可以拉動內需、帶動就業、增加財政收入、穩定區域勞動力人口結構,推動區域經濟的轉型發展。
與此同時,他認為裝配式建筑本身就是創新的產物。發展裝配式集成建筑產業必須以創新為核心,要在管理創新、技術創新、融資模式創新、政策創新,區域合作創新等方面進一步探索。政府尤其要鼓勵企業自主創新,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示范”。
建筑工業化是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實現建筑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和關鍵,工業化過程中從原有的建造思維到集成思維、制造思維的轉變需要全行業的共同努力。
在現代建筑業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應該轉變觀念和思路,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來研究和發展裝配式建筑,使其成為現代建筑業發展的主流方向,降低裝配式建筑成本,為現代人們提供更多更好的舒適安全、綠色環保的居住空間,促進現代建筑業的發展。點擊下方免費下載,可領取裝配式精華考點/課程講義。
最新資訊
- 江蘇無錫經開區:裝配式MiC防疫酒店項目順利交付使用2022-04-12
- 廣東:裝配式建筑示范項目恒盛大廈正式啟用,標準層裝配率達78.9%2022-04-12
- 《裝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 編制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會議在京順利召開2022-04-12
- 江西:2021年,全省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新開工總建筑面積達到24%2022-04-12
- 全國首單裝配式建筑認證最高等級的綠色債券成功發行2022-04-12
- 四川眉山:竣工驗收報告應明確項目實際裝配率等裝配式建筑建設要求落實情況2022-04-12
- 湖北十堰:鼓勵引導市場主體積極參與、有序發展裝配式建筑產業2022-04-11
- 廣東東莞:提出實施8大舉措,加快推廣綠色建筑,推動裝配式建筑發展2022-04-11
- 被稱為萬億藍海的裝配式建筑行業,如今的發展現狀如何?2022-04-11
- 廣東汕頭:購買裝配式建筑一手商品房,可貸款額度最高可上浮20%202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