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針刺法-2018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考試易考點
2018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考試易考點-毫針刺法
1、臨床上針刺的常用體位主要有以下幾種:
(1)仰臥位:適宜于取頭、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側臥位:適宜于取身體側面少陽經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3)俯臥位:適宜于取頭、項、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側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適宜于取前頭、顏面和頸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適宜于取后頭和項、背部的腧穴。
(6)側伏坐位:適宜于取頭部的一側、面頰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2、雙手進針方法:
(1)指切進針法。本法適用于短針的進針。
(2)夾持進針法。本法適用于長針的進針。
(3)舒張進針法。本法主要用于皮膚松弛部位腧穴的進針。
(4)提捏進針法。本法主要用于皮肉淺薄部位腧穴的進針,如印堂穴。
3、針刺角度:
(1)直刺。此法適用于人體大部分腧穴。
(2)斜刺。此法適用于肌肉淺薄處或內有重要臟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此法適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頭部的腧穴等。
4、行針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轉法。
5、行針輔助手法:循法;彈法;刮法;搖法;飛法;震顫法。
6、得氣:古稱“氣至”,近稱“針感”,是指毫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轉等行針手法,使針刺部位獲得“經氣”感應,謂之得氣。患者的針刺部位有酸、麻、脹、重等自覺反應,有時可出現局部的熱、涼、癢、痛、蟻行等感覺,或呈現沿著一定方向和部位的傳導和擴散現象。醫者的刺手能體會到針下沉緊、澀滯或針體顫動等反應。
7、針刺補瀉
(1)捻轉補瀉。
(2)提插補瀉。
(3)疾徐補瀉。
(4)迎隨補瀉。
(5)呼吸補瀉。
(6)開闔補瀉。
(7)平補平瀉。
8、針刺異常情況:暈針;滯針;血腫;斷針;彎針;氣胸;刺傷內臟;刺傷腦與脊髓。
9、暈針處理:立即停止針刺,將針全部起出。使患者平臥,注意保暖,輕者仰臥片刻,給飲溫開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復正常。重者在上述處理基礎上,可刺人中、素髎、內關、足三里、灸百會、關元、氣海等穴,即可恢復。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細微,脈細弱者,應配合其他治療或采用急救措施。
【例】
有關暈針的處理方法,敘述不正確的是
A、立即停止針刺,將針全部起出
B、使患者平臥,頭部抬高
C、寬衣解帶,注意保暖
D、予以飲溫開水或糖水
E、可刺人中、素髎、內關、足三里等穴
【答案】B
最新資訊
- 2020年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備考要做好心理準備2020-03-17
- 2020年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復習時間一定要保證!2020-02-19
- 2020年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考試備考技巧2020-02-18
- 2020年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考試如何科學備考2020-02-13
- 2020年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考試復習要持之以恒2020-02-12
- 2020年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考試復習四條要訣2020-02-04
- 2020年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考試怎么復習才有用?2020-01-21
- 2020年中西醫結合醫師考試各單元考察重點及復習指導2019-09-19
- 2019年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考試《方劑學》復習重點匯總2018-09-21
- 2019年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考試《方劑學》復習重點:發熱對應的方劑2018-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