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經濟師 > 經濟師備考資料 > 2018年中級經濟師考試經濟基礎知識點預習財政收入

2018年中級經濟師考試經濟基礎知識點預習財政收入

更新時間:2017-12-19 10:07:01 來源:環球網校 瀏覽192收藏38
摘要   【摘要】2018年經濟師考試備考即將開始,環球網校為幫助大家備考特分享了2018年中級經濟師考試經濟基礎知識點預習財政收入供大家預習備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更多資料敬請關注環球經濟師考試頻道!  相關推薦

  【摘要】2018年經濟師考試備考即將開始,環球網校為幫助大家備考特分享了“2018年中級經濟師考試經濟基礎知識點預習財政收入”供大家預習備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更多資料敬請關注環球經濟師考試頻道!

  相關推薦:2018年中級經濟師考試經濟基礎知識點預習匯總

  財政收入

  1、財政收入,是指政府為履行其職能,實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與服務需要而籌集一切資金的總和。

  2、政府收入的分類: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1年《政府財政統計手冊》的分類標準,政府有4種主要的收入來源渠道:稅收、社會繳款、贈與收入和其他收入。

  ①稅收,是政府從私人部門獲得的強制性資金轉移。

  ②社會繳款,包括社會保障計劃收入和雇主提供的退休福利之外的其他社會保險計劃收入。社會繳款可以是強制性的,也可以是自愿性的;可以由雇員、代表雇員的雇主、自營職業者繳納,也可以由無業人員繳納;繳款額與繳款人的報酬、工資或雇員數量相關。

  強制性社會繳款與稅收的不同之處在于,如果規定的事件(如疾病和年老)發生,繳納人和其他受益人有權獲得某些社會福利,但繳納稅收并不能使納稅人獲得相同的權利。

  對于那些繳款額與報酬、工資或雇員數量無關、并專用于社會保障計劃的強制性付款,應視為稅收,而不是社會繳款。

  ③贈與收入,是從其他政府或國際組織那里得到的非強制性的轉移。它們是對一國政府自有財政收入的補充,可以是現金或實物的形式。

  ④其他收入,是指上述三項收入以外的所有其他收入,主要包括出售商品和服務的收入(如使用費和規費)、利息和其他財產收入(如國有資產經營收入)、除贈與以外的其他現金或實物形式的自愿轉移以及罰金和罰款。

  3、

  4、衡量財政收入的不同口徑

  ①最小口徑僅包含稅收收入。

  ②較大一些的口徑(小口徑)除稅收收入外,還包含納入公共財政預算(即一般預算)的非稅收入,這是最為常用的一個財政收入口徑,該口徑不包括政府債務收入、專款專用的政府收入,如社會繳款不應包含在內。我國統計年鑒中對外公布的財政收入即是指這個口徑。

  ③再大一點的口徑(中口徑),是在公共財政預算(即一般預算)收入加社會保障繳費收入。

  ④最大口徑(大口徑),即指全部的政府收入。

  5、財政集中度與宏觀稅負

  ①財政集中度,通俗地稱為宏觀稅負,是指國家通過各種形式,從國民經濟收支環流中截取并運用的資金占國民經濟總量的比重。

  ②衡量宏觀稅負的口徑:從小到大分別是:

  1)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

  2)公共財政收入(一般預算收入)占GDP的比重;

  3)公共財政收入(一般預算收入)加政府性基金收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社會保障基金收入后的合計占GDP的比重。即政府的全部收入。

  6、稅收的含義和特征

  稅收,是指公共機關依法強制收取的、對納稅人不附帶直接回報義務的課征。

  ①強制性。稅收的強制性是指政府以社會管理者的身份,直接憑借政治權力,通過法律形式對社會產品實行強制征收。這種強制性特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稅收分配關系的建立具有強制性,即稅收征收完全是憑借國家擁有的政治權力;

  二是稅收的征收過程具有強制性,即如果出現稅收違法行為,國家可以依法進行處罰。

  ②無償性。稅收的無償性是指政府向納稅人進行的無需償還的征收。無償性是稅收本質的體現,它反映的是一種社會產品所有權、支配權的單方面轉移關系,而不是等價交換關系。稅收的無償性是區分稅收收入與其他財政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征。

  這種無償性特征體現在兩方面:1)指政府獲得稅收收入后無需向納稅人直接付出任何報酬;2)指政府征到的稅收不再直接返還給納稅人本人。

  ③固定性。稅收的固定性是指國家通過法律形式預先規定了征稅對象、稅基及稅率等要素。稅收征納雙方必須按稅法規定征稅和納稅,雙方都無權隨意變更征納標準。

  7、稅制要素(構成一國稅收制度的那些主要因素)

稅制要素

主要內容

納稅人

1、             納稅人,即納稅主體,是指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

2、             負稅人是最終負擔稅款的單位和個人。

3、            扣繳義務人是指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義務的單位和個人

課稅對象

1、            課稅對象即征稅課體,是指稅法規定的征稅的目的物。課稅對象是不同稅種間相互區別的主要

標志,它規定了政府可以對什么征稅

2、            稅源,即稅收的經濟來源或最終出處。稅源總是以收入的形式存在的。

3、            稅目,即稅法規定的課稅對象的具體項目,是對課稅對象的具體劃分,反映具體的征稅范圍,代

征稅的廣度。

4、            計稅依據(或課稅標準),是指計算應納稅額的依據,它規定了如何確定和度量課稅對象,以便

計算稅基。

稅率

1、             稅率,是指稅法規定的應征稅額與征稅對象之間的比例,是計算應征稅額的標準,是稅收制度的中心環節。稅率的高低,體現著征稅的深度。

2、             稅率分類

1)比例稅率:指對于同一征稅對象,不論其數量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稅的一種稅率制度。主要特點是稅率不隨征稅對象數量的變動而變動。包括單一比例稅率和差別比例稅率。其中,差別比例稅率又可分為產品差別比例稅率、行業差別比例稅率、地區差別比例稅率和幅度差別比例稅率四種。

2)定額稅率(固定稅額):是指按征稅對象的一定計量單位規定固定稅額,而不是規定征收比例的一種稅率制度。它是以絕對金額表示的稅率,一般適用于從量計征的稅種。在具體運用上,也可分為單一定額稅率和差別定額稅率、幅度定額稅率和分類分級定額稅率幾種。

3)累進(退)稅率

全額累進稅率,即對征稅對象的全部數額都按與之相應的稅率計算稅額。在征稅對象提高到稅收的一個新等級檔次時,對征稅對象全部都按提高一級的稅率征稅。

超額累進稅率,即把征稅對象按數額大小劃分為若干等級,每個等級由低到高規定相應的稅率,每個等級分別按該等級的稅率計征。此時一定的課稅對象同時使用幾個稅率,納稅人的應納稅款總額由各個等級計算出的稅額加總而成。

累退稅率與累進稅率正好相反

納稅環節

在國民收入與支出環流的過程中,按照稅法規定應當繳納稅款的環節。

納稅期限

指稅法規定的納稅人發生納稅義務后向國家繳納稅款的期限。

減稅免稅

指稅法對某些納稅人或征稅對象給予鼓勵和照顧的一種特殊規定。

違章處理

是稅務機關對納稅人違反稅法的行為采取的處罰性措施,它是稅收強制性特征的體現。

納稅地點

是納稅人應當繳納稅款的地點。

  8、稅收分類

  (1)稅收收入按征稅對象的不同,分為流轉稅、所得稅、財產稅、資源稅和行為稅。

  ①流轉稅是以商品交換和提供勞務的流轉額為征稅對象的稅收,是我國稅收收入的主體稅種,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和關稅等。

  ②所得稅是以納稅人的所得額為征稅對象的稅收,包括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

  ③財產稅是以各種財產為征稅對象的稅收,如我國的財產稅包括土地增值稅、房產稅、契稅。

  ④資源稅是對開發和利用國家自然資源而取得級差收入的單位和個人征收的稅收,目前我國資源稅類包括資源稅和土地使用稅

  ⑤行為稅是指對某些特定的經濟行為開征的稅收。包括印花稅、城市維護建設稅。

  (2)稅收按計量標準劃分,分為從價稅和從量稅。

  ①從價稅是以征稅對象的價格為計稅依據的稅收,如增值稅、營業稅。

  ②從量稅是以征稅對象的數量、重量、容量和體積為計稅依據的稅收,如消費稅中的啤酒、汽油等項目,資源稅等

  (3)按稅收與價格的關系劃分,分為價內稅和價外稅。

  ①價內稅是指稅款構成商品或勞務價格組成部分的稅收,如消費稅,營業稅。

  ②價外稅是指稅款作為商品或勞務價格以外附加的稅收。

  注意:增值稅在零售以前各環節屬于價外稅,在零售環節采取價內稅。

  (4)按稅負能否轉嫁劃分,分為直接稅和間接稅。

  ①直接稅是指由納稅人直接負擔稅負,不發生稅負轉嫁關系的稅收,即納稅人就是負稅人,如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財產稅。

  ②間接稅是指納稅人能將稅負轉嫁給他人負擔的稅收,即納稅人與負稅人不一致。如流轉稅(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關稅等)。

  (5)按稅收管理權限和使用權限分類,分為中央稅、地方稅以及中央和地方共享稅。

  ①中央稅是由中央管轄課征并支配的稅種,如消費稅、關稅。

  ②地方稅是由地方管轄課征并支配的稅種,如契稅、房產稅、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城鎮土地使用稅。

  ③中央地方共享稅是指屬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享有并按照一定比例分成的稅種,如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證券交易印花稅。

  9、拉弗曲線與征稅的限度

  拉弗曲線是對稅率與稅收收入或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形象描述,因其提出者為美國經濟學家阿瑟·拉弗而得名。該曲線的基本含義是:保持適度的宏觀稅負水平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條件。拉弗曲線提示各國政府:征稅有“禁區”,要注意涵養稅源。

  10、稅負轉嫁的含義:稅負轉嫁是指納稅人在繳納稅款后,通過各種途徑將稅收負擔全部或部分轉移給他人的過程。也就是說最初繳納稅款的法定納稅人不一定是該稅收的最后負擔者。稅收負擔轉嫁的最后結果形成稅負歸宿(補:稅負歸宿表明全部稅收負擔最后是由誰來承擔的)。

  11、稅負轉嫁的方式

  補:商品流轉順序:

  在流轉過程中還會涉及“運輸公司、物流公司”等。

稅負轉嫁方式

具體含義

前轉又稱順轉或向前轉嫁

納稅人將其所納稅款通過提高其所提供商品的價格方法,向前轉移給商品的購買者或者最終消費者負擔的一種形式。

前轉是稅收轉嫁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多發生在流轉稅上。

后轉,       又稱逆轉或向后轉嫁

在納稅人前轉稅負存在困難時,納稅人通過壓低購入商品或者生產要素進價的方式,將其繳納的稅收轉給商品或者生產要素供給者的一種稅負轉嫁。

混轉,

也稱為散轉

納稅人既可以把稅負轉嫁給供應商,又可以把稅負轉嫁給購買者,實際上是前轉和后轉的混合方式。這種轉嫁方式實踐中比較常見。

消轉

納稅人用減低征稅物品成本的辦法使稅負從新增利潤中得到抵補,通過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等措施降低成本、增加利潤來抵消稅負。實際上稅負并沒有轉嫁,而是由納稅人自己負擔了消轉是一種特殊的稅負轉嫁形式。

旁轉也叫側轉,

納稅人將應負擔的稅負轉嫁給購買者或者供應者以外的其他人負擔。

稅收資本化也稱“資本還原”

生產要素購買者將所購買的生產要素未來應當繳納的稅款,通過從購入價格中預先扣除的方法,向后轉嫁給生產要素的出售者。稅收資本化主要發生在土地和收益來源較具永久性質的政府債券等資本物品的交易中,稅收資本化是現在承擔未來的稅收最典型的就是對土地交易的課稅

例:某房地產公司購買一塊1000平方米土地,購買價款800萬元,每平方米土地每年繳納的城鎮土地使用稅是10元,未來70年的稅款共計70萬元,該公司將預期繳納的70萬元稅款轉嫁給土地出售者,進而實際的購買地款為800-70=730萬元,此后該公司每年支付1萬元的土地使用稅,但實際上稅款是由土地出售者負擔的。

稅收資本化是稅收后轉的一種特殊形式。但與稅收后轉在轉嫁媒介與轉嫁方式上存在明顯不同。

①稅負后轉借助的是一般消費品,而稅收資本化借助的是資本品;

②稅負后轉是在商品交易時發生的一次性稅款的一次性轉嫁,稅收資本化是在商品交易后發生的預期歷次累計稅款的一次性轉嫁。

  12、影響稅負轉嫁的因素

  1)應稅商品供給與需求的彈性。商品的供給與需求彈性是決定稅負轉嫁狀況的關鍵因素。①如果需求彈性較大,供給彈性較小,則稅負將主要由納稅人自己承擔,商品不容易轉嫁。②如果需求彈性較小,供給彈性較大,稅負將主要由他人負擔,商品較易轉嫁。

  2)課稅商品的性質。一般情況下:①對生產必需品的課稅,因對其消費是必不可少的,需求彈性小,稅負容易轉嫁。②對非生活必需品課稅,因對其消費不是必不可少的,需求彈性大,稅負不易轉嫁

  3)課稅與經濟交易的關系。一般情況下:(1)與經濟交易無關而直接對納稅人課征的稅,是不容易轉嫁的(如對企業征收所得稅和對個人征收個人所得稅)。(2)通過經濟交易過程而間接對納稅人征收的稅,是比較容易轉嫁的(如對商品征收的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

  4)課稅范圍的大小。一般情況下:(1)課稅范圍越廣泛,越不容易對商品的購買者產生替代效應,使需求缺乏彈性,課稅商品價格的提高變得比較容易,稅負容易轉嫁;(2)課稅范圍越狹窄,越容易對商品的購買者產生替代效應,使需求具有彈性,課稅商品價格的提高變得艱難,稅負難以轉嫁。

  此外,稅負轉嫁情況如何還與商品的競爭程度有關。

編輯推薦:

各地區經濟師考試資格審核安排匯總

全國各省2017年經濟師考試成績查詢時間匯總

2018年初中級經濟師考試報考指南匯總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本文環球網校小編集中整理“2018年中級經濟師考試經濟基礎知識點預習財政收入”供大家參考。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經濟師頻道&論壇,我們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摘要】2018年經濟師考試備考即將開始,環球網校為幫助大家備考特分享了“2018年中級經濟師考試經濟基礎知識點預習財政收入”供大家預習備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更多資料敬請關注環球經濟師考試頻道!

  相關推薦:2018年中級經濟師考試經濟基礎知識點預習匯總

  12、國債含義:國債即國家債務,通常是指一國中央政府作為主體,依據有借有還的信用原則取得的資金來源,是一種有償形式的、非經常性的財政收入。

  與私債務相比,國債由于有政府信用的擔保、風險小、又被稱為“金邊債券”。

  13、國債的種類

  1)按照國債發行地域不同,可將國債分為內債和外債。舉借國內債務不會因借債而增加國內資金總量,舉借外債可以在一定時期內增加本國可支配的資金總量。

  2)按借入債務到償還債務的時間長短劃分:

  短期國債――――1年以內的,最典型的短期國債形式是國庫券。

  中期國債――――1~10年的

  長期國債――――10年以上

  3)根據利率的變動情況可將國債分為固定利率國債與浮動利率國債。

  4)根據國債能否在證券市場流通,可將國債分為上市(流通)國債與非上市(非流通)國債。

  一般情況下,能夠上市流通的國債多為中短期國債,不能上市流通國債多為長期國債。

  5)根據國債債務本位的不同,可將國債分為貨幣國債與實物國債。

  ①貨幣國債是指以貨幣為債務本位發行的國債。政府舉借的是貨幣,歸還的也是貨幣。

  ②實物國債以實物作為債務本位發行的國債。可以避免因貨幣貶值給債權人帶來損失,一般是在存在高通貨膨脹時采用。我國1950年發行的“人民勝利折實公債”就屬于實物國債。

  14、國債功能:

  (1)彌補財政赤字。財政赤字可以通過向中央銀行借款;增加稅收;發行國債方式彌補。

  ①向中央銀行借款彌補赤字會造成中央銀行貨幣供給增加,誘發或加劇通貨膨脹。

  ②稅收是按稅法規定征收的,如果通過提高稅率或增加新稅種彌補赤字,會對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③通過發行國債彌補赤字,產生的副作用較小。實質是將屬于社會支配的資金在一定時期內讓渡給國家使用,是社會資金使用權的單方面、暫時性轉移;認購國債的資金基本是社會運動中游離出來的閑置資金,一般不會導致通貨膨脹。

  (2)籌集建設資金

  現代社會中,以國債資金來擴大建設規模是發行國債的重要目的之一。

  (3)調節貨幣供應量和利率。國債是一種收入穩定,無風險或風險較低的投資工具,因此有“金邊國債”之稱。政府發行的短期國債,流動性強,被稱為“有利息的鈔票”,短期國債的發行及買入和賣出,在不少國家中央銀行通過在證券市場上買賣國債調節貨幣供應數量和調節利率。

  (4)調控宏觀經濟

  15、國債的負擔有哪些主體:

  ①認購者負擔。國債發行應考慮債權人的應債能力。

  ②債務人負擔(政府負擔)。政府借債應考慮政府的償債能力,量力而行。

  ③納稅人負擔。不論國債資金的使用方向和使用效益如何,最終還要依賴稅收來還債,成為納稅人的負擔。

  ④代際負擔。如果國債資金運用不善,或者僅用于彌補財政赤字,留給后人的就只是凈債務,嚴重影響后代人的生產與生活。

  16、衡量國債限度的絕對指標和相對指標:

  衡量國債絕對規模有三個指標:一是國債余額,即歷年累積債務的總規模;二是當年發行的國債總額;三是當年到期需還本付息的國債總額。

  衡量國債相對規模有兩大指標:(1)國債負擔率,又稱國民經濟承受能力,是指國債累計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這個指標著眼于國債存量,反映國家累積債務的總規模和整個國民經濟對國債的承受能力,是研究控制債務問題和防止出現債務危機的重要依據。一國的GDP值越大,國債負擔率越小,則國債的發行空間越大。國際公認的國債負擔率的警戒線為發達國家不超過60%,發展中國家不超過45%。(2)債務依存度,即指當年的債務收入與財政支出的比例關系。反映了一個國家的財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發行國債來實現的。

  我國這一指標的計算有兩種口徑:

  一是用當年債務收入額除以當年的全國財政支出額,即“全國財政的債務依存度”;

  二是用當年債務收入額除以當年的中央財政支出,即“中央財政的債務依存度”。

  國際公認的債務依存度警戒線在15%~20%之間。此外,在“以舊債還新債”機制下,還有一個用來反映政府償債能力的指標,即當年付息額占當年中央財政經常性收入的比重。

  17、李嘉圖等價理論:李嘉圖等價定理認為,在某些條件下,政府無論用債券還是稅收籌資,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價的。

  18、國債制度:是國家為了管理國債的發行、償還和交易,調節經濟活動,以法律和政策形式所確立的一系列的準則和規范。國債制度一般由發行制度、償還制度和市場交易制度構成。

  19、國債發行制度:由國債發行條件和國債發行方式構成。

  (1)國債發行條件包括國債種類、發行日期、發行權限、發行對象等。決定發行條件的關鍵是國債的發行方式。

  (2)國債發行方式主要有公募招標方式、承購包銷方式、直接發售方式和“隨買”方式。

  ①公募招標方式:一種在金融市場上通過公開投標、招標確定發行條件來進行國債推銷的一種方式。特點:發行對象是多數投資者。誰是最終投資者事先是不確定的,是一種市場機制發行方式。

  ②承購包銷方式:通過和一組銀行或金融機構簽訂承銷合同所體現的權利義務關系,實現國債銷售任務的方式。特點:發行人和承銷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是通過承銷合同確立的;承銷人向投資人分銷不出去的部分,由承銷人自己認購,一旦簽訂了撤銷合同,發行過程就結束了。

  ③直接發行方式:國債發行人不委托專門的證券發行機構而是親自向投資者推銷國債。

  特點:債券發行人直接與發行對象見面,有特定的發行對象,個人投資者不得以此方式認購國債。優點是可以降低舉債成本,便于了解投資者的投資要求和投資意向;缺點是給發行單位帶來相當大工作量。

  ④隨買發行方式:是政府債務管理者用來向小投資人發行不可上市國債的一種方式。

  20、國債償還制度

  (1)含義:國債償還制度是國家對國債償還及與償還相關的各個方面所作的規定。

  (2)種類:我國選用的償還方式主要有抽簽分次償還、到期一次償還、轉期償還、提前償還和市場購銷法等方式。

  ①抽簽分次償還,是指在國債償還期內分年度確定一定的償還比例,由政府按國債券號碼抽簽對號,如約償還本息,直至償還期結束,全部國債券中簽償清為止的一種方式。

  ②到期一次償還法:到期后按票面額一次全部對付本息

  ③轉期償還法:以新發行的國債來償還原有到期國債本息的方法

  ④提前償還法:由政府提前償還尚未到期的國債

  ⑤市場購銷法:政府在市場上按照國債行市,適時購進國債,以此在該債券到期前逐步清償的一種方式

  21、國債市場制度,是指以國債為交易對象而形成的供求關系的總和。

  根據國債交易的層次,國債市場分為國債發行市場和國債流通市場兩大部分。

  (1)國債發行市場,又稱國債一級市場,主要參與者包括作為國債發行者的中央政府、發行中介機構和投資購買者。

  (2)國債流通市場,又稱國債二級市場,是指已經發行的國債的交易場所,其基本職能是為國債投資者提供轉讓變現的機會。

  國債流通市場分為以集中交易形式運作的證券交易所、以分散交易形式運作的場外交易市場(包括柜臺市場和店頭市場)。

  在證券交易所內進行的國債交易按國債交易成交訂約和清算的期限劃分,可以分為現貨交易方式、回購交易方式、期貨交易方式和期權交易方式。

  ①現貨交易方式:證券交易中最古老的交易方式,也是國債交易方式中最普通、最常用的交易方式。

  ②回購交易方式:是指國債的持有人在賣出一筆國債的同時,與買方簽訂協議,約定一定期限和價格,將同筆國債再購回的交易活動。

  ③期貨交易方式:以國債期貨合約為交易對象的交易方式。

  國債期貨合約是買賣雙方就將來某一特定時刻、按照某一特定價格、購買或出售某一特定數量的某一特定國債產品作的承諾。

  期限、價格、數量和標的國債是國債期貨合約中必不可少的四項基本要素。

  ④期權交易方式:交易雙方為限制損失或保障利益而訂約,同意在約定時間內,按照協定價格買進或賣出契約中指定的債券,也可以放棄買進或賣出這種債券的交易方式。

  22、國債市場的功能:

  ①實現國債的發行和償還;

  ②調節社會資金的運行。

編輯推薦:

各地區經濟師考試資格審核安排匯總

全國各省2017年經濟師考試成績查詢時間匯總

2018年初中級經濟師考試報考指南匯總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本文環球網校小編集中整理“2018年中級經濟師考試經濟基礎知識點預習財政收入”供大家參考。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經濟師頻道&論壇,我們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經濟師資格查詢

經濟師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經濟師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經濟師各地入口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