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教師資格 > 教師資格備考資料 >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學教師資格《心理學》考試大綱下載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學教師資格《心理學》考試大綱下載

更新時間:2014-12-25 17:42:54 來源:|0 瀏覽0收藏0

教師資格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填寫圖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學教師資格《心理學》考試大綱下載

  點擊查看:教師資格全國統考VIP保過方案 2015年教師資格考試報名專題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學教師資格《教育學》考試大綱下載

  總體考核目標及其說明

  一、總體的考核目標

  1.能了解教育心理學的基本事實。

  2.能理解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規律。

  3.能掌握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能舉例分析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并提出解決方案。

  二、考核目標的說明

  1.“了解”是指考生通過學習應知道的基本事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回答“是什么”的問題。

  2.“理解”是在了解的基礎上,能較全面地領會基本概念,把握基本規律,能回答“為什么”和“怎么樣”的問題。

  3.“掌握”是指在理解的基礎上,能綜合運用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初步分析和解決教育實際中實際問題,能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

  試卷結構

  試卷總分100

  考試時間120分鐘

  認知層次比例:了解30%,理解50%,掌握20%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學概述

  【考核目標】

  1.了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發展歷程;了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原則與方法。

  2.理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與意義。

  第一節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內容

  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教育情境中,學與教及其互動過程中產生的心理現象及其心理規律的科學。

  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1.學與教的要素: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環境

  2.學習與教學的過程:學習過程、教學道程、評價/反思過程

  第二節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史

  一、教育心理學在西方的發展概況

  1.初創時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

  2.發展時期(20世紀20-50年代末)

  3.成熟時期(20世紀60-70年代末)

  4.完善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后)

  二、教育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概況

  三、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趨勢

  1.轉變教學觀念,關注教與學兩方面的心理問題

  2.關注影響教育的社會心理因素

  3.注重實際教學中各種策略和元認知的研究

  教師資格小秘書短信提醒 >>免費訂閱 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面試指導

  教師資格證統考常見問題答疑

  全國各省市教師資格證考試報名入口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教師資格頻道論壇,或加入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考試QQ群:233874442,我們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點擊查看:教師資格全國統考VIP保過方案 2015年教師資格考試報名專題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學教師資格《教育學》考試大綱下載

  第三節 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性質與意義

  一、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性質

  二、教育心理學與鄰近學科的關系

  1.教育心理學與教育學的關系

  2.教育心理學與普通心理學的關系

  3.教育心理學與兒童心理學的關系

  4.教育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的關系

  三、學習教育心理學的意義

  1.增加對學校教育過程和學習過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學知識是所有教師的專業基礎

  3.有助于科學地總結教育教學經驗

  4.提供了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基礎

  第四節 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與方法

  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原則

  1.客觀性原則

  2.發展性原則

  3.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4.教育性原則

  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觀察法:觀察法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被試在一定條件下的表情、動作、言語、行為的變化,并按時間順序作出詳盡的記錄,然后進行分析處理,從而了解、判斷其心理活動的一種方法。

  2.實殮法:實驗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計劃地嚴格控制或創設條件以主動引起或改變被試是心理活動,從而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3.調查法:調查法是通過搜集有關資料,進行數據統計分析,間接地了解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規律。

  4.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研究,旨在創造性地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章 中小學生心理發展與教育

  【考核目標】

  1.了解心理發展、自我同一性、學習準備和關鍵期等基本概念;了解學生智力的差異、學習風格的類型;了解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2.理解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自我意識及其發展歷程;多元智能理論;認知方式的差異及其教育含義。

  5.掌握認知發展與教學的辯證關系。

  第一節 心理發展概述

  一、心理發展的含義

  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二、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征

  連續性與階段性、定向性與順序性、不平衡性、差異性。

  三、心理發展的教育含義

  1.學習準備

  學習準備是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妨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

  2.關鍵期

  個體的心理發展存在關鍵期。在這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

  同樣的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如果能抓住關鍵期進行適當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節 認知發展與教育

  一、認知發展的階段理論

  1.認知發展的機制:圖式、同化和順應、平衡

  2.認知發展的階段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從嬰兒到膏春期的認知發展分為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和形式運算等四個階段。

  感知運動階段(0-2歲):感覺和動作的分化

  前運算階段(2-7歲):單向思維;思維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多向思維;思維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體邏輯推理

  形式運算階段(11-J5歲):認識命題關系;進行假設一演繹推理;抽象邏輯思維;

  思維具有可逆性、補償性和靈活性。

  二、認知發展與教學的辯證關系

  1.認知發展制約著教學的內容和方法

  2.教學活動可以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3.最近發展區

  教師資格小秘書短信提醒 >>免費訂閱 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面試指導

  教師資格證統考常見問題答疑

  全國各省市教師資格證考試報名入口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教師資格頻道論壇,或加入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考試QQ群:233874442,我們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點擊查看:教師資格全國統考VIP保過方案 2015年教師資格考試報名專題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學教師資格《教育學》考試大綱下載

  第三節 人格發展

  一、人格的發展

  1.人格的含義

  人格又稱個性,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并使其與他人的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征。

  2.人格發展的階段理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人格結構: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發展階段: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青春期)

  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埃里克森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必須經歷八個順序不變的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屬于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八個階段是: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主動感對內疚感;勤奮感對自卑感;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親密感對孤獨感:繁殖感對停滯感:自我整合對絕望感。

  二、自我意識的發展

  1.自我意識的含義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的意識,它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三種成分。

  2.自我意識的發展

  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經歷了從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過程。

  第四節 個體差異與因材施教

  一、學生的認知差異及其教育含義

  1.認知方式的差異:場獨立與場依存;沖動型馬沉思型;輻合型與發散型;立法型、司法型、執法型。

  2.學習風格的差異

  瑞德的分類:視覺型、聽覺型、觸覺型、綜合型

  席爾瓦與漢森的分類:掌握型、理解型、人際型、自我表達型

  3.智力差異:智力的水平差異、智力的類型差異和智力表現早晚的差異、性別差異。

  4.多元智能理論

  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

  5.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

  二、學生的性格差異及其教育含義

  1.性格差異:性格特征差異和性格類型差異。

  2.性格差異的教育含義

  三、特殊兒童的心理與教育

  1.特殊兒童的概念

  2.特殊兒童的類型:智力超常兒童;智力落后兒童;盲、聾、啞兒童。

  3.特殊兒童的教育

  第三章 學習的基本理論

  【考核目標】

  1.了解先行組織者和有意義學習等基本概念;了解苛勒的完形一頓悟說與托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

  2.理解學習的實質;聯結學習理論和認知學習理論主要觀點;經典性條件反射的規律;嘗試錯誤學習的基本規律;操作性條件反射的規律;強化理論在學習中的應用。

  3.掌握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奧蘇伯爾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并能指導教學實踐。

  第一節 學習與學習理論概述

  一、學習的實質

  1.學習的概念

  學習是指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憑借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變化。

  2.學習的實質:學習表現為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學習引起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是相對持久的;學習是由練習或反復經驗引起的;學習沒有價值標準與對錯之分;學習是指過程而非結果;學習是人和動物共有的一種對環境的適應行為。

  3.人類學習和學生學習

  人類學習是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以語言為中介,自覺地,積極主動地掌握社會的和個體的經驗的過程。

  學生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地進行的,是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前人所積累的文化科學知識,并以此來充實自己的過程。

  二、學習理論的研究

  1.聯結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

  聯結學習理論認為,一切學習都是通過條件作用,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直接聯結的過程。強化在刺激一反應聯結的建立中起著重作用。在刺激一反應聯結之中,個體學到的是習慣,而習慣是反復練習與強化的結果。習慣一旦形成,只要原來的或類似的刺激情境出現,習得的習慣性反應就會自動出現。

  2.認知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

  認知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在外部環境的支配下被動地形成S-R聯結,而是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造認知結構;學習不是通過練習與強化形成反應習慣,而是通過頓悟與理解獲得期待;有機體當前的學習依賴于他原有的認知結構和當前的刺激情境,學習受主體的預期所引導,而不是受習慣所支配。

  3.各流派對教學的啟示

  教師資格小秘書短信提醒 >>免費訂閱 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面試指導

  教師資格證統考常見問題答疑

  全國各省市教師資格證考試報名入口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教師資格頻道論壇,或加入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考試QQ群:233874442,我們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點擊查看:教師資格全國統考VIP保過方案 2015年教師資格考試報名專題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學教師資格《教育學》考試大綱下載

  第二節 聯結學習理論與應用

  一、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理論

  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理論的經典實驗

  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理論的基本觀點

  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基本規律及應用:獲得與消退;刺激泛化與分化。

  二、桑代克的嘗試一錯誤說

  桑代克的嘗試一錯誤說的經典實驗

  桑代克的嘗試一錯誤說的基本觀點

  學習的實質與過程:學習的實質是形成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而聯結的形成是通過盲目嘗試一逐步減少錯誤一再嘗試這樣一個往復過程習得的。,

  嘗試一錯誤學習的基本規律及應用:效果律、練習律、準備律。

  三、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

  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經典實驗

  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基本觀點

  關于學習的實質

  行為分類: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

  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強化理論

  正強化(實施獎勵)、負強化(撤消懲罰)、懲罰

  四、強化理論在掌習中的應用

  1.強化的應用

  2.懲罰的應用

  第三節 認知學習理論與應用

  一、苛勒的完形一頓悟說

  1.關于學習問題的經典實驗

  2.關于學習問題的基本觀點:學習是通過頓悟過程實現的;學習的實質是在主體內部構造完形。

  二、托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

  1.關于學習問題的經典實驗

  2.關于學習問題的基本觀點

  三、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

  1.學習觀:認知生長和表征理論: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

  2.教學觀:教學的目的在于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提倡發現學習;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強化原則)。

  四、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

  1.學習分類: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機械學習與意義學習。

  2.意義學習的實質: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

  3.意義學習的條件

  4。接受學習的原則:漸近分化、綜合貫通

  5.“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

  所謂“先行組織者”,是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于學習任務,并且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

  第四節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不同傾向:個體建構主義、社會建構主義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知識觀、學習觀、學生觀

  三、建構主義理論的應用:支架式教學、情境教學、探究學習、合作學習

  第四章 學習動機

  【考核目標】

  1.了解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等基本概念;了解學習動機的基本成分。

  2.理解學習動機的分類;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需要層次理論;影響學習動機形成的因素。

  3.掌握學習動機培養的方法;分析成就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詮和自我效能感理論對學習動機培養和激發的啟發作用。

  第一節 學習動機概述

  一、學習動機的概念與基本成分

  1.動機及其功能

  動機指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并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它一般具有激活、指向和強化功能。

  2.學習動機及其基本成分

  學習動機是指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致使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學習動機的基本成分是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

  二、學習動機的種類

  1.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

  2.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

  三、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

  教師資格小秘書短信提醒 >>免費訂閱 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面試指導

  教師資格證統考常見問題答疑

  全國各省市教師資格證考試報名入口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教師資格頻道論壇,或加入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考試QQ群:233874442,我們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點擊查看:教師資格全國統考VIP保過方案 2015年教師資格考試報名專題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學教師資格《教育學》考試大綱下載

  第二節 學習動機的理論

  一、強化理論

  二、需要層次理論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社交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實現的需要

  三、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是個體努力克服障礙、旌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決某一問題的愿望或趨勢。個體的成就動機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力求成功的動機,另一類是避免失敗的動機。

  根據這兩類動機在個體的動機系統中所占的強度,可以將個體分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敗者。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獲取成就,所以他們會選擇有所成就的任務;避免失敗者則傾向于選擇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難的任務。

  四、成敗歸因理論

  韋納認為,對行為結果的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把人們活動成敗的原因常歸結為四個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機遇)好壞等。

  五、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班都拉認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行為的結果因素即強化,包含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行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包括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結果期待指的是個體對自己的某種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的推測。效能期待則指個體對自己能否實施某種成就行為的能力的判斷,即人對自己行為能力的推測。當個體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時,他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會實際去實施那一活動。

  第三節 影響學習動機形成的因素

  一、內部條件

  1.學生的自身需要與目標結構

  2.成熟與年齡特點

  3.性格特征與個別差異

  4.學生的抱負水準

  5.學生的焦慮程度

  二、外部條件

  1.家庭條件與社會輿論

  2.教師的榜樣作用

  第四節 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一、學習動機的培養

  1.利用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互動關系培養學習動機

  2.利用直接發生途徑和間接轉化途徑培養學習動機

  二、學習動機的激發

  l.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

  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4.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第五章 學習的遷移

  【考核目標】

  1.了解遷移的概念及其分類。

  2.理解早期的四種遷移理論的基本觀點;認知結構的變量對學習遷移的影響;影響學習遷移的因素。

  3.掌握如何應用有效的教學措施促進學習遷移。

  第一節 學習遷移概述

  一、學習遷移的概念

  學習遷移也稱訓練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遷移廣泛存在于各種知識、技能、行為規范與態度的學習中。

  二、遷移的種類

  1.正遷移與負遷移

  2.水平遷移與垂直遷移

  3.-般遷移與具體遷移

  三、研究學習遷移的意義

  第二節 學習遷移的基本理論

  一、形式訓練說

  二、相同要素說

  三、概括說

  四、關系轉換理論

  五、認知結構遷移理論

  1.學生的認知結構是影響學習遷移的重要因素

  2.認知結構的主要變量及其對學習遷移的影響

  第三節 促進學習遷移的教學策略

  一、影響學習遷移的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認知結構

  3.學習的心向與定勢

  二、促進學習遷移的教學策略

  1.改革教材內容,促進遷移

  2.合理編排教學內容,促進遷移

  3.改進教材呈現方式,促進遷移

  4.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的意識性

  教師資格小秘書短信提醒 >>免費訂閱 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面試指導

  教師資格證統考常見問題答疑

  全國各省市教師資格證考試報名入口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教師資格頻道論壇,或加入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考試QQ群:233874442,我們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點擊查看:教師資格全國統考VIP保過方案 2015年教師資格考試報名專題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學教師資格《教育學》考試大綱下載

  第六章 知識學習

  【考核目標】

  1.了解知識與知識學習的分類、記憶的三個系統。

  2.理解遺忘的規律及遺忘原因;工作記憶的特點。

  5.掌握運用信息加工學習原理,促進知識的獲得和保持。

  第一節 知識學習概述

  一、知識的類型

  1.陳述性知識

  (1)陳述性知識的含義

  (2)陳述性知識的基本單元和表征方式

  2。程序性知識

  (1)程序性知識的含義

  (2)程序性知識的基本單元和表征方式

  3.知識的聯系

  4.知識分類的教學含義

  二、知識學習的類型

  1.符號學習、概念學習和命題學習

  2.下位學習、上位學習和并列結合學習

  三、知識學習的作用

  第二節 知識的獲得與保持

  一、記憶系統及其認知過程

  1.感覺登記及其認知過程

  2.工作記憶及其認知過程

  3.長時記憶

  二、知識的遺忘及其原因

  1.遺忘及其進程

  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過程最初進展得很快,以后逐漸緩慢:過了相當的時間后,幾乎不再遺忘。也可以說,遺忘的發展是不均衡的,其規律是先快后慢,呈負加速型。

  2.遺忘的理論解釋:痕跡衰退說;干擾說;同化說;動機說

  三、運用信息加工學習原理,促進知識的獲得和保持

  1.信息加工學習原理

  2.促進知識獲得和保持方法

  (1)明確知識學習的目的,增強學習主動性

  (2)在學習活動與使用知識的條件之間建立聯系

  (3)深度加工學習材料

  (4)進行組塊化編碼

  (5)合理安排練習和復習

  第七章 技能學習

  【考核目標】

  1.了解技能的概念及其分類;高原現象。

  2.理解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基本特點;操作技能與心智技能的關系;操作技能的學習過程及訓練要求。

  5.掌握心智技能的學習過程與教學要求;有效培養學生的心智技能。

  第一節 技能的一般概述

  一、技能及其特點

  技能是指個體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練習而形成的確保某種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

  二、技能的種類

  1.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也叫動作技能、運動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程序化、自動化和完善化的外顯活劫方式。

  操作技能的特點是:動作對象的物質性;動作進行的外顯性;動作結構的展開性。

  2.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也稱智力技能、認知技能,它是借助內部言語在頭腦中完成的智力活動方式。

  心智技能具有三個特點:動作對象的觀念性;動作進行的內隱性;動作結構的簡縮性。

  3.操作技能與心智技能的關系

  三、技能的作用

  1.技能是獲得經驗、解決問題、變革現實的前提條件。

  2.技能是能力的構成要素之一,是能力形成發展的重要基礎。

  教師資格小秘書短信提醒 >>免費訂閱 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面試指導

  教師資格證統考常見問題答疑

  全國各省市教師資格證考試報名入口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教師資格頻道論壇,或加入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考試QQ群:233874442,我們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點擊查看:教師資格全國統考VIP保過方案 2015年教師資格考試報名專題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學教師資格《教育學》考試大綱下載

  第二節 操作技能的學習

  一、操作技能的學習過程

  l、操作的定向階段:操作定向是指學習者了解操作活動的結構與動作程序要求,在頭腦中建立起操作活動的定向映像的過程。

  2.操作的模仿階段:操作模仿就是學習者通過觀察,對示范的動作技能進行仿效實際操作,其實質是將頭腦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顯的實際動作表現出來。

  3.操作的整合階段:操作整合是指把模仿階段習得的動作成分依據其內在的聯系聯結成為一個整體,固定下來,成為定型的一體化的動作。

  4.操作的熟練階段:操作熟練是指各個動作環節與各種動作在時間和空間上彼此協調起來,構成一個連貫的穩定的動作系統,動作的執行達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動化,所形成的動作方式對各種變化的條件具有高度的適應性。

  二、操作技能的訓練要求

  1.準確的示范與講解

  2.必要而適當的練習

  3.充分而有效的反饋

  4.建立穩定清晰的運動感知

  第三節 心智技能的學習

  一、有關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論探討

  1.加里培林的心智動作按階段形成理論:動作的定向階段、物質與物質化階段、出聲的釙部言語動作階段、不出聲的外部言語動作階段、內部言語階段。

  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階段論:認知階段、聯結階段、自動化階段。

  3.我國關于心智技能學習的理論: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

  二、心智技能的學習過程與教學要求

  1.原型定向:原型是指那些被模仿的某種自然現象或過程。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質化”了的心智活動方式或操作活動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動結構,從而使主體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怎樣去完成這些動作,明確活動的方向。

  2.原型操作:原型操作就是依據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把主體在頭腦中應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實施。

  3.原型內化:原型內化就是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向頭腦內部轉化,由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形式變成觀念的、內隱的、簡縮的形式的過程。

  三、心智技能的培養

  1.確立合理的智力活動原型

  2.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與概括性

  4.適應培養的階段特征,正確使用言語

  5.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

  第八章 學習策略

  【考核目標】

  1.了解學習策略的概念和分類、生成性學習、

  2.理解資源管理策略;學習策略的訓練方法。

  5.掌握復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

  元認知的含義及構成。

  元認知策略。

  第一節 學習策略概述

  一、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地制定的有關學習過程的復雜的方案

  二、學習策略的分類

  1.認知策略:復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組織策略。

  2.元認知策略:計劃策略、監視策略和調節策略。

  3.資源管理策略:時間管理策略、學習環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社會利用策略。

  第二節 典型的學習策略

  一、認知策略

  1.復述策略:利用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排除相互干擾;整體識記和分段識記;多種感官參與;復習形式多樣化;劃線強調等。

  2.精細加工策略:聯想法(形象聯想、諧音聯想、簡縮聯想、關鍵詞聯想);作筆記;提問:生成性學習;利用已有知識等。

  3.組織策略:列提綱;利用圖形;利用表格等。

  二、元認知策略

  1.元認知含義與特點

  (1)元認知的含義:元認知是對認知的認知,是個入對自己認知過程及結果的意識與調控。

  (2)元認知的構成: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元認知監控與調節

  (3)元認知的發展

  (4)培養元認知的具體途徑

  2.元認知策略:計劃策略、監視策略和調節策略。

  三、資源管理策略

  1.學習時間管理:統籌安排學習時間;高效利用最佳時間;靈活利用零碎時間。

  2.學習環境的設置

  3.努力資源的管理

  4.學習工具的利用

  5.人力資源的利用

  第三節 學習策略的訓練模式

  一、程序化訓練模式

  二、完形訓練模式

  三、交互式訓練模式

  四、合作訓練模式

  第九章 問題解決與創造性

  【考核目標】

  1.了解問題的分類;問題解決、創造性、發散思維與輻合思維的含義。

  2.理解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創造性的基本特征、影響創造性發展的因素。

  5.掌握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性的培養措施。

  教師資格小秘書短信提醒 >>免費訂閱 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面試指導

  教師資格證統考常見問題答疑

  全國各省市教師資格證考試報名入口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教師資格頻道論壇,或加入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考試QQ群:233874442,我們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點擊查看:教師資格全國統考VIP保過方案 2015年教師資格考試報名專題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學教師資格《教育學》考試大綱下載

  第一節 問題解決概述

  一、問題解決的含義

  1.問題給定信息和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問題包括,有結構問題和結構不良的問題。

  2.問題解決的含義

  問題解決是指個人應用一系列的認知操作,從問題的起始狀態到達目標狀態的過程。

  問題解決包括,常規性的問題解決和創造性的問題解決。

  二、問題解決的過程

  1.問題解決的理論與模式的研究:試誤說、頓悟說、信息加工論模式、現代認知派的模式

  2.問題解決的過程:發現問題、理解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

  三、影響問題解決的主要因素

  1.問題的特征

  2.已有的知識經驗

  3.定勢

  4.功能固著

  5.智力水平

  6.動機強度

  除此之外,個體的性格特征、情緒狀態、認知風格、世界觀等也影響著問題的解決。

  四、提高問題解浹能力的教學

  1.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數量與質量

  幫助學生牢吲地記憶知識;提供多種變式,促進知識的概括;重視知識問的聯系,建立網絡化結構。

  2.教授與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

  結合具體學科,教授思維方法;外化思路,進行顯性教學。

  3.提供多種練習的機會

  4.培養思考問題韻習慣

  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假設;鼓勵自我評價與反思。

  第二節 創造性及其培養

  一、創造性及其特征

  1.創造性的含義

  創造性是指個體產生出新奇獨特的、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與特性。

  2.發散思維和輻合思維含義

  發散思維是指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形式。

  輻合思維是指將各種信息聚合起來,得出一個正確答案或最好的解決方案的思維形式。

  3.創造性的基本特征

  (1)創造性的基本特征:

  (2)創造性的外在表現

  二、影響創造性的因素

  1.環境因素:家庭環境、

  2.智力因素

  3.已有的知識經驗

  4.動機

  5.個性因素

  三、創造性的培養

  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

  學校教育環境、社會環境

  1.創設有利于創造性產生的適宜環境: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給學生留有充分選擇的余地;改革考試制度與考試內容。

  2.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保護好奇心;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鼓勵獨立性和創新精神;重視非邏輯思維能力;紿學生提供具有創造性的榜樣。

  3.開設培養創造性的課程,教授創造性思維策略:發散思維訓練;推測與假設訓練;自我設計訓練;頭腦風暴訓練。

  第十章 品德的發展

  【考核目標】

  1.了解品德的含義及心理結構。

  2.理解皮亞杰、柯爾伯格和班杜拉的道德發展理論;理解中小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及影響中小學生品德發展的因素。

  3.掌握良好品德培養的方法。

  第一節 品德的實質與心理結構

  一、品德的含義

  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

  二、品德與道德的區別與聯系

  區別:1.品德與道德所屬的范疇不同;

  2.品德與道德所反映的內容不同

  3.品德與道德產生的需要不同

  聯系:1.品德是道德的具體化

  2.社會道德風氣影響著品德的形成與發展

  3.個體的品德對社會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三、品德的心理結構

  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

  第二節 國外關于品德發展的理論

  一、皮亞杰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二個階段:他律階段和自律階段

  四個階段:自我中心階段、權威階段、可逆性階段、公正階段。

  二、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三個水平:前習俗道德水平、習俗道德水平、后習俗道德水平

  六個階段:服從與避罰取向、相對功利取向、尋求認可取向、遵守法規取向、社會契約取向、普遍倫理取向。

  三、班杜拉提出社會學習的理論

  他認為觀察學習是人們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行為的后果而間接產生的學習。簡言之,“通過觀察榜樣示范而進行的學習”,稱之為“社會學習”。

  他將觀察學習過程分為四個主要的組分部分: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勸作再現過程和動機過程。

  第三節 中小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和影響因素

  一、小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

  1.道德認知從具體過渡到抽象、從片面過渡到全面

  2.道德行為從依附過渡到自覺、從模仿過渡到習慣

  3.小學生品的發展的協調性

  二、中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

  1.倫理道德發展具有自律性:發展道德信念與道德理想、自我意識增強、道德行為習慣逐步鞏固、品德結構更為完善。

  2.品的發展由動蕩向成熟過渡

  三、影響品德發展的因素

  1.外部因暴家庭環境教育因燕學校環境教育因素社會因燕同伴群體影響因素等。

  2.內部因素:認知失調;態度定勢:道德認知等。

  第四節 良好品德的培養

  一、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

  1.促進學生對道德概念的掌握

  2.引導學生把道德知識轉變為道德信念

  3.發展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

  二、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

  1.知情結合,激起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

  2.以美育情,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內容

  3.真情感化,促進學生道德情感的發展

  三、注重學生的道德行為訓練

  1.使學生了解有關行為的社會意義,產生自愿練習的愿望

  2.刨設重復良好行為的情境,避免重復不良行為的機會

  3.提供道德行為練習與實踐的榜樣,讓學生進行模仿

  4.讓學生學會對自己的道德行為進行反思和評價

  5.注意矯正不良的行為習慣

  教師資格小秘書短信提醒 >>免費訂閱 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面試指導

  教師資格證統考常見問題答疑

  全國各省市教師資格證考試報名入口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教師資格頻道論壇,或加入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考試QQ群:233874442,我們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點擊查看:教師資格全國統考VIP保過方案 2015年教師資格考試報名專題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學教師資格《教育學》考試大綱下載

  第十一章 學校群體心理

  【考核目標】

  1.了解群體、群體規范、群體凝聚力,人際關系、人際溝通等基本概念;非正式群體的特點;群體的特征與心理功能;印象形成中的若干效應;人際溝通的要素和功能等。

  2.理解群體規范的功能;影響群體凝聚力的因素;學校非正式群體的作用與影響;人際溝通的障礙與技巧;師生有效溝通對心理學原則。

  第一節 群俸與群體規范

  一、群體的概述

  1.群體的概念

  兩個人以上,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以一定的方式聯系在一起進行活動的人群就是群體。

  2.群體的特征

  目標與規范、組織與溝通、群體心理與群體凝聚力

  3.群體的心理功能

  群體的心理功能是指群體情境對個體心理和行為上的影響。

  (1)歸屬功能

  (2)認同功能

  (3)支持功能

  (4)塑造功能

  二、群體規范

  1.群體規范的概念

  群體規范是群體中每個成員必須遵守的思想和行為的標準。

  2.群體規范的形成

  3.群體規范的功能

  維系群體的功能、評價標準的功能、行為導向的功能、惰性功能

  4.學校群體規范的意義與作用

  三、群體的凝聚力

  1.群體凝聚力的概念

  群體凝聚力指群體對每一個成員的吸引力。

  2.影響群體凝聚力的因素

  成員對群體目標的認同、群體的領導方式、群體內部目標結構和獎勵方式、外部影響

  3.班級凝聚力的維持

  四、非正式群體

  1.非正式群體的概念

  2.非正式群體的特點

  3.非正式群體的類型

  4.學校非正式群體的作用與影響

  非正式群體對于實現正式群體的目標可能有積極的作用,也可能有消極的作用。非正式群體對個體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主要取決于非正式群體的性質以及與正式群體的目標的一致程度。管理班級必須注意協調非正式群體與正式群體的關系。

  第二節 學校人際關系

  一、人際關系的概念

  人際關系是人們在一定的群體背景中,在活動和交往過程中結成的心理關系,即心理距離。

  二、印象形成效應及其對教師認知的影響

  1.印象形成概述

  (1)印象形成的概念

  印象形成是人在社會生活中形成并存儲在記億中的認知對象的形象。這是一種對于別人或事物進行歸類,明確其對于我們的意義,使自己的行為獲得明確定向的過程。

  (2)印象形成的模式

  印象形成過程當中信息的選擇是針對人們各個具體特征的。

  在具體的總的印象形成方式上,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情況。概括起來,總體印象形成的方式有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和加權平均模式三種。

  2.印象形成中的若干效應

  所謂“效應”就是一種反應效果。印象形成的效應,指的是由于社會心理規律的作用,人們在形成印象的過程中,對人這種社會刺激的一些特殊反應效果。主要有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暈輪效應、刻板印象、投射效應。

  三、吸引與排斥

  1.人際吸引與排斥的概念

  人際吸引是指交往雙方出現相互親近、相互喜歡的現象,它以認知協調、情感和諧及行動一致為特征。人際排斥則是交往雙方出現關系極不融洽、相互疏遠的現象,以認知失調、情感沖突和行為對抗為特征。

  2.影響人際吸引與排斥的因素

  外貌、能力、相似、互補、鄰近、性格特征

  3.學校里的吸引與排斥

  四、合作與競爭

  1.合作與競爭概述

  (1)合作

  合作是指學生們為了共同目標在一起學習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項任務的過程。合作是一種與競爭相對立的社會相互作用方式。

  (2)競爭

  競爭指個體或群體充分實現自身的潛能,力爭按優勝標準使自己的成績超過對手的過程。競爭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雙方有共同爭奪的目標,二是競爭的結果只有一方取得成功。

  2.學校中的合作與競爭

  第三節 學校人際溝通

  一、人際溝通概述

  1.什么是人際溝通?

  人際溝通是指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流過程,也就是人們在共同活動中彼此交流各種觀

  念、恩想和情感的過程。所以也有人把人際溝通稱之為信息溝通。

  2.人際溝通的特點

  3.人際溝通的功能

  人際溝通具有傳達信息、心理保健、形成和發展社會心理等功能,和我們生活的層面息息相關。

  二、人際溝通過程

  1.信息溝通的要素:信息源、接受者、信息、通道。

  2.信息轉換過程

  3.溝通障礙

  地位障礙、組織結構障礙、文化障礙、語言障礙、個性障礙、社會心理障礙。

  三、有效溝通技巧

  1.有效師生溝通的基本前提

  (l)對師生溝通的含義的理解

  (2)有效促進師生溝通的心理學原則

  2.關鍵的溝通技巧――學會傾聽

  教師資格小秘書短信提醒 >>免費訂閱 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面試指導

  教師資格證統考常見問題答疑

  全國各省市教師資格證考試報名入口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教師資格頻道論壇,或加入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考試QQ群:233874442,我們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點擊查看:教師資格全國統考VIP保過方案 2015年教師資格考試報名專題

  北京市2015年中小學教師資格《教育學》考試大綱下載

  第十二章 學生與教師的心理健康

  【考核目標】

  1.了解心理健康含義;心理輔導的目標;學生和教師的常見心理問題;行為改變和認知調適的方法。

  2.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心理輔導的原則、途徑;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

  第一節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及其標準

  l、心理健康的含義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牛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2、心理健康的標準

  對現實的有效知覺;自知自尊與自我接納;自我調控能力;與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人格結構的穩定與協調;生活熱情與工作高效率。

  3.對心理健康標準的理解

  第二節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1.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兒童多動綜合癥、學習困難綜合癥、兒童過度焦慮反應、兒童厭學癥、兒童強迫行為、學校恐怖癥等。

  2.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恐怖癥、人格障礙與人格缺陷、性偏差、進食障礙、唾眠障礙等。

  二、心理輔導

  1.心理輔導概述

  (1)心理輔導的目標:學會調試(調節與適應);尋求發展。

  (2)心理輔導的原則:面向全體學生原則;預防與發展相結合原則;尊重與理解學生原則:學生主體性原則;個別化對待原則;整體性發展原則。

  (3)心理輔導的途徑:開沒心理健康教育有關課程;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在學科

  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個別心理輔導或咨詢;小組輔導等。

  2.團體心理輔導

  (1)團體輔導的概念:團體輔導是指在團體領導者的帶領下,團體成員圍繞某一共

  同關心的問題,通過一定的活動形式與人際互動,相互啟發、誘導,形成團體的共識與目標,進而改變成員的觀念、態度和行為。

  (2)團體心理輔導的歷程:確定團體輔導活動的主題和目標:團體輔導活動的方案設計;團體成員的選擇與發動;團體輔導活動的開展;團體輔導的效果評估。

  (3)團體輔導的技巧:團體領導技巧;團體互動技巧

  3.個體心理輔導

  (l)學生行為改變的方法:強化法;代幣獎勵法;行為塑造法;示范法;自我控制法;全身松弛訓練:系統脫敏法;肯定性訓練。

  (2)認知調適的方法

  第三節 教師心理健康

  一、常見的教師心理問題

  教師的適應不良、職業心理問題、職業倦怠、教師人際交往問題、人格缺陷、身心疾病、神經癥等。

  二、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

  工作滿意度、教師的人格特征、角色沖突、學校管理、社會影響

  三、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措施

  增強自我保健意識;應付壓力;社會支持;老師的赴理;教師的休閑。

  第十三章 教學目標與評價

  【考核目標】

  1、了解教學評價的含義

  2、理解教學評價的作用、分類、方法

  5、掌握教學評價的技術和評價結果的處理。

  第一節 教學評價的基本概念

  一、教學評價的含義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

  二、教學評價的作用

  診斷作用、激勵作用、調節作用、教學作用

  三、教學評價的分類

  1、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2、常模參照評價和標準參照評價

  3、配置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

  4、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

  第二節 教學評價的方法和技術

  一、測驗類型與編制方法

  1、自編測驗的類型:客觀題(選擇題;是非題;匹配題:填空題);主觀題(論文題;問題解決題)

  2、有效自編測驗的特征:信度;效度;區分度。

  二、非測驗的評價技術

  1、檔案袋分析

  2、觀察:行為檢查單;軼事記錄;等級評價量表

  3、情感評價

  三、教學評價結果的處理與報告

  1、評分

  2、等級評價

  3、其他報告方式

  教師資格小秘書短信提醒 >>免費訂閱 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面試指導

  考試須知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教師資格資格查詢

教師資格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教師資格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