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外科主治醫師考試輔導:顱內壓增高與腦疝


顱內壓增高與腦疝
第一節 顱內壓增高
【顱內壓(ICP)】: 是指顱腔內容物對顱腔壁所產生的壓力。
Ø 正常顱壓:成人:0.7-2.0KPa(80-180mmH2O) 兒童:0.5-1.0KPa(50-100mmH2O)
【病因 】:
1. 腦體積增加:最常見的原因是腦水腫。
2. 顱內血容量增加;
3. 顱內腦脊液量增加:
① 腦脊液分泌過多,見于脈絡從乳頭狀瘤;
② 腦脊液吸收障礙,蛛網膜顆粒堵塞;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
③ 腦脊液循環障礙,先天性導水管狹窄或閉鎖,交通性腦積水,梗阻性腦積水。
4. 顱內占位病變:顱腔內額外增加的內容物,包括腫瘤、血腫、膿腫等。
5. 顱腔狹小,狹顱癥患者。
【影響因素】:
① 年齡
② 病變擴張速度
③ 病變部位
④ 伴發腦水腫程度
【病理生理】
1. 腦脊液的調節:
① 顱內腦室和蛛網膜下腔的腦脊液被擠入椎管;
② 腦脊液的吸收加快;
③ 由于脈絡從的血管收縮,腦脊液的分泌減少。
2. 腦血流量的調節:☆★☆★
① 腦血管自動調節: 顱內壓不超過35mmHg,灌注壓不低于40-50mmHg,腦血管就能依血液內的化學因素(主要是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產生血管收縮或舒張,是腦血流保持相對恒定。
② 全身血管加壓反應【即柯興氏反應Cushing】: 顱內壓超過35mmHg,灌注壓低于40mmHg以下,腦處于缺氧狀態,腦血管調節功能基本喪失,處于麻痹狀態。機體通過自主神經系統反射,使全身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輸出量增加。同時呼吸深慢提高血氧飽和度,最后導致BP升高,P慢,R深慢的三聯反應,即為【Cushing反應】。
【分期與臨床表現】☆★☆★
1. 代償期: 顱內壓可保持正常,臨床上不會出現顱壓增高的癥狀。
2. 早期: 逐漸出現顱壓增高的表現,如頭痛、嘔吐、腦組織輕度缺血缺氧。但由于腦血管自動調節功能良好,仍能保持足夠的腦血流量。
3. 高峰期: 病人出現明顯的顱內壓增高“三聯征”――頭痛、嘔吐、視神經乳頭水腫 。
① 頭痛: 呈進行性加重過程,部位多見于額、雙顳及枕以早晨和晚上為重。
② 嘔吐: 胃腸功能紊亂,與進食無關,嘔吐時間多出現于頭痛劇烈時,呈噴射性。
③ 視神經乳頭水腫: 表現為視神經乳頭邊界不清,乳盤高起,靜脈怒張,迂曲,嚴重者可伴有視網膜滲出、出血等。晚期部分病人視力減退,查視野生理盲點擴大。
Ø 以上為顱內壓增高的三大主征。
4. 衰竭期: 病人深昏迷、一切反應和生理反射均消失。腦組織幾乎無血液灌流。
【處理】
1. 一般處理:頭高位,糾正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失調,觀察血壓、脈搏、呼吸,為查明病因做好準備。
2. 去除病因:腫瘤切除,血腫清除,腦積水分流, 控制感染。
3. 降顱壓:
① 脫水:①限制液體攝入;②滲透性脫水:甘露醇;③利尿性脫水
② 激素療法。
③ 冬眠低溫療法。
④ 過度換氣,降低PaCO2,使腦血管收縮,減少腦血容量,降低顱內壓。
⑤ 手術包括側腦室穿刺引流,顳肌下減壓術和各種腦脊液分流術等。
第二節 腦疝
Ø 顱內病變所致的顱內壓增高達到一定程度時,可使一部分腦組織移位,通過一些空隙,被擠至壓力較低的部位,即為【腦疝】 。
【分類】: 小腦幕切跡疝、枕骨大孔疝、大腦鐮疝、小腦幕切跡上疝
【與小腦幕切跡疝相比,枕骨大孔疝特點】☆: 生命體征變化出現較早,瞳孔改變和意識障礙出現較晚。
小編推薦:2013年衛生資格考試成績查詢專題
最新資訊
- 2020年主治醫師考試知識點:子宮肌瘤需要切除的情況2020-02-25
- 2020年主治醫師考試知識點:婦產科手術輸卵管腹腔鏡手術不適宜人群2020-02-25
- 2019年外科主治醫師考試高頻考點:外科手術學常見考點2018-11-21
- 皮片移植術適應證-2019年外科主治醫師考試考點解析2018-06-13
- 2018年內科主治醫師常考點復習資料:麥膠性腸病檢查2018-05-12
- 2018年內科主治醫師重要考點復習:皮質醇增多癥2018-03-23
- 2018年內科主治醫師重要考點復習:晶體性關節炎的診治2018-03-23
- 2018年內科主治醫師重要考點復習:洋地黃中毒的表現2018-03-23
- 2018年內科主治醫師重要考點復習:血清病2018-03-20
- 2018年內科主治醫師重要考點復習:肺曲霉病用藥原則2018-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