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土地估價管理基礎與法規備考資料46


第一、行政區劃要素
①行政區劃要素主要指行政區界線和行政區名稱。
②不同等級的行政區界線相重合時應遵循高級覆蓋低級的原則,只表示高級行政區界線,行政區界線在拐角處不得間斷,應在轉角處繪出點或線。
行政級別從高到低依次為:省級界線、市級界線、縣級界線和鄉級界線。
③當按照標準分幅編制地籍圖時,在鄉(鎮、街道辦事處)的駐地注記名稱外,還應在內外圖廓線之間、行政區界線與內圖廓線的交匯處的兩邊注記鄉(鎮、街道辦事處)的名稱。
④地籍圖上不注記行政區代碼和郵政編碼。
第二、地籍要素
①地籍要素包括地籍區界線、地籍子區界線、土地權屬界址線、界址點、圖斑界線、地籍區號、地籍子區號、宗地號(含土地權屬類型代碼和宗地順序號)、地類代碼、土地權利人名稱、坐落地址等。
②界址線與行政區界線相重合時,只表示行政區界線,同時在行政區界線上標注土地權屬界址點,行政區界線在拐角處不得間斷,應在轉角處繪出點或線。
③地籍區、地籍子區界線疊置于省級界線、市級界線、縣級界線、鄉級界線和土地權屬界線之下。疊置后其界線仍清晰可見。
④地籍圖上,對于土地使用權宗地,宗地號及其地類代碼用分式的形式標注在宗地內,分子注宗地號,分母注地類代碼。對于集體土地所有權宗地,只注記宗地號。宗地面積太小注記不下時。允許移注在空白處并以指示線標明。宗地的坐落地址可選擇性注記。
⑤按照標準分幅編制地籍圖時,若地籍區、地籍子區、宗地被圖幅分割,其相應的編號應分別在各圖幅內按照規定注記。如分割的面積太小注記不下時,允許移注在空白處并以指示線標明。
⑥地籍圖上應注記集體土地所有權人名稱、單位名稱和住宅小區名稱。個人用地的土地使用權人名稱一般不需要注記。
⑦可根據需要在地籍圖上繪出土地級別界線,注記土地級別。
第三、地形要素
①界址線依附的地形要素(地物、地貌)應表示,不可省略。
②1:5000、1:1萬、1:5萬比例尺地籍圖上主要地形要素包括居民地、道路、水系、地貌、地理名稱等。
③1: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籍圖上主要的地形要素包括建筑物、道路、水系、地理名稱等。
④可根據需要表示地貌,如等高線、高程注記、懸崖、斜坡、獨立山頭等。
第四、數學要素包括內外圖廓線、內圖廓點坐標、坐標格網線、控制點、比例尺、坐標系統等。
第五、圖廓要素包括分幅索引、密級、圖名、圖號、制作單位、測圖時間、測圖方法、圖式版本、測量員、制圖員、檢查員等。
8)宗地圖
宗地圖是描述一宗地位置、界址點線和與相鄰宗地關系等要素的地籍圖,是土地證書和宗地檔案的附圖。
宗地圖以地籍圖為基礎,利用地籍數據編繪宗地圖。根據宗地的大小和形狀確定比例尺。宗地圖的內容包括:
①宗地所在圖幅號、宗地代碼;
②宗地權利人名稱、面積及地類號;
③本宗地界址點、界址點號、界址線、界址邊長;
④宗地內的圖斑界線、建筑物、構筑物及宗地外緊靠界址點線的附著物;
⑤鄰宗地的宗地號及相鄰宗地間的界址分隔線;
⑥相鄰宗地權利人、道路、街巷名稱;
⑦指北方向和比例尺;
⑧宗地圖的制圖者、制圖日期、審核者、審核日期等。
9)地籍索引圖的編制
①為便于檢索和使用,地籍調查工作結束后,應以縣級為單位編制地籍索引圖。
②地籍索引圖主要表達本調查區內地籍區、地籍子區以及大比例尺測圖區域的分區界線及其編號,主要道路、鐵路、河流及和圖幅分幅的關系。
③地籍索引圖在地籍圖分幅結合表的基礎上參照地籍圖縮小編制而成。地籍索引圖的比例尺以一幅圖能包含全調查區范圍而定。
例題:地籍調查是為查清每一宗地的位置、權屬界線、數量、用途等基本情況,滿足土地登記需要。地籍調查主要包括土地權屬調查和( )兩項內容。(2004年《土地管理基礎》試題)
A.土地利用現狀調查
B.土地條件調查
C.地籍測量
D.權屬登記
答案:C
解析:地籍調查是以權屬調查為核心,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權屬界線、數量、用途等基本狀況,滿足土地登記需要。地籍調查包括權屬調查和地籍測量兩項內容。
(3)土地條件調查
土地條件調查是對土地的構成要素如地質、地貌、土壤、植被、氣候、水文等自然條件以及對土地的地理位置與投入產出關系等社會經濟條件的調查,為土地經濟評價、適宜性評價等提供基礎資料。它是為摸清土地質量及其分布而進行的專項調查,因此也稱土地質量調查。
例題:對土地的構成要素、地理位置與投入產出關系等的調查,屬于( )。(2009年《土地管理基礎與法規》試題)
A.地籍調查
B.土地條件調查
C.土地利用現狀調查
D.土地市場因素調查
答案:B
解析:土地條件調查是對土地的構成要素如地質、地貌、土壤、植被、氣候、水文等自然條件以及對土地的地理位置與投入產出關系等社會經濟條件的調查,為土地經濟評價、適宜性評價等提供基礎資料。
土地條件調查的基本內容由土地自然條件調查和社會經濟條件調查兩部分組成。
①土地自然條件調查內容包括氣候、地形、地貌、地質、土壤、植被、水資源等;
②社會經濟條件調查內容包括城市土地社會經濟條件調查和農用土地社會經濟條件調查。城市土地社會經濟條件調查內容包括城市的區位、城市規劃、繁華程度、交通條件、基礎設施條件、投入產出和環境條件等。農用土地社會經濟條件調查內容包括地理位置、交通條件、耕作制度、土地經濟效果指標、土地經濟分析指標、土地經濟效果分析指標等。
例題1:土地條件調查包括上地自然要素調查和社會經濟條件調查。(2004年《土地管理基礎》試題)
答案:√
解析:土地條件調查的基本內容由土地自然條件調查和社會經濟條件調查兩部分組成。
例題2:下列要素中,( )不屬于土地自然要素調查的對象。(2007年《土地管理基礎與法規》試題)
A.氣候
B.水資源
C.交通及區位
D.植被
答案:C
解析:土地自然要素調查,指構成土地的氣候、地形、地質、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條件因素。
(4)土地動態監測
土地動態監測是指運用遙感和其他現代科學技術對土地變化情況,特別是城鎮建設用地和耕地的變化情況進行連續的監測,為各級政府決策提供準確及時的土地數據。通過土地狀況的動態監測還可以核查土地統計數字,及時發現土地違法行為。
3.土地調查的方法和成果
土地調查采用全面調查的方法,綜合運用實地調查統計、遙感監測等手段。土地調查采用《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國家標準、統一的技術規程和按照國家統一標準制作的調查基礎圖件。
土地調查形成下列調查成果:1)數據成果;2)圖件成果;3)文字成果; 4)數據庫成果。
例題:土地調查形成的成果不包括( )。(2009年《土地管理基礎與法規》試題)
A.數據成果
B.圖件成果
C.數據庫成果
D.權屬證明成果
答案:D
解析:《土地調查條例》第十九條 土地調查形成下列調查成果:(一)數據成果;(二)圖件成果;(三)文字成果;(四)數據庫成果。
編輯推薦:2013年土地估價師考試VIP套餐
最新資訊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管理基礎》復習資料匯總2015-06-04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管理基礎》復習資料(6)2015-06-04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管理基礎》復習資料(5)2015-06-04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管理基礎》復習資料(4)2015-06-04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管理基礎》復習資料(3)2015-06-04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管理基礎》復習資料(2)2015-06-04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管理基礎》復習資料(1)2015-06-04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估價實務》考點剖析102015-06-03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估價實務》考點剖析92015-06-03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估價實務》考點剖析8201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