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土地估價基礎與法規課件10
考點3:地籍管理概念
1、 地籍管理概念:是國家為取得有關地籍資料和為全面研究土地的權屬、自然和經濟狀況而采取的以土地調查、土地登記、土地登記、地籍檔案工作等為主要內容的行政措施。地籍管理亦稱為地籍工作。
2、 地籍管理的對象:是作為自然資源和生產資料的土地。土地權屬管理是地籍管理的核心。國家地籍管理的對象是全國土地資源。縣級以上土地管理部門的地籍管理的對象是本行政區域內的全部土地。
3、 地籍管理的基本內容:
(1) 土地調查:土地調查是以查清土地的位置、數量、等級、利用和權屬狀況為主要目的而進行的調查。土地調查可分為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地籍調查、土地條件調查三種類型。
(2) 土地登記:由土地權利人或變更當事人向國家主管機關提交登記申請書、產權證書等權源文件,經審核無誤后將土地權利或權利變更事項記載于國家土地登記簿的法律過程。
(3) 土地統計:是國家對土地的數量關系及其動態變化規劃進行系統、全面、連續地調查、分類、整理和分析,是國家為了掌握土地數量、質量、分布和利用狀況等動態變化規律而制定的一項制度。
(4) 地籍檔案管理:是對地籍管理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歷史記錄,包括文件、圖冊、圖像資料等,進行搜集、鑒定、整理、保管、統計、編碼和提供利用等多項工作的總稱。
考點4:地籍管理原則
1、 地籍管理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的統一法規制定實施;
2、 保證地籍資料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3、 保證地籍資料的概括性和完整性;
4、 保證地籍資料的系統性、連續性和現勢性。
考點5:土地調查
1、 土地調查是對土地數量、質量、利用方式、權屬狀況及其空間分布等各種數據進行的科學調查,是地籍管理的基礎。
2、 土地調查的內容:
(1)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以縣為單位,查清各類用地面積、分布和利用狀況。
(2) 土地條件調查:自然條件及土地的地理位置與投入產出關系等社會經濟條件的調查,為土地經濟評價、適宜性評估等提供基礎資料。
(3) 地籍調查:地籍調查是以權屬調查為核心,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權屬界線、數量、用途等基本狀況,滿足土地登記需要。地籍調查是土地登記的前期工作和法定程序之一。目前農村的地籍調查是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過程中同步完成的。
(4) 土地動態監測:運用遙感和其他現代科學技術對土地變化情況,特別是城鎮建設用地和耕地的變化情況進行連續的監測,為各級政府決策提供準確及時的土地數據。通過土地狀況的動態監測還可以核查土地統計數字,及時發現土地違法行為。
3、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工作程序:
(1) 準備工作階段:準備工作包括思想上、組織上、物質上的準備,熟悉調查區域的基本情況,收集各種原始資料,準備圖、表及測繪工作。擬定調查任務申請書,制定《技術方案》和《工作計劃》。
(2) 外業調繪階段:包括權屬調查和地類調查二部分。權屬調查是調查各級權屬界線,地類調查是查清各塊地段的具體用途
(3) 內業工作階段:包括航片轉繪(圖解轉繪和儀器轉繪兩種方法)、面積量算(解析法、圖解法、求積儀法、圖形數字化法)與匯總(自下而上逐級進行)、圖件編制(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權屬界線圖的編制)等內容。
(4) 成果整理、檢查、驗收階段:
4、 土地條件調查包括:土地自然要素調查和社會經濟條件調查。
5、 土地自然要素的調查:
(1) 氣候調查:氣溫是表示某一區域熱量水平的主要指標,決定農作物布局的最主要條件之一。氣溫要調查年平均氣溫、月平均氣溫、最高最低月平均氣溫、積溫、生長期等。降水也是作物生長的重要條件之一。降水要調查降水量、有多年平均降水量、全年各月或旬平均降水量、降水季節、降水強度等指標。
(2) 地形調查:地形影響熱量和水平的再分配,在一定的地理區域內,地形是決定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因素。地貌類型、海拔、坡度、坡向。
(3) 地質調查:主要收集地質圖和鉆井資料,必要地實地調查相應斷面。
(4) 水資源調查:調查的主要內容有地表水、地下水及水利設施。
(5) 土壤調查:土壤是土地資源屬性的主體部分,直接影響一個地區資源的利用開發,也是土地適宜性評價的主要指標。
(6) 植被調查:植被反映了區域綜合的自然條件因素,主要調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6、 社會經濟條件調查:社會經濟條件是人類社會為生存發展而開發利用土地資源所創造的條件,今年人們開發利用土地資源的基礎。土地的社會經濟條件調查是對土地進行評價的重要依據之一。調查主要內容包括人口、勞動力、交通狀況及區位,基礎設施、能源、供水、供電、電訊等公共設施,工農業產值及產業結構,國民生產總值(GNP),國內生產總值(GDP),工農業主導產業及市場等。
7、 地籍調查的調查:
(1) 地籍調查包括權屬調查(宗地權屬及其權利所及范圍的調查,它是針對土地使用者的登記申請,對申請者的宗地位置、界線、用途等進行實地核實、記錄,并經土地使用者認定,為地籍測量、權屬審核、登記發證提供具有法律權力的文書憑證)和地籍測量(是在權屬調查基礎上運用測繪技術測定界址線的位置、計算面積、繪制地籍圖,為土地登記、核發證書提供依據,為地籍管理服務。
(2) 地籍調查根據調查的對象分為農村地籍調查和城鎮調查。農村地籍調查又分為村莊地籍調查和農用地地籍調查。農村地籍調查除村莊宅基地外,現階段都是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的,城鎮地籍調查主要是針對城市、建制鎮及獨立工礦用地的地籍調查。
8、 城鎮土地分類:10個一級類,24個二級類。
9、 地籍調查工作程序:
(1) 準備工作階段。包括收集并分析調查區資料、踏勘調查區,編寫技術設計書與調查計劃書,組織人員、準備儀器和物資。
(2) 權屬調查階段。包括制作調查工作用圖,劃分調查區、預編地籍號;發放指界通知,指界,設置界標,勘丈繪制宗地草圖,填寫地籍表。
(3) 地籍測量。包括地籍控制測量、地籍細部測量、面積量測等。
(4) 文字總結。完成地籍調查技術總結和工作報告。
(5) 檢查驗收。根據三檢一驗制度對地籍調查成果進行檢查驗收。三檢一驗制度是指作業員自檢,作業組互檢,專職檢查員檢查,老師組驗收。
10、 土地動態監測概述:是指對土地的自然、社會經濟狀況變化進行的連續調查觀測。監測內容可以包括由于自然或人的因素引起的土地所有變化。是為完成土地管理任務服務的。土地監測內容包括土地利用監測、土地權屬變化和土地價格、土地質量監測等內容。
11、 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的技術思路。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有航空遙感監測和航天遙感監測兩大類。航空遙感謝監測,所采用的信息源主要包括普通航空相片、彩色紅外航空相片、多光譜航空相片等。可以比較清晰地顯示全部地物的信息;航天遙感監測,所采用的信息源主要來來源于各種衛星、宇宙飛航等航天器所載的傳感器。將信息記錄于數據磁帶之上,發回地面,各地面站將數據進行回放糾正等處理,形成可視圖像,這些圖像可以直接用于土地利用的動態監測。常見的航天遙感圖像有多光譜掃描儀圖像和專題制圖儀圖像。區別:航空遙感具較大比例尺和較高的空間幾何分辯率,對于物識別、精細分類及地物的線長,面積、體積等幾何尺度的量測十分有利,適用一小區域內部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動態監測,航空遙感覆蓋范圍較小,不能定期提供信息源,獲取信息成本費用貴,不適用于短期、高頻度及大范圍地域的動態監測研究。航天遙感覆蓋范圍大,成像周期短、信息獲取成本低,但圖像分辯率低。
編輯推薦:2013年土地估價師考試VIP套餐
最新資訊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管理基礎》復習資料匯總2015-06-04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管理基礎》復習資料(6)2015-06-04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管理基礎》復習資料(5)2015-06-04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管理基礎》復習資料(4)2015-06-04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管理基礎》復習資料(3)2015-06-04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管理基礎》復習資料(2)2015-06-04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管理基礎》復習資料(1)2015-06-04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估價實務》考點剖析102015-06-03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估價實務》考點剖析92015-06-03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估價實務》考點剖析8201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