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經濟師 > 經濟師備考資料 > 2013年經濟師考試(中級人力):貨幣均衡

2013年經濟師考試(中級人力):貨幣均衡

更新時間:2013-04-08 12:53:10 來源:|0 瀏覽0收藏0
摘要 小編分享2013年經濟師考試(中級人力)相關資料,僅供大家參考學習。

  點擊查看:2013年經濟師考試《中級房地產》練習題10(7)

  一、貨幣均衡與失衡

  1.貨幣均衡的含義

  貨幣均衡即貨幣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時期經濟運行中的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在動態上保持一致的狀態。

  2. 貨幣均衡的特征

  (1)貨幣均衡是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的大體一致,而非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在數量上的完全相等。

  (2)貨幣均衡是一個動態過程;在短期內貨幣供求可能不一致,但在長期內是大體一致的。

  (3)現代經濟中的貨幣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總體均衡狀況。

  3.貨幣失衡的兩種狀況

  (1)總量性貨幣失衡:貨幣供給在總量上偏離貨幣需求達到一定程度從而使貨幣運行影響經濟的狀態。包括兩種情況:

  ①貨幣供應量<貨幣需求量:供給不足的情況,很少出現。

  ②貨幣供應量>貨幣需求量:供給過多,經常出現。原因很多,如政府向中央銀行透支以融通財政赤字;一味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而不適當的采取擴張性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等。后果之一是引發嚴重通貨膨脹。

  (2)結構性貨幣失衡:貨幣供需總量大體一致,但貨幣供需結構不相適應。原因是社會經濟結構不合理,所以必須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加以解決。

  由于結構性貨幣失衡根源于經濟結構,所以,中央銀行在宏觀調控時更多的注意總量性失衡。

  二、貨幣均衡水平決定

  研究貨幣均衡問題,更重要的是研究貨幣的均衡水平及由此而決定的流通領域中的貨幣數量與宏觀經濟其他變量的綜合平衡問題。

  1、貨幣數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在宏觀經濟方面,總的要求是達到或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平衡關系。

  社會總供給是以商品價格總額形態表現,表現為一定時期的國內生產總值(GDP)。

  社會總需求是以貨幣形態出現,表現為通過貨幣的多次周轉而實現的社會購買力(MV)。

  因此:保持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關系,要求處理好貨幣數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要保證國民經濟在物價穩定的條件下協調發展,就必須使流通領域中貨幣數量的增長幅度與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相互配合。

  假定貨幣流通速度相對穩定,貨幣供應量(M1)應當與GDP同步增長,即ΔM1=Y′×M0。

  Y′----GDP增長率

  M0 ----上期貨幣量

  2、貨幣數量與物價上漲的關系

  在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單位產品所包含的價值量相對下降的情況下,商品價格并不相應下降。

  (1)物價自然上漲的因素:

  ①勞動生產率提高在技術或勞動密集性程度不同的部門并不一致,從而造成“剪刀差”現象,調整時,一般是通過調高價格低于價值的那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以使價格體系趨于合理化,結果必然是價格總水平上漲;

  ②隨著產品的更新換代,技術性能不斷提高,也無形中使同類產品的價格自然上升,結果也是導致物價總水平的不斷上漲。

  若考慮物價自然上升的因素,流通領域中貨幣數量的增長應略高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

  即本期貨幣增量ΔM1=(GDP的增長率Y′+物價自然上漲率P′)×M0 ,

  或者:貨幣供應量增長率M′=Y′+P′

  該式反映了貨幣均衡與經濟增長及物價水平的關系。

  編輯推薦:2013經濟師《中級商業》考點匯總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經濟師資格查詢

經濟師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經濟師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經濟師各地入口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