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經濟師考試《初級財政》專業講義:財政收入概述


第四章 財政收入概述
第一節 財政收入的含義與分類
一、 財政收入的含義
財政收入是指政府為履行其職能、保證財政支出需要而籌集的一切資金的總和。財政收入是衡量一國政府財力的重要指標。
財政收入是指一定量的貨幣收入,即國家占用的以貨幣表現的一定量的社會產品的價值,主要是剩余產品價值。剩余價值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但不是唯一來源,職工個人的工作收入也將通過繳納個人所得稅的形式形成財政收入。
財政收入的意義:財政收入是政府理財的重要環節;財政收入是政府進行公共支出的前提和條件;財政收入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
財政收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所謂廣義的財政收入是指各級政府所支配的全部財源,包括預算內收入(指納入政府預算的財政收入)和預算外收入(指不納入政府預算的財政收入)。而所謂狹義的財政收入則是指政府預算收入。本章講授的是狹義的財政收入。
二、 財政收入的分類
1、以財政收入的形式為標準分類,將財政收入分為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兩類。
(1)稅收收入。稅收是財政收入的最主要來源,也是主要的宏觀經濟調控手段。目前我國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為90%以上。
按照征稅對象的不同分類,稅收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①根據流轉稅征稅的流轉稅類,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和關稅;②根據所得額征稅的所得稅類,包括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③根據資源征稅的資源稅類,包括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④根據財產征稅的財產稅類,包括房產稅、車船稅、契稅;⑤根據行為征稅的行為稅類,包括印花稅、證券交易印花稅。
(2)非稅收入。政府非稅收管理的范圍主要包括: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益、彩票公益金、罰沒收入、以政府名義接受的捐贈收入、主管部門集中收入、政府財政資金產生的利息收入。此外,廣義的非稅收入還包括國債等債務收入。
2、以財政收入的征收權力為標準分類
(1)強制性財政收入 具體包括:稅收收入、罰沒收入、強制公債。
(2)非強制性財政收入。具體包括:國有資產收益、自有公債收入、規費收入和其他收入。
3、以財政收入的來源為標準分類
(1)以財政收入來源中的所有制結構為標準,將財政收入分為國有經濟收入、集體經濟收入、中外合資經濟收入等。
(2)以財政收入來源中的部門結構為標準,將財政收入分為工業部門收入、農業部門收入、商業流通部門收入、建筑業收入等。
4、以財政收入的管理權限為標準分類
(1)中央稅 關稅、消費稅、海關代征的增值稅和消費稅。
(2)地方稅。 契稅、土地增值稅等
(3)中央與地方共享稅 增值稅、企業所得稅、資源稅、證券交易稅。
第二節 財政收入的規模與結構
一、財政收入規模
財政收入規模,是指財政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是衡量財政收入規模的指標。
二、影響財政收入規模的因素
1、經濟發展水平
就全球范圍看,無論從絕對數還是相對數來看,發達國家的財政收入規模大都高于發展中國家,而在發展中國家,中等收入國家大都高于低收入國家。
2、收入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上,整頓收入分配秩序,調整收入分配格局,適當提高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課題。
3、市場價格變動
市場價格變動對財政收入增減的影響,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引發市場價格總水平變動的原因;二是現行的財政收入制度
財政收入結構:
(一)財政收入的項目構成 指按財政收入形式分析財政收入結構及其變化趨勢。目前,稅收收入占我國財政收入中的比重達90%以上,是財政收入的最主要來源。
(二)財政收入的所有制構成 指來自不同經濟成分的財政收入在財政收入總額中所占的比重。我國民營經濟和其他非國有經濟快速發展在GDP中以及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但它們提供的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卻相對緩慢。
(三)財政收入的部門結構 現代產業結構分類可將產業結構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的生成物取之于自然;第二產業的屬性是取之于自然的加工生成物;第三產業部門疏于繁衍于有形物質財富之上的無線財富的生產部門。目前我國第三產業呈現快速增長勢頭,成為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第三節 組織財政收入的原則
一、從發展經濟入手,增加財政收入原則
二、利益兼顧原則
1、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物質利益
2、兼顧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利益
三、合理負擔原則
所謂合理負擔原則,就是指在組織財政收入時,納稅人的稅收負擔要與其負擔能力相適應,要堅持橫向公平和縱向公平。橫向公平是指具有相同納稅能力的人應當繳納相同的稅收;縱向公平是指具有不同納稅能力的人應當繳納不同的稅收。對企業的稅收還應保證機會均等。所謂機會均等是指基于公平競爭的原則,通過稅收杠桿的作用,力求改善不平等的競爭環境,鼓勵企業在同一起跑線上開展競爭,以達到社會經濟有序發展的目標。
四、公平與效率兼顧原則
指政府在組織財政收入時不僅要講求公平,同時還必須講求效率。效率兩層含義:一是征稅過程本身的效率;二是指征稅對經濟運行效率的影響,即有效發揮稅收的經濟調節功能。
第四節 財政收入效應(新增)
一、財政收入效應的含義
(一)替代效應
指當政府對不同的商品實行征稅或不征稅、重稅或輕稅的區別對待時,會影響商品的相對價格,使經濟主體減少對征稅或重稅商品的購買量,而增加對無稅或輕稅商品的購買量,即以無稅或輕稅商品替代征稅或重稅商品。
(二)收入效應
指由于政府對取得財政收入而向納稅人征稅,導致納稅人的收入水平下降,從而降低了納稅人對商品的購買量和消費水平。
二、財政收入對經濟的影響
(一)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
稅收對勞動供給的影響表現為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稅收對勞動的替代效應,指政府征稅后會使閑暇與勞動的相對價格發生變化,閑暇的價格相對降低,引起個人以閑暇代替勞動,從而促使人們減少勞動供給。稅收對勞動的收入效應,指政府征稅之后減少了個人的稅后可支配收入,促使其為維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而減少或放棄閑暇,增加工作時間。稅收對勞動供給的這兩種效應,如果替代效應小于收入效應,政府征稅對勞動供給將產生激勵作用,使人們選擇增加工作而放棄或減少閑暇,從而促進社會財富的創造;如果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征稅對勞動供給就會形成超額負擔,人們可能更多選擇閑暇而代替工作。
(二)對居民儲蓄的影響
影響居民儲蓄的因素主要有個人收入水平和儲蓄利率水平。個人收入水平越高,邊際儲蓄傾向越高;儲蓄利率越高,居民的儲蓄意愿越強,政府創造通過財政稅收能夠影響居民的儲蓄傾向和全社會的儲蓄率。
在對儲蓄利息不征利息稅的情況下,征收個人所得稅將會減少個人稅后可支配收入,迫使納稅人降低當前的消費水平和儲蓄水平,產生征稅的收入效應;對儲蓄利息征稅,使得當前消費和未來消費的相對價格發生變化,未來消費的相對價格變動昂貴,而當下的消費價格相對下降,進而會增加居民的當前消費,而降低居民的儲蓄意愿,從而產生了稅收的替代效應。
(三)對投資的影響
當政府征收企業所得稅時,會降低企業納稅人的投資收益,如果因此降低了投資者的吸引力,將導致投資者減少投資而增加消費支出,產生稅收的替代效應;如果因政府征稅和提高稅率減少了投資者的稅后凈收益,投資者為了維持原有收益水平而增加投資,則產生了稅收的收入效應。
(四)對收入分配的影響
在調節個人收入差距方面,個人所得稅是最有利的工具之一。在各種收入來源既定的情況下,個人之間的收入分配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所得稅的征稅狀況。個人所得稅能實現對高收入者多征稅,對低收入者少征稅,尤其是累進稅率制度,對抑制收入差距的擴大具有特殊的功能。
最新資訊
- 2020年初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章節考點匯總2019-11-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工商管理》考點匯總2019-10-17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金融經濟》考點匯總2019-10-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建筑經濟》考點匯總2019-10-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財政稅收專業》考點匯總(10月12日更新)2019-10-12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考點匯總2019-10-10
- 2019年經濟師考試這12個公式必備!2019-09-10
- 2019年全國經濟師考試教材正式出版!2019-07-09
- 2019年經濟師考試備考必背公式集合匯總2019-04-25
- 2019年經濟師考試備考必背公式集合三201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