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主治醫師復習資料:股骨粗隆間骨折


股骨粗隆間骨折
一、病因與分類
骨折多為間接外力引起。下肢突然扭轉、跌倒時強力內收或外展,或受直接外力撞擊均可發生。因局部骨質疏松脆弱,骨折多為粉碎性。
粗隆間骨折分類的目的在于表示其穩定性。一般多按骨折線走行方向分為:順粗隆間線型,即骨折線由大粗隆向下至小粗隆,其走行與粗隆間線平行,稱為穩定型。逆粗隆間線型:即骨折線由大粗隆下方向內上達小粗隆的上方,稱為不穩定型。有時骨折線難以分辨走向,呈粉碎骨折,其穩定性亦差。
臨床實踐表現,以骨折的原始狀態來判斷其穩定性似乎更為重要。凡傷后髖內翻越嚴重,骨折越不穩定,反之,原始髖內翻越輕或無內翻者,骨折越趨穩定。因此,骨折的穩定性似與骨折走向方向無關。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外傷后局部疼痛、腫脹、壓痛和功能障礙均較明顯,有時髖外側可見皮下瘀血斑。遠側骨折段處于極度外旋位,嚴重者可達90°外旋。最后需要靠X線片確定診斷。
三、治療
以非手術療法為主,應糾正下肢短縮,外旋和髖內翻畸形。有兩種方法:
牽引療法:適用于所有類型的粗隆間骨折。一般以骨牽引最為適用,傷肢安置在有屈膝附件的托馬氏架上平行牽引,牽引時患肢保持屈曲和外展各30°,內翻10°,防止發生髖內翻畸形,牽引重量開始用約為體重的1/7,復位滿意后改用4~5公斤維持,牽引時間為6~8周,以后再改用抗外旋石膏固定直至骨折愈合牢固。
內固定法:近年來多主張用內固定療法,特別對年齡較高,不能耐受長期臥床的病人更為適用。施行內固定后,可以早期離床活動,減少合并癥,預防髖內翻,手術需顯露骨折端,先整復骨折,在X線電視機控制下進行內固定。內固定的方法有鵝頸三翼釘、滑槽加壓螺紋釘加接骨板及多根鋼針。手術損傷小,時間短,安全可靠,取得良好效果。
陳舊性粗隆間骨折,有嚴重髖內翻畸形的患者,可行粗隆下外展截骨術糾正。
最新資訊
- 2020年主治醫師考試知識點:子宮肌瘤需要切除的情況2020-02-25
- 2020年主治醫師考試知識點:婦產科手術輸卵管腹腔鏡手術不適宜人群2020-02-25
- 2019年外科主治醫師考試高頻考點:外科手術學常見考點2018-11-21
- 皮片移植術適應證-2019年外科主治醫師考試考點解析2018-06-13
- 2018年內科主治醫師常考點復習資料:麥膠性腸病檢查2018-05-12
- 2018年內科主治醫師重要考點復習:皮質醇增多癥2018-03-23
- 2018年內科主治醫師重要考點復習:晶體性關節炎的診治2018-03-23
- 2018年內科主治醫師重要考點復習:洋地黃中毒的表現2018-03-23
- 2018年內科主治醫師重要考點復習:血清病2018-03-20
- 2018年內科主治醫師重要考點復習:肺曲霉病用藥原則2018-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