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土地估價師考試理論與方法講義:工業區位理論


工業區位理論
工業區位理論的奠基人是德國經濟學家阿爾申爾德•韋伯。其理論的核心就是通過對運輸、勞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計算,找出工業產品的生產成本最低點,作為配置工業企業的理想區位。
1)工業區位理論的基本假設:
(1)在一個均質的國家或特定的地區范圍內只探討影響工業區位的經濟因素,而不涉及其他因素。
(2)工業原料、燃料產地已知分布在特定地點。
(3)工業產品的消費地點和范圍為已知,且需求量不變。
(4)勞動力在工資率固定情況下,供給是充裕、已知、不能流動的。
(5)運費是重量和距離的函數。
(6)僅就同一產品討論其生產與銷售問題。
2)工業區位理論內容
(1)關于運輸成本定向工業區位的分析
在沒有其他因素影響下,僅就運輸與工業區位之間關系而言,運費的大小主要取決于運輸距離和貨物重量,即運費與運輸(噸/公里)成正比關系。
在貨物重量方面,貨物的絕對重量和相對重量(原料重量與成本重量間的比例)對運費的影響是不同的,后者比前者尤為重要。為此,將工業用原料分類:一是到處都有的遍布性原料,對工業區位影響不大;二是只分布在某些固定地點的限制性原料(地方性原料),對工業區位模式產生重大影響。
根據以上分類,韋伯提出原料指數的概念,以此來論證運輸費用對工業區位的影響。所謂原料指數,是指需要運輸的限地性原料的重量和制成品重量之比,即:原料指數=限地性原料總重量/制成品總重量
(2)勞動成本影響工業區位趨向的分析
影響工業區位的第二項因素勞動成本,是導致以運輸成本確定的工業區位模式產生第一次變形的因素。韋伯為分析勞動成本對工業區位的影響,提出了勞動成本、地域重量和勞動系數的概念。勞動成本是指制造一單位產品所支付的平均勞動工資,地域重量是指每生產一單位的產品所需運輸的重量,勞動系數則是勞動成本與地域重量的比例,即:
勞動系數=勞動成本÷地域重量
根據此公式分析,凡勞動成本高,而地域重量小,就是勞動系數大的工業,其廠址的選擇應離開運輸成本最低點,偏向于勞動成本較低點,使勞動成本減少的數量超過運輸成本增大的數量,最終使產品成本下降。凡勞動成本較低的地區與其他地區比較,可能節省的勞動費用較高,這樣它對各種制造業,特別是對勞動系數大的制造業就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3)集聚與分散因素影響工業區位的分析
由集聚因素形成的聚集經濟效益也可使運費和工資定向的工業區位產生偏離,而形成工業區位的第二次變形。
中心地理論
3、中心地理論
中心地理論是由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
(1)基本概念
中心地:是指區域內向其周圍地域的居民點居民提供各種貨物和服務的中心城市或中心居民點。
中心地職能:由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就稱之中心地職能。中心地職能主要以商業、服務業方面的活動為主,同時還包括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活動;而不包括中心地制造業方面的活動。
中心性(中心度):可理解為一個中心地對周圍地區的影響程度,或者說中心地職能的空間作用大小,中心性可以用“高”、“低”、“強”、“弱”、“一般”、“特殊”等概念來形容和比較。
編輯推薦:2014年土地估價師考試VIP套餐
最新資訊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管理基礎》復習資料匯總2015-06-04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管理基礎》復習資料(6)2015-06-04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管理基礎》復習資料(5)2015-06-04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管理基礎》復習資料(4)2015-06-04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管理基礎》復習資料(3)2015-06-04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管理基礎》復習資料(2)2015-06-04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管理基礎》復習資料(1)2015-06-04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估價實務》考點剖析102015-06-03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估價實務》考點剖析92015-06-03
- 2015年土地估價師《土地估價實務》考點剖析8201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