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內科主治醫師輔導知識:消化性潰瘍病因及發病機理


消化性潰瘍,因潰瘍的形成和發展與胃液中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故由此而得名。它發生在與胃酸接觸的部位如胃和十二指腸,也可發生于食管下段,胃空腸吻合口附近及Meckel憩室。約95-99%的消化潰瘍發生在胃或十二指腸,故又分別稱為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
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在發病情況、發病機理、臨床表現和治療等方面存在若干不同點但這些差異是否足以把兩者區分為兩個獨立的疾病,尚有爭論。鑒于兩者有不少共性,諸如潰瘍的形成均由于自身消化,病理基本類似,臨床表現、并發癥和治療上亦多雷同,因此一并論述、同時提出其各有關特點。
【發病率】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常見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人口中約有10%在其一生中患過本病。本病發病率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存在著差異。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也有差別。其原因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種族、遺傳、地理環境氣候以及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
臨床上、十二指腸潰瘍較胃潰瘍多見,據我國資料,二者之比約為3:1。但據較大的胃鏡資料和尸檢資料統計,兩者的差別并不顯著。本病男性較多,男女之比為3-4:1。發病年齡以青壯年為最高(21-50歲約占70%),60-70歲以上老年人初次發病的也不在少數。胃潰瘍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比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約大10年。
【病因及發病機理】
消化性潰瘍的發病機理較為復雜,迄今尚未完全闡明。概括起來,本病是胃、十二指腸局部粘膜損害(致潰瘍)因素和粘膜保護(粘膜屏障)因素之間失去平衡所致,當損害因素增強和(或)保護因素削弱時,就可出現潰瘍,這是潰瘍發生的基本原理。
目前認為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多病因疾病。各種與發病有關的因素如胃酸、胃蛋白酶、感染、遺傳、體質、環境、飲食、生活習慣、神經精神因素等,通過不同途徑或機制,導致上述侵襲作用增強和或防護機制減弱,均可促發潰瘍發生。
小編推薦:全新套餐(狀元班、榜眼班、探花班)火熱上線,6折優惠進行中
最新資訊
- 2020年主治醫師考試知識點:子宮肌瘤需要切除的情況2020-02-25
- 2020年主治醫師考試知識點:婦產科手術輸卵管腹腔鏡手術不適宜人群2020-02-25
- 2019年外科主治醫師考試高頻考點:外科手術學常見考點2018-11-21
- 皮片移植術適應證-2019年外科主治醫師考試考點解析2018-06-13
- 2018年內科主治醫師常考點復習資料:麥膠性腸病檢查2018-05-12
- 2018年內科主治醫師重要考點復習:皮質醇增多癥2018-03-23
- 2018年內科主治醫師重要考點復習:晶體性關節炎的診治2018-03-23
- 2018年內科主治醫師重要考點復習:洋地黃中毒的表現2018-03-23
- 2018年內科主治醫師重要考點復習:血清病2018-03-20
- 2018年內科主治醫師重要考點復習:肺曲霉病用藥原則2018-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