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物業管理師輔導資料:管理學基礎知識與應用1


第一節 管理與管理學$lesson$
一、管理的定義與特征
(一)管理的定義
管理一詞在當今社會已被普遍使用,但關于管理的定義至今仍未得到統一,原因就在于它的含義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它的外延和內涵隨著社會進步被不斷豐富和充實。從字面上看,管理有管轄、管教、管人、理事、治理等意思。
自20世紀初,管理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形成發展以來,對管理一詞的定義便多種多樣。如過程學派的創始人法約爾(Henri Fayol)認為管理是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這五種因素的運用和體現過程;科學管理學派的創始人泰羅(F.W.Taylor)認為管理就是對工人進行挑選和培訓,對生產和操作進行統計和記錄以及定額管理的過程;組織理論代表者韋伯(Max Weber)則認為管理是通過行政組織體系層層下達并實現企業經營者意圖的過程。美國管理學家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Simon)認為“管理就是決策”。在目前西方的一些教科書中把管理定義為:管理就是由一個或更多的人來協調他人的活動,以便收到個人單獨活動無法取得的效果。
上述定義基本上是從某一側面揭示了管理的含義或某一屬性,我們認為比較完整的定義是:管理是指一定組織中的管理者,通過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財力、信息等各種資源,并通過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激勵和控制等職能,來協調他人的活動,從而實現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管理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1)管理的產生來自社會活動組織的要求,即這種社會活動不是單個人的活動,而是兩個人以上的社會活動。共同勞動的規模越大、勞動分工和協作越復雜,管理工作就越重要。
(2)管理的“載體”是組織,即在社會這個大系統中,組織是一個子系統,管理通過組織這個子系統去實現管理目標。
(3)管理的核心是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即在管理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必須與人打交道,只有妥善地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才能更好地使別人與自己一道去實現管理目標。
(4)管理的任務是有效地利用人、財、物、技術、信息等各種資源;有效地利用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激勵和控制等各種管理職能,用盡可能少的支出去實現既定的目標。
(三)管理的性質
管理具有二重性,即管理同時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管理的自然屬性是指管理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組織社會化生產的客觀要求,社會生產力發展得越快,社會化生產水平越高,對管理的要求也就越高。管理這種與社會生產力相聯系的自然屬性,并不因社會制度的不同而產生差異,它主要取決于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勞動社會化程度。因此,管理中有關合理組織生產力、組織社會化生產的一些形式和方法等,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具有共性,是可以相互借鑒的。
管理的社會屬性是指管理又是一定生產關系的體現,是為一定的生產關系服務的。管理這種與社會生產關系相聯系的社會屬性,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具有本質的區別,它主要取決于社會生產關系。因此,管理中關于維護生產關系的制度、原則和方法都是為適應和維護特定的生產關系需要服務的,并不是各種社會生產方式都適用。
由于社會生產過程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體,要保證社會生產過程的正常進行,就必須要求一方面合理地組織生產力,另一方面又要維持和鞏固生產關系。管理要實現這兩個方面的要求,決定了它同時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二重性。
二、管理學的研究對象
(一)管理學的研究對象
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1.管理學的廣義研究對象
廣義的研究對象包括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三個方面的問題。
(1)生產力方面
主要研究生產力的合理組織問題。即研究如何根據組織目標合理配置組織中的各項資源,以求獲得最佳的經濟、社會效益的問題。
(2)生產關系方面
主要研究如何處理各類組織之間、組織內部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協作關系和分配關系,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為實現組織目標服務。
(3)上層建筑方面
主要研究如何使組織內部環境和組織外部環境相適應的問題;研究如何使組織的各項規章制度、勞動紀律與社會的政治、哲學、法律、道德等上層建筑保持一致的問題,從而維持正常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2.管理學的狹義研究對象
管理學的狹義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管理原理、管理職能、管理方法、管理者和管理歷史等。
(1)管理原理
管理學首先研究管理的基本規律,即研究適用于一切社會和個別社會形態的各種基本規律。如管理的目的、過程、原則和內容等。
(2)管理功能或職能
管理的各種功能既體現管理的基本任務,又反映了管理的全過程。
(3)管理的主要方法、技術和手段
管理功能的執行和完成,是靠管理方法、技術和手段來實現的。因此,對管理方法、技術和手段的研究是管理學的重要內容。
(4)管理者
管理者是管理的主體。管理者是能否實施有效管理的關鍵因素。所以管理者群體結構的優化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是管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5)管理歷史
管理學要研究管理思想及實踐的發展歷史,以便更好地繼承和發展管理理論和方法。
概括以上內容,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現代社會條件下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即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
三、管理的原理
(一)管理原理
管理原理是指管理活動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律,它反映了管理活動的客觀要求。
1.以人為本原理
現代管理理論認為管理應以人為本。人既是管理的主體,又是管理的客體?,F代企業管理的核心是人,是第一位的,要做好人的工作,充分發揮人的作用,使組織成員認識到自己在企業中的地位、作用,積極主動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務。人本原理就是要求在管理活動中應以做好人的工作、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根本。
2.系統均衡原理
系統是由相關部分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同它的周圍的有關事物相聯系的,這些相聯系的事物都具有系統的屬性。事物本身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它還包含著若干子系統,而它又置身于一個更大的系統之中,系統彼此包容與結合,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均衡狀態。如果系統的運行遇到障礙,失去均衡,就會發生紊亂,甚至停滯不前。這就需要及時進行調整,使系統內外保持均衡,恢復正常運行。根據系統均衡原理,應該把管理視為維護整個企業系統運行的一個重要手段。在處理企業內部各組成部分及其與外部的關系時,使各方面協調一致,保持相對穩定的均衡狀態,以利于管理活動的正常運行,實現企業目標。
3.運動控制原理
事物始終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運動過程之中,這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觀點。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受到內外條件的制約和作用。這些內外條件的變化,又促使各種因素加速重構和組合,使系統處于不斷運行的狀態。人們為了達到預定的目標,經常采取一些人為的措施,改變系統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對系統施加影響,控制系統的運行。在對組織的管理活動中,通常把包括人員在內的物質、能量、信息等資源投入管理系統,在系統運行過程中人們通過計劃、組織、激勵、教育、協調等手段和措施,使其按照人們的意志運行,將投入的資源轉化為新的成果。這個不斷輸入、轉化和產出的運行過程,是在人為力量的主動控制之下進行的。根據這一原理,可以把管理看作一個持續不斷向前運行的過程,在運行中推動和影響它的因素是人在管理中的控制作用,使其服從于人們的意志,服務于組織的目標。
4.信息溝通原理
信息是事物聯系的一種普通形式,是通過物質載體所傳遞的消息、情報、數據、信號、指令等的總稱。在電子計算機和自動化技術漸趨普及的今天,信息同物質、能量三者已被視為構成世界的三大要素。在管理系統的運行過程中,信息是一種重要的資源要素,信息的傳遞和反饋是推進系統運行的一種動力。管理者依靠信息系統溝通內外、上下之間的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對系統的運行進行控制和調節,使系統按照預定的軌道運行。
5.目標效益原理
管理是為了實現系統特定目標的有組織的活動。沒有目標的管理,是無效的管理,管理的效果如何,要看是否用盡少的投入實現組織確定的目標。因此建立組織管理系統的第一項任務,就是確立組織目標。有了目標,管理系統的運行才有方向,管理才能看到成效。目標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目標;目標可以是遠期目標,也可以是近期目標;目標可以是總體目標,也可以是局部目標。根據目標效益原理,管理者應從實際情況出發,確定組織管理的運行目標,制定出一整套系統完整的指標體系,從多方面考察系統運行的效益,取得最佳的管理成效。
更多內容訪問>> 物業管理師考試頻道 物業管理師課程試聽 物業管理師考試論壇
?2012年全國注冊物業管理師考試時間9月15日、16日
?2012年注冊物業管理師考試網上遠程輔導招生簡章!
?環球網校2010年物業管理師考試輔導通過率96.73%
最新資訊
- 《物業管理實務》教材知識點:招標投標的策劃與實施2016-07-27
- 《物業管理實務》教材知識點:招標投標的內容與形式2016-07-27
- 物業管理師《物業管理實務》教材知識點:組織形式與機構設置2016-07-27
- 《物業管理實務》教材知識點:物業管理企業的設立2016-07-27
- 物業管理師《物業管理實務》教材知識點:概述2016-07-27
- 物業管理師《物業管理綜合能力》教材知識點:市場失靈2016-07-26
- 物業管理師《物業管理綜合能力》教材知識點:成本理論2016-07-26
- 物業管理師《物業管理綜合能力》教材知識點:生產理論2016-07-26
- 物業管理師《物業管理綜合能力》教材知識點:彈性理論2016-07-26
- 物業管理師《物業管理綜合能力》教材知識點:第一章12016-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