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物業管理師輔導資料:經濟學基礎知識與應用5


第五節 市場失靈$lesson$
市場條件下的價格機制并非總是有效的,對于價格機制在某些領域不能起有效作用的情況我們稱為市場失靈。市場失靈是指市場在這種場合不能提供符合社會效率條件的商品或勞務。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主要有壟斷的存在、非對稱信息、外部性以及公共產品等。本節主要對非對稱信息、外部性等問題進行闡述。
一、非對稱信息
非對稱信息指市場上買方與賣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對稱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有些市場賣方所掌握的信息多于買方,例如在某些商品與生產要素市場上,賣方所掌握的信息多于買方;在另一些市場買方所掌握的信息多于賣方,保險與信用市場往往就是這種情況。前面我們討論的都是假定供求雙方所掌握的信息是對稱的。在供求雙方都接受的價格下,供給者出售了其愿意出售的數量,需求者購買了其愿意購買的數量,買賣雙方的意愿在價格機制的作用下通過市場的自由交易而實現。一旦供求雙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對稱,市場將出現問題,在此情況下所導致的均衡結果對社會來講將是一種無效率的狀況。
(一)逆選擇
逆選擇是指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差的商品總是將好的商品驅逐出市場。當交易雙方的其中一方對于交易可能出現的風險狀況比另一方知道得更多時,便會產生逆選擇問題。我們以保險市場為例來說明逆選擇問題。
任何一個國家,即使是市場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想要建立起老年人健康保險的私人市場都是困難的,原因在于保險的買賣雙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對稱的。每一位欲購買健康保險的老年人最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而保險公司并不了解每一個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如果由私人保險公司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險,由于保險公司并不能確知每一位老人的健康狀況,而只知道他們的平均健康狀況,因此保險公司只能根據老年人的平均健康狀況或者說平均的患病率收取保險費。事實上每一位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是不同的。我們把老年人簡單的分為健康者與不健康這兩種情況。在保險公司按照平均健康狀況收取保險費的情況下,誰會購買保險?當然是那些身體不健康的老年人,那些身體健康的老年人不會購買保險。這將減少保險公司的收入而增加保險公司的支出。保險公司將提高老年人的保險費,按照這些不健康老年人的平均健康狀況收取保險費。假定這些不健康老年人又可分為患病率較高者與患病率較低者。在保險公司提高保險費后,只有那些患病率較高者愿意購買健康保險。這將導致保險公司進一步提高保險費。這又使購買保險者進一步減少。這一過程不斷進行下的結果是最終只有那些身體狀況最糟的老年人才購買保險,致使保險公司無利可圖。因此難以建立起老年人健康保險市場。
不同的市場上因非對稱信息而產生問題的性質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解決。可以通過政府解決,也可以不通過政府解決。
因非對稱信息而出現的老年人健康保險市場的逆選擇問題說明市場在這一領域的調節是無效率的。老年人需要健康保險,但這類為老年人所需要的東西卻無法通過市場調節而獲得。這一領域非對稱信息所產生的問題的嚴重性遠比舊車市場非對稱信息所產生的問題的嚴重性大得多。人的生命與健康畢竟比人的通常欲望的滿足要重得多。因此,在老年人健康保險領域與此相類似的職工醫療保險領域所出現的市場失靈通常需要政府干預。例如,政府可以出資解決老年人的健康保險。與此問題類似,政府、企業、個人可以共同出資對個人進行醫療保險,以消除這一領域的逆選擇問題。
非對稱信息問題在許多領域都存在。但是并不一定都導致逆選擇問題,事實上有許多市場會存在非對稱信息,但是通過某些有效的制度安排或有效措施的實施可以消除因非對稱信息而產生的逆選擇問題,因而無需政府的干預。
例如,家用電器、自行車等用品的修理中,只有維修者知道維修的質量如何,顧客并不知自己物品的維修的情況如何。維修者也可以采取提供保證的方法保證交易的正常進行。顧客也可以請熟悉的人維修產品,這也可以解決逆選擇問題。在非對稱信息所產生的問題很嚴重,以至于破壞市場的運作時,政府有必要進行干預,或通過法律解決問題。例如,藥品市場因非對稱信息而產生的假藥充斥市場的問題需要政府出面進行干預。
(二)敗德行為
敗德行為是指個人在獲得保險公司的保險后,缺乏提防行動,而采取更為冒險的行為,使發生風險的概率增大的動機。敗德行為也稱為道德公害。敗德行為產生的原因是非對稱性信息。敗德行為會破壞市場的運作,嚴重的情況下會使某些服務的私人市場難以建立。
考慮一下家庭財產保險。在個人沒有購買家庭財產保險情況下,個人會采取多種防范措施以防止家庭財產失竊。比如個人會裝上防盜門,家人盡量減少同時外出的機會,在遠離家門時,委托親戚、朋友、鄰居照看家門等。因此家庭財產失竊的概率較小。假定此種情況下家庭財產損失的概率為0.01。如果個人一旦向保險公司購買了家庭財產保險后,由于家庭財產失竊后由保險公司負責賠償,個人有可能不再采取防范項措施,從而導致家庭財產損失的概率增大,比如說提高到0.1。
敗德行為的后果不僅是導致保險公司遭受損失,也妨礙市場有效的配置資源。我們以醫療保險為例說明敗德行為造成資源配置效率損失。假定醫療保險機構每年按照個人看病的概率向個人收取醫療保險費。因此個人負擔的醫療成本將隨著他看病次數與醫療費用的增加而增加,個人不會無節制地增加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其需求是符合資源配置效率要求的。假定個人的醫療保險費與個人的就醫次數與實際醫療支出毫無關系,無論就醫次數多少、花費的醫療費用高低,都向醫療保險公司支付相同的保險費,那么個人將無節制地增加對醫療服務的需求。顯然,這種無節制的需求是不符合資源配置效率要求的。
敗德行為的解決辦法只能是通過某些制度設計使當事人約束自身行為。例如,在家庭財產保險中,保險公司并不對投保人實行全額保險,而規定某些最低數量的免賠額。一旦投保人的財產發生損失,投保人自己也將負擔一部分損失。醫療保險公司根據參加醫療保險的人實際就醫情況經常調整醫療保險費用,以便消除投保人的敗德行為。即使由政府統籌解決個人的醫療保險問題,也要讓個人承當相應的份額,否則個人的敗德行為將會使任何形式的政府醫療保險方案難以維系。
(三)委托人-代理人問題
由于企業所有者與經理或工人所追求的目標不同,并且他們所掌握的信息不對稱,因而產生了委托人-代理人問題。所謂委托人-代理人問題是由于委托人不能確知代理人的行為而產生的問題,它是指經理或工人可能追求他們自己的目標而以犧牲所有者的利益為代價。比如,經理可能追求企業規模的擴張以擴大自己對企業的控制力;工人可能追求工資收入的最大化,或者在工資收入既定的條件下追求下閑暇的最大化,因而可能在工作時偷懶、怠工。如果經理與工人的努力程度是可以觀察、并且是可監督的,則企業所有者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制裁經理或工人的不努力行為。不幸的是無論是經理,還是工人,其努力程度多是難以觀察的,而且監督的成本很大。企業主不可能總是跟在經理與工人的后面監督他們干活。即使企業主可以做到在經理或工人的工作時間監督他們,他仍然不知道經理或工人是否以百分百的努力的工作。企業主與經理或工人所擁有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只有經理或工人本人才知道他自己工作努力的程度。
一旦企業存在委托人-代理人問題,其后果不僅是企業所有者的利潤受損,也使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受損,因為在不發生委托人-代理人問題的情況下,社會將生產出較高的產品產量。
由委托人-代理人問題而導致的效率損失不可能通過政府的干預解決,因為企業主無法觀察或監督的經理與工人的行為,政府也無法觀察或監督。但是企業所有者在支付生產要素的報酬上做出某些改進則有助于解決委托人-代理人問題。具體而言,企業所有者可以在企業利潤分配上采取某些有效措施調動經理的積極性,其中兩種較為常見。一種是根據企業盈利情況給經理發獎金,另一種是讓經理參與利潤分享。
對于因工人不努力工作而產生的委托人-代理人問題可以實現一種稱之為效率工資的方案解決。效率工資是高于市場工資率、同時又是雇員不發生偷懶行為的工資。在效率工資下,將會導致一部分工人失業。失業工人的存在對在業工人構成一種潛在威脅。在業工人偷懶行為一旦被發現,就將被解雇,其工作崗位將被原失業者代替。失業的威脅使在業者必須盡力工作,不敢偷懶。
二、外部性
外部性是個人(包括自然人與法人)經濟活動對他人造成的影響而又未將這些影響計入市場交易的成本與價格之中。外部性分為有利的外部性(正外部性)與有害的外部性(負外部性)。有利的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主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需花費代價。有害的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主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人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消費活動或生產活動都有可能產生外部性。果園主擴大果樹種植面積會使養蜂者受益,養蜂者無需向果園主付費。在果樹授粉期養蜂者同樣使果園主受益,果園主也無需向養蜂者付費。化工、鋼鐵、煉油等污染嚴重行業的廠家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廢水、廢氣等污染物會給其他生產者與消費者造成損害,但是污染物的排放者卻沒有給受害者以應有的賠償。凡此種種均屬外部性問題。
在競爭市場的分析中,帕累托效率是在經濟活動不存在外部性的假定下達到的。一旦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產生外部性,經濟運行的結果將不可能滿足帕累托效率條件。外部性使競爭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受到損失,因此外部性是導致市場失靈的一個重要原因。本節我們將在對外部性及其后果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討論應付外部性的措施。
(一)外部性及其后果
我們以生產中的外部不經濟為例討論外部性問題及其后果。假定靠近農田的某化工廠排放的污水與廢氣損害了周圍的農田,使農民遭受損失。農民遭受損失的程度與化工廠產品產量同方向變化。化工廠生產的產量越多,排放的污染物越多,農民遭受的損失越大。農民的損失是化工廠生產活動所造成的社會成本。
化工廠在進行生產決策時并不考慮其行為給他人造成的影響,而只計算自身的成本與收益。對于化工廠而言,它的最優產出水平是化工廠生產產品的邊際成本等于出售產品的邊際收益,但是,它的產出水平并非是社會最優產出水平,因為該產品水平并沒有把化工品生產所造成的社會成本考慮進去。
(二)政府干預
政府干預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對污染的企業征收清污費,另一種方法是頒布污染標準。政府無論采取哪一種方法控制污染,它都必須知道把污染控制在什么程度才是合適的,所謂合適是指符合社會最優。在討論政府頒布污染標準與收費標準之前,我們來討論最優的污染程度。
從理論上講,污染程度為零時最優。但是在一定的技術水平下,某些產業只要進行生產,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污染,要想徹底消除污染,除非該產業的企業全部停產。最優的污染程度只能是較輕的污染程度。用什么標準來衡量這一較輕的污染程度?如果說對于整個社會而言企業產出的最優條件是邊際社會成本等于邊際社會收益,由于污染也是一種產品,只不過是一種有害產品,所以取產出的最優條件也是邊際社會成本等于邊際社會收益。
污染的邊際社會成本等于污染的邊際社會收益是什么?我們知道,在廠商的生產不產生外部性的情況下,不存在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的區別,其私人成本就是社會成本。一旦廠商的行為產生外部性,廠商的私人成本不再等于社會成本。在我們化工廠產品生產的例子中,化工廠產生的污染給農民造成損失,化工廠產品生產的全部成品應該是化工廠在生產中所耗費的成本加上污染給農民造成的損失。
降低污染的工作可以由企業做,也可以由政府做。例如,企業可以安裝降低污染的裝置或采取新的生產技術減少污染,政府可以在污染產生后清除污染等。不管降低污染的工作由企業做還是由政府做,都要花費成本。在不同的污染程度下,降低污染所花費的邊際成本不同。在污染比較嚴重時,要降低一個單位污染所發生的邊際成本較小。隨著污染程度的降低,每減少一個單位所花費的成本增量越來越大。可以設想,當污染已經降低到還剩下最后一單位時,要徹底清除這最后一單位污染所耗費的成本增量將是驚人的。
顯然,在污染所造成的邊際社會成本與降低污染所產生的邊際社會利益相等時決定最優污染程度。因此,在均衡點之右,污染程度較嚴重,污染所造成的邊際社會成本大于邊際利益,繼續降低污染是有利的。在均衡點之左,污染程度很輕,清除污染的邊際社會成本(也就是清污產生的邊際社會受益)大于污染本身所造成的邊際社會成本,污染量可以適當擴大。確定了最優污染標準后,政府可以以此作為制訂政策的依據。以我們上述的化工產品生產為例,如果企業的污染超出污染標準,政府將予以重罰,處以高額罰金。污染罰金的征收將會迫使企業安裝降低污染的設備,從而保證企業的污染符合社會最優標準。
政府也可以采取對污染企業收費的辦法控制企業的污染,使其污染量符合社會最優標準。污染費是按照平均每一單位污染量征收的。只要政府按照最優污染標準征收污染費,企業的利潤最大化行為所產生的結果就會符合社會利益。
不管是制定污染標準,還是征收污染費,只要政府所掌握的信息是完全的,這兩種政府干預措施所產生的結果就沒有什么區別(假定兩種措施產生相同的干預成本)。但是在政府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這兩種干預措施所產生的結果是不同的。政府所要掌握的信息包括每個污染企業所造成的邊際社會成本,企業降低污染的邊際成本,降低污染所產生的邊際社會收益等。如果政府不能確知每一個污染企業污染的邊際社會成本、降低污染的邊際成本以及邊際社會收益,而使收費率偏離社會最優收費率,或者所頒布的污染標準偏離社會最優標準,則這兩種干預措施所導致的結果就會產生很大的差別。究竟何種干預措施好些,取決于不確定性的性質與成本曲線的形狀。
(三)明確所有權
通過明確所有權而解決外部性的措施與通過政府干預措施而解決外部性的措施截然相反。在所有權明確化的基礎上通過市場交易,而無須政府干預就可以解決外部性問題。
通過所有權的明確化而解決外部性問題的思想是以科斯為代表的所有權學派經濟學家提出的。這里所說的所有權不僅僅限于傳統意義上的資源所有權或物的所有權。還包括其他許多法定權利,例如按某種方式使用土地的權利、避免土地受污染的權利、對事故進行賠償的權利、按照契約行事的權利等。所有權學派經濟學家指出,只要明確界定所有權,經濟行為主體之間的交易行為就可以有效地解決外部性問題。著名的科斯定理概括了這一思想。科斯定理表述如下:只要法定權利可以自由交換,且交易成本等于零,那么法定權利的最初配置狀態對于資源配置效率而言就是無關緊要的。以化工廠污染所造成的外部性為例。只有在污染的權利不明確的情況下才會偏離帕雷托效率狀態。只要明確界定污染的權利,不管是給予化工廠污染的權利,還是給予農民不受污染的權利,都可以通過化工廠與農民之間的自由交易使污染量符合帕累托效率條件,也就是使污染符合社會最優標準。
在廠商利潤最大化的均衡點,因降低污染而引起的化工廠邊際成本增加額等于農場因污染減少而獲得的邊際收益增加額。在化工廠擁有污染權利的情況下,農場若要減少所受污染之害,必須向化工廠做出支付。如果化工廠認為接受農場的支付而減少污染是值得的,它就會接受這筆支付而減少污染。這將分別改變化工廠與農場的利潤函數。也就是說,只要所有權是明確的,所有權的最初分配狀況并不會影響資源有效配置的最終結果。
科斯定理告訴人們,在生產外部性的場合,并不一定需要政府的干預,只要明確外部性的所有權,同樣可以解決外部性問題,達到資源有效配置。但是以上討論過程中,我們忽略了交易成本問題。交易成本是指圍繞自由交易而發生的任何談判或使契約強制執行的成本。交易成本不同于生產中所耗費的資源成本,比如勞動力成本、資本或土地成本等。交易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談判成本、訂立或執行契約的成本、防止交易的參與者在議價時進行欺騙的成本、維持所有權的成本、監督和執行成本等。如果交易成本太大,通過市場也許無法有效地解決外部性問題,使資源達到有效的配置。在這種情況下也許需要某種形式的政府調節。
(四)合并企業
合并企業是解決外部性問題、使資源配置符合帕累托效率的另一種辦法。這種辦法既可能是產生于外部性制造者與受外部性影響者之間的自愿交易,也可能是產生于政府的干預。我們對這一問題進行簡單地分析。
我們仍然以上述化工廠生產對農業造成污染的外部性為例討論如何通過合并企業而使外部性符合社會最優標準。我們知道,在所有權不明確或者沒有任何干預措施的情況下,化工廠所制造的污染程度之所以超過社會最優標準,是由于污染造成的成本不計入化工廠的成本中,而損失完全由農場承擔。如果將化工廠與農場合并為一個企業,則企業的決策者將會同時考慮化工廠與農場的成本與收益。
在未合并企業的情況下,化工廠所產生的污染成本由農場承擔,所以化工廠將不愿控制污染。合并企業后,由污染造成的成本負擔落在聯合的企業內,決策者必須綜合考慮化工產品的收益與化工品污染的成本。為了達到利潤最大化,合并的企業必須使由于控制化工品污染而造成的增加的邊際成本等于因污染程度的降低而降低的農產品的邊際成本。合并企業后所造成的污染程度低于合并企業前的污染程度。
(五)共有財產
共有財產是指那些沒有明確所有者,人人都可以免費使用的財產,包括共有資源,比如海洋、湖泊、草場等資源。通過外部性問題的討論我們知道,只要所有權是明確的,就可以有效地解決外部性問題。如果所有權界定不清,外部性問題就難以解決。在財產為公眾共有的情況下,共有財產通常會受到過度使用。
如果能夠對共有財產的產權進行重新構造,使之界定明確,則可以改進資源配置的效率。如果無法界定所有權,則必須通過法律或行政手段進行嚴格控制,才能使共有財產免遭濫用。
更多內容訪問>> 物業管理師考試頻道 物業管理師課程試聽 物業管理師考試論壇
?2012年全國注冊物業管理師考試時間9月15日、16日
?2012年注冊物業管理師考試網上遠程輔導招生簡章!
?環球網校2010年物業管理師考試輔導通過率96.73%
最新資訊
- 《物業管理實務》教材知識點:招標投標的策劃與實施2016-07-27
- 《物業管理實務》教材知識點:招標投標的內容與形式2016-07-27
- 物業管理師《物業管理實務》教材知識點:組織形式與機構設置2016-07-27
- 《物業管理實務》教材知識點:物業管理企業的設立2016-07-27
- 物業管理師《物業管理實務》教材知識點:概述2016-07-27
- 物業管理師《物業管理綜合能力》教材知識點:市場失靈2016-07-26
- 物業管理師《物業管理綜合能力》教材知識點:成本理論2016-07-26
- 物業管理師《物業管理綜合能力》教材知識點:生產理論2016-07-26
- 物業管理師《物業管理綜合能力》教材知識點:彈性理論2016-07-26
- 物業管理師《物業管理綜合能力》教材知識點:第一章12016-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