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經濟基礎》領導職能復習資料(六)


3、領導權變理論
領導權變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不存在一種適用于所有情況的、最佳的領導方式。應當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最有效的領導方式。
(1) 領導行為連續統一體理論
① 領導行為連續統一體理論由美國學者坦南鮑姆和施米特提出。
② 主要觀點:
以領導為中心的領導方式是獨裁,以下屬為中心的領導方式是民主,在這兩 種極端的領導方式之間還存在著多種過渡型的領導方式,這些領導方式構成了一個連續的統一體。
③ 結論:
坦南鮑姆和施米特認為,沒有哪種領導方式是絕對正確的,也沒有哪種領導方式是絕對錯誤的,領導者應當根據情況,選擇對自己有效的領導方式。
(2)費德勒模型
① 費德勒模型是由美國學者費德勒提出的。
② 主要內容:
Ø 影響領導方式的情境因素:
J 上下級關系:即領導者是否受到下級愛戴、尊重和信任。
J 任務結構:指要完成的任務是否明確,工作的程序化程度如何。
J 職位權力:領導者的職位權力是否明確、充分。
Ø 任務導向型領導和關系導向型領導――“你最不喜歡的同事”(LPC)
| 關系導向型領導:一個領導者如對其最不喜歡的同事仍能給予較好評價,其 LPC 值較高;
| 任務導向型領導:一個領導者如果對其最不喜歡的同事給予較低評價,其 LPC 值較低。
③ 根據不同情景選用有效的領導方式:
費德勒將三個情境因素組合為八種情況,提出了在不同情況,應當選擇的領導方式。
Ø 領導者處于有利的情景 ( 第1、2、3種 ) 和對領導者最不有利的情景 ( 第 8 種 ) 時,應采用任務導向型領導方式;
Ø 領導者處于中間狀態 ( 第4、5、6、7種 ),應采用關系導向型領導方式。
(3)途徑――目標理論
① 途徑――目標理論是豪斯在期望理論和領導行為四分圖理論的基礎上提出。 ② 主要內容:
Ø 選擇領導方式有兩個標準:
J 一是能激勵下級實現組織目標;
J 二是能使下級在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中和完成目標以后得到滿足。
Ø 領導方式可分“高工作”和 “高關系”。
J “高工作”是指明確下級的工作目標,指明下級實現工作目標的途徑 ,協助下級排除通往目標道路上的障礙,提高下級實現目標的可能性;
J “高關系”是指在工作中增加下級需要的滿足程度。
Ø 領導方式的選擇
該理論認為,高工作和高關系的組合,不一定是最有效的領導方式,領導方式應當依具體情況而定。
J “高工作”的領導方式:當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不明確時,下級希望領導明確工作任務,傳授工作方法,幫助他們完成工作,以便更容易地獲得工作報酬。
J “高關系”的領導方式:當下級已經明確工作任務,掌握工作方法后,下級希望領導關心、同情和贊揚他們的工作。
最新資訊
- 2020年初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章節考點匯總2019-11-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工商管理》考點匯總2019-10-17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金融經濟》考點匯總2019-10-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建筑經濟》考點匯總2019-10-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財政稅收專業》考點匯總(10月12日更新)2019-10-12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考點匯總2019-10-10
- 2019年經濟師考試這12個公式必備!2019-09-10
- 2019年全國經濟師考試教材正式出版!2019-07-09
- 2019年經濟師考試備考必背公式集合匯總2019-04-25
- 2019年經濟師考試備考必背公式集合三201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