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物流業信息化整合已經進入新周期(二)


信息化整合進入新周期
“目前,我國物流業信息化正進入信息和資源整合周期。”戴定一如是認為,我國物流信息化在經過一段時期的基礎性研究和建設后,已經進入一個以整合為目標的新階段。在這個階段,信息技術的單點應用將會整合成一個體系,來追求整體效應,從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整合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企業內部信息資源的整合。制造企業通過內部信息化整合,實現關鍵業務應用的技術優化。蘇寧建立了以財務為中心,將營銷、物流和采購統一起來的信息平臺,大大降低了成本。平臺建成后,蘇寧的庫存周轉率提高了60%,資金占用率下降了40%。
其次是供應鏈的整合。2007年市場的競爭壓力迫使國內制造企業、分銷企業和物流企業在供應鏈上、下游加強合作,制造企業、流通企業的整合與優化進一步走向深入,整合的資源開始增多。國內最大的物流企業中遠物流建立起了信息數據交換平臺,完成了內部系統與外部系統的集成,實現與客戶精確、及時的信息共享。寶供物流將信息化系統拓展到供應鏈上下游,為上游廠商開發了采購、生產的物流管理模塊,同時將下游的分銷企業納入到供應鏈的一體化系統。企業還充分利用自身信息技術的增值能力為多個行業客戶量身定制了不同的物流信息化解決方案。
再就是綜合性的物流信息平臺建設。伴隨著物流產業的快速發展,資源、市場和信息的整合推動了信息平臺的商業化。
投資和發展。傳統批發市場正在向現代電子交易中心轉變。鋼鐵、煤炭、糧食等大宗商品批發市場紛紛建起了網絡商務平臺。這些平臺融交易、金融、信息、物流等多種服務為一體,在開展網上電子交易的同時,也結合進了現貨交易和物流配送。
現代物流園建設步伐加快
2007年我國物流基地建設發展勢頭強勁,全國現已擁有各類型物流園區200多個。分散各地的物流園區之間也開始了信息化整合,通過網絡實現信息共享。許多地方更是列出專項資金支持園區內的物流企業進行信息化、標準化以及電子商務建設。很多物流基地在規劃時就把信息化設施建設列入基礎設施建設計劃。
在此帶動下,一批經濟效益明顯的信息化物流基地已經涌現。在港口物流基地方面,深圳鹽田港等以港口為核心的物流基地將功能單一的傳統港口發展成為現代物流中心。在空港物流基地方面,北京空港物流園區、上海浦東港口物流園區等有效地對接國內物流和國際物流,成為物流國際化的重要樞紐。鐵運方面,雖然沒有物流基地的興建,但鐵道部在全國建立了18個集裝箱貨運中心,賦予了鐵路物流資源集聚的重要作用,有效實現了鐵路和其他運輸方式的無縫對接。公路物流方面,以傳化物流為代表的物流園區通過搭建網絡運營平臺,將物流企業的資源聚集起來,實現了公路運輸的集成化和信息化管理。
目前,全國已有半數以上省區市應用了公路貨運配載系統,并逐步向物流信息平臺過渡,供應鏈管理系統和RFID(射頻識別)技術也開始成為交通運輸的重點。2008年現代物流業將越來越多地進入國內資本市場,完成以物流信息網絡平臺為支撐的現代倉儲業務、現代配送業務、現代貨物運輸業務的新興主導業務。
最新資訊
- 河南洛陽市將打造陸港多式聯運物流中心2017-05-09
- 海南三亞即將建設現代國際物流中心2017-05-08
- 重慶市酉陽召開物流快遞行業座談會2017-05-08
- 上海與湖州攜手打造中國物流谷2017-05-05
- 河南電動物流車是新的經濟增長點2017-05-05
- 物流服務價格略有上升2017-05-04
- 中國物流業成為就業增長最快行業2017-05-04
- 物流倉儲用地使用稅享50%優惠2017-05-03
- 哈爾濱成為省一級商貿物流園區城市2017-05-03
- 新疆出臺規劃推進商貿物流中心建設2017-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