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翻譯資格(英語) > 翻譯資格(英語)備考資料 > 2008年翻譯資格考試復習資料--中國翻譯簡史(1)

2008年翻譯資格考試復習資料--中國翻譯簡史(1)

更新時間:2009-10-19 23:27:29 來源:|0 瀏覽0收藏0

翻譯資格(英語)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填寫圖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我國的翻譯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打開這一翻譯史冊,我們可以看到翻譯高潮迭起,翻譯家難以計數,翻譯理論博大精深。了解這一歷史不僅有助于我們繼承我們的先人的優秀文化遺產,而且也有助于我們今天更加深入認識和發展我們的翻譯事業。簡單說來,中國的翻譯史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一、漢代-秦符時期; 二、隋-唐-宋時期; 三、明清時期; 四、五四時期; 五、新中過成立至今。

  一、漢代-秦符時期

  中國的翻譯活動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的諸侯國家相互之間交往就出現了翻譯,如楚國王子去越國時就求助過翻譯。當然這種翻譯還談不上是語際翻譯。中國真正稱得上語際翻譯的活動應該說是始于西漢的哀帝時期的佛經翻譯。那時有個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國來口傳一些簡單的佛經經句。到了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經翻譯就正式開始了。譯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人,他翻譯了《安般守意經》等三十多部佛經。后來月支人支婁迦讖(又叫婁迦讖)來到了中國,他翻譯了十多部佛經。支婁迦讖譯筆生硬,基本上是字對字、句對句地翻譯,中國讀者不易看懂。中國翻譯界現在的直譯和意譯之爭大概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支婁迦讖有個學生叫支亮,之亮有個弟子叫支謙。他們三人號稱"三支",是當時翻譯佛經非常有名的譯者。與"三支"同時從事佛經翻譯的還有竺法護。他也是月支人,是當時的佛經翻譯名家,總共譯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經,對佛經在中國的流傳貢獻不小。竺法護和"三支"一道被人稱作月之派。不過,這一時期的佛經翻譯活動還只是民間私人事業。

  到了符秦時代,佛經翻譯活動就組織有序了。當時主要的組織者是釋道安。在他的主持下設置了譯場,開始了大規模的佛經翻譯。由于釋道安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譯文失真,因此他主張嚴格的詞對詞、句對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譯。當時的佛經《砝婆沙》就是按此方法從梵文譯成漢語的。為了把握好譯文的質量,釋道安在此期間請來了著名的翻譯家天竺(即印度)人鳩摩羅什。鳩氏考證了以前的佛經翻譯,批評了翻譯的風格,檢討了翻譯的方法。他主張意譯,糾正了過去音譯的弱點,提倡譯者署名,以示負責。他翻譯了三百多卷佛經文獻,如《金剛經》、《法華經》、《十二門論》、《中觀論》、《維摩經》等。其譯文神情并茂、妙趣盎然,堪稱當時的上乘之譯作,至今仍被視為我國文學翻譯的奠基石。到了南北朝時期,梁武帝特聘印度佛教學者真諦(Paramartha,499-569)到中國來翻譯佛經。真諦在華期間共翻譯了四十九部經書,其中尤以《攝大乘論》的翻譯響譽華夏,對中國佛教思想影響較大。

  二、隋-唐-宋時代

  從隋代(公元五九0年)到唐代,這段時間是我國翻譯事業高度發達時期。隋代歷史較短,譯者和譯作都很少。比較有名的翻譯家有釋彥琮(俗姓李,趙郡柏人)。他是譯經史上第一位中國僧人。一生翻譯了佛經23部100余卷。彥琮在他撰寫的《辨證論》中總結翻譯經驗,提出了作好佛經翻譯的八項條件:1)誠心受法,志愿益人,不憚久時(誠心熱愛佛法,立志幫助別人,不怕費時長久);2)將踐覺場,先牢戒足,不染譏惡(品行端正,忠實可信,不惹旁人譏疑);3)荃曉三藏,義貫兩乘,不苦?滯(博覽經典,通達義旨。不存在暗昧疑難的問題);4)旁涉墳史,工綴典詞,不過魯拙(涉獵中國經史,兼擅文學,不要過于疏拙);5)襟抱平恕。器量虛融,不好專執(度量寬和,虛心求益,不可武斷固執);6)耽于道術,淡于名利,不欲高炫(深愛道術,淡于名利,不想出風頭);7)要識梵言,乃閑正譯,不墜彼學(精通梵文,熟悉正確的翻譯方法,不失梵文所載的義理);8)薄閱蒼雅,粗諳篆隸。不昧此文(兼通中訓詁之學,不使譯本文字欠準確)。彥琮還說,"八者備矣,方是得人".這八條說的是譯者的修養問題,至今仍有參考價值。在彥琮以后,出現了我國古代翻譯界的巨星玄奘(俗稱三藏法師)。他和上述鳩摩羅什、真諦一起號稱華夏三大翻譯家。玄奘在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六二八年)從長安出發去印度取經,十七年后才回國。他帶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主持了中國古代史上規模最大、組織最為健全的譯場,在十九年間譯出了七十五部佛經,共一三三五卷。玄奘不僅將梵文譯成漢語,而且還將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譯成梵文,是第一個將漢語著作向外國人介紹的中國人。玄奘所主持的譯場在組織方面更為健全。據《宋高僧傳》記載,唐代的翻譯職司多至11種:1)譯主,為全場主腦,精通梵文,深廣佛理。遇有疑難,能判斷解決;2)證義,為譯主的助手,凡已譯的意義與梵文有和差殊,均由他和譯主商討;3)證文,或稱證梵本,譯主誦梵文時,由他注意原文有無訛誤;4)度語,根據梵文文字音改記成漢字,又稱書字;5)筆受,把錄下來的梵文字音譯成漢文;6)綴文,整理譯文,使之符合漢語習慣;7)參譯,既校勘原文是否有誤,又用譯文回證原文有無歧異;8)刊定,因中外文體不同,故每行每節須去其蕪冗重復;9)潤文,從修辭上對譯文加以潤飾;10)梵唄,譯文完成后,用梵文讀音的法子來念唱,看音調是否協調,便于僧侶誦讀;11)監護大使,欽命大臣監閱譯經。玄奘在翻譯理論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他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翻譯實踐提出了"既須求真,又須喻俗"的翻譯標準,意即"忠實""通順",直到今天仍有指導意義。他還在翻譯實踐中創造性地運用了多種翻譯技巧。據印度學者柏樂天和我國學者張建木的研究結果顯示,玄奘運用了下列翻譯技巧: 1)補充法(就是現在我們常說的增詞法);2)省略法(即我們現在常說的減詞法);3)變位法(即根據需要調整句序或詞序);4)分合法(大致與現在所說分譯法和合譯法相同);5)譯名假借法(即用另一種譯名來改譯常用的專門術語);6)代詞還原法(即把原來的代名詞譯成代名詞所代的名詞)。這些技巧對今天的翻譯實踐同樣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與玄奘同時的還有失義難陀、義凈、一行、不空等譯者,也都譯了許多佛經。唐末無人赴印度求經,佛經翻譯事業逐漸衰微。

  到了宋代,佛經翻譯已遠不如唐初的極盛時期。在北宋的乾德開寶年間,宋太祖曾派人西去求經,印度也派名僧東來華夏傳法。宋太祖也曾在開封的太平興國寺內興修了譯經院,專事佛經翻譯。雖譯場組織極其完備,譯經種數幾乎接近唐代,但質量卻不如唐代。當時有名的僧侶譯者主要有天息、法護等人。在翻譯理論方面頗有貢獻的要數贊寧(俗姓高,今浙江德清人)。他曾歸納了以往譯經的各種情況,提出了解決翻譯過程中各類矛盾的六種辦法。這是對我國唐代翻譯理論的繼續和發展,是我國翻譯論庫中的寶貴財富。到了南宋,由于社會動蕩等原因,佛經翻譯已是寥寥無幾,史書的記載中無一例翻譯。在其后的元代,統治者曾下昭拔合恩巴、管主八等人翻譯佛經,但譯作只有十幾部,翻譯理論方面的探討更是無從談起。翻譯事業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更多翻譯資格考試相關信息請關注:

2008全國翻譯資格等級考試網上輔導方案
2008年全國翻譯資格等級考試下半年考試時間:11月8日,9日
全國翻譯資格等級考試常見問題及解答
全國翻譯資格等級考試大綱匯總 
翻譯資格等級考試用書推薦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翻譯資格(英語)資格查詢

翻譯資格(英語)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翻譯資格(英語)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