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財政稅收輔導:公共產品與公共財政理論


西方國家通常將財政稱為公共財政,或公共部門經濟、公共經濟。
公共財政的理論基礎是“公共產品”和“市場失靈”理論。
一、公共產品的概念和特征
1、含義:西方國家通常把經濟部門分為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兩部分
私人部門提供的產品叫做私人產品
公共部門提供的產品叫做公共產品。
美國經濟學家薩謬爾森的定義:
純公共產品是指這樣的產品??每個人消費這種產品不會導致他人對該產品消費的減少。
公共產品的內涵較廣泛,不僅包括物質產品,也包括非物質產品。如各種公共勞務、無形產品、精神產品等。國防、環保、防疫、行政管理等。
2、特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產品是向整個社會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與消費的特點,其效用為整個社會的成員所共同享有,不能將其分割為若干部分,分別歸個人或社會集團享用。
相比之下,私人產品的效用則是可分割的,私人產品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它可以被分割為許多能夠買賣的份額,而且其效用只對為其付款的人提供,即誰付款誰享用。
2).受益的非排他性。某個人或集團對公共產品的消費,并不影響或妨礙其他個人或集團同時消費該公共產品。也不會減少其他個人或集團消費該公共產品的數量和質量。有些公共產品,雖然經過技術處置可以具有排他性,但由于排除的費用過于昂貴,因而經濟上是不可行的。也就是說,一個人不管是否付費,都會消費而且必須消費這種物品。例如,國防就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在一國范圍內要排除該國居住的某個人享受國防保護帶來的好處是極其困難的,而且該人不享受這種物品也是不可能的。
私人產品具有排他性,因為只有受益上具有排他性的產品,人們才愿意為之付款,生產者也才會通過市場來提供。這意味著當某人購入特定的物品進行消費時,就已經排除了他人購買和消費該物品的可能性
3).取得方式的非競爭性。某一個人或經濟組織對公共產品的享用,不排斥和妨礙其他人或組織同時享用,消費者的增加不引起生產成本的增長,即增加一個消費者,其邊際成本等于零。公共產品的這個特征,意味著獲得公共產品的消費者無須通過市場采用出價競爭的方式。而消費者獲得私人產品, 則必須通過市場采用出價競爭的方式。
4).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提供公共產品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追求社會效益和社會福利的最大化。而私人產品的提供則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
公共產品的上述四個特征是密切聯系的,其中核心特征是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與提供目的的非贏利性是其自然延伸。
公共產品的上述四個特征決定了市場在提供公共產品方面是失靈的,它必須由政府財政來提供,因此,它就決定了財政支出的范圍。
應用舉例:
1、公共產品的特征包括( )
A.權屬的社會性 B.效用的可分割性
C.受益的排他性 D.取得方式的非競爭性
E.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答案:DE
解析:注意公共產品四個特征強調是是“四非”。即非可分割性;非排他性;非競爭性;非盈利性
二、市場失靈與公共財政
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市場失靈”是財政存在的前提,從而也決定了財政的職能范圍。市場失靈表現在許多方面:
1.公共產品。公共產品的“四非”特征決定了市場在提供公共產品方面是失靈的,進而也就決定了政府將提供公共產品納入財政支出范圍的必要性。
2.外部效應。外部效應是指私人費用與社會費用之間或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之間的非一致性,其關鍵是指某個人或經濟組織的行為活動影響了他人或經濟組織,卻沒有為之承擔應有的成本或沒有獲得應有的收益。從定義中可看出,外部效應分為兩類
(1)正外部效應:某個人或經濟組織的行為活動使得其他人或經濟組織受益,但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償,則稱之為正外部效應。對于正外部效應,私人邊際收益小于社會邊際收益,社會享受了一部分收益,稱之為收益外溢,僅僅依靠市場機制,對于具有正外部效應的物品或服務,由于得不到合理收益而會出現供應短缺,即供不應求。對于因正的外部效應造成的生產不足問題,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予以鼓勵。
(2)負外部效應:某一個人或經濟組織的行為活動使得其他人或經濟組織受損,但沒有承擔相應成本,則稱之為負外部效應。對于負外部效應,私人邊際成本小于社會邊際成本,社會為私人承擔了一部分成本,稱之為成本外溢,對于具有負外部效應的物品或服務,由于無需支付必要的成本,會造成過度生產,政府可以采取課征高額稅收或收費等方式,使私人邊際成本等于社會邊際成本,外部成本內部化
通過市場機制難以有效矯正或解決帶有外部效應的物品或服務的供給問題,無法使資源配置達到社會最佳狀態。
3.不完全競爭。不完全競爭是指某些行業因具有經營規模越大,經濟效益越好,邊際成本不斷下降,規模報酬遞增的特點,而可能為少數企業所控制,從而產生壟斷現象。
4.收入分配不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分配是由每個人提供的生產要素(勞動力、土地、資本等)的數量及其市場價格決定的。由于人們所擁有的生產要素的數量及其質量有差異,就會產生收入差距,市場機制就會使收入的這種差距越來越大。如果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就會影響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因此,僅僅依賴市場機制的作用,必然會導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5.經濟波動與失衡。市場經濟的發展,如果沒有政府的干預,是不可能自動平穩地發展的,這主要是由于價格信號在某些重要市場上并不具有伸縮自如、靈活反應的調節能力。
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分配的范圍是以“市場失靈”為標準,是以糾正和解決“市場失靈”這一問題來界定的。
應用舉例:
1、市場失靈主要表現在( )。
A.市場不能提供公共產品
B.經濟不完全競爭
C.收入分配的社會公平
D.經濟波動和失衡
答案:ABD
解析:市場失靈是財政存在的前提,從而決定了財政的職能范圍。市場失靈的表現主要有公共產品、外部效應、不完全競爭、收入分配不公、經濟波動與失衡。
2、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財政存在的前提是( )
A 社會再生產 B 商品交換 C 貨幣流通 D 市場失靈
答案:D
解析: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市場失靈”是財政存在的前提,從而也決定了財政的職能范圍。
3、某些具有正外部效應的產品,如果沒有政府的干預,在市場上的數量是( )
A 供不應求 B 供過于求 C 供求平衡 D 時多時少
答案:A
解析:外部效應是某個人行為的個人成本不等于社會成本,個人收益不等于社會收益。外部效應有正、負之分。正外部性是指私人成本大于社會成本,私人收益小于社會收益,具有正外部效應的產品,人們都愿意享用。不愿意提供,所以最終導致該產品供不應求。
三、構建我國公共財政理論的框架
我國正處于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過程中,我們可以借鑒西方國家的公共財政理論,構建我國的公共財政框架:
1.以市場經濟為前提,正確認識財政的性質。
2.正確認識市場經濟體制下財政的職能范圍。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是社會資源配置的主體,財政作為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必然在社會資源中居于主導地位。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資源的主要配置者是市場。國家財政起補充和配角的作用
3.正確確定市場經濟體制下財政管理體制,科學劃分各級財政的權責和收支范圍。
最新資訊
- 2020年初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章節考點匯總2019-11-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工商管理》考點匯總2019-10-17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金融經濟》考點匯總2019-10-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建筑經濟》考點匯總2019-10-15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財政稅收專業》考點匯總(10月12日更新)2019-10-12
- 2019年初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考點匯總2019-10-10
- 2019年經濟師考試這12個公式必備!2019-09-10
- 2019年全國經濟師考試教材正式出版!2019-07-09
- 2019年經濟師考試備考必背公式集合匯總2019-04-25
- 2019年經濟師考試備考必背公式集合三201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