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獲得衛星數據支撐 減污降碳再添利器


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消息,7月25日,大氣環境監測衛星、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兩顆科研衛星正式投入使用。
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和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都屬于遙感衛星,可以在太空中對地球進行觀測。兩星投入使用后,將對大氣環境與陸地生態系統開展監測,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衛星數據支撐,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減污降碳再添利器
7月25日投入使用的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可用于大氣污染精準防治、氣象及農業農村等行業的遙感監測,功能強大。
大氣環境監測衛星2022年4月16日成功發射,是我國首顆大氣環境專用監測衛星和首顆激光雷達大氣探測衛星,也是世界首顆具備高精度二氧化碳激光探測能力的衛星。
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主任、高分專項工程副總設計師孟令杰稱:“它主要是能測大氣中的氣溶膠,還有一些微量的氣體,能為我們將來對溫室氣體的監測、對將來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一種很好的監測手段。”
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攜帶了多種探測設備,能夠利用多種手段對大氣顆粒物、污染氣體、溫室氣體等環境要素開展大范圍、連續、動態、全天時的綜合監測。通過它獲取的探測數據,可以為生態環境部等多個用戶部門提供支持。
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監測森林碳匯
7月25日投入使用的另一顆衛星是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也叫“句芒號”衛星。它可以獲取我國森林碳匯數據,提高碳匯計量的效率和精度,可廣泛應用于環保、測繪、氣象、農業、減災等領域。
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2022年8月4日成功發射,可以大幅提高我國森林碳匯的監測效率。
孟令杰介紹:“它是通過一種激光的手段去探測林高、林徑,通過它來反演生物量,然后反演出碳匯的程度,也能反演植被的生產力。”
如果只是刻畫森林的面積,很多遙感衛星都能夠做到,但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還可以通過激光測距等手段去測量森林的體積,還可以同時滿足地理測繪、災害評估、農情遙感等需求。
更多碳排放管理員考試行業動態資料、報考指南等相關資料,可以點擊下方按鈕免費下載。
最新資訊
- 雙辦部署全國碳市場建設:2030年建成與國際接軌的自愿減排市場,助力“雙碳”目標2025-08-27
- 碳排放管理員行業資訊:我國碳市場建設取得積極進展2024-10-09
- 碳達峰碳中和重大宣示四周年 “碳達峰十大行動”取得積極成效2024-09-24
- 穩步推進自愿碳市場建設2024-09-18
- 零碳“十四冬”給出大型活動碳中和內蒙古方案2024-09-05
- 《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發布,支撐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2024-08-29
- 西藏首家“碳中和運營網點”在山南揭牌2024-08-29
-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的通知2024-08-06
- 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獲得衛星數據支撐 減污降碳再添利器2024-07-31
- 新能源產業調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到底需要多少新能源?202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