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知道哪些碳排放方式?


燃料本身就是有機碳氫化合物,所以如果不能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燃燒化學反應變成對人體和環境基本無害的水和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正在被認為是對全球大氣環境有危害的溫室氣體),就有可能成為有害物質而排放出,例如當燃料和空氣的比例過小(混合氣過稀)而導致發動機失火時就是如此,這是碳氫化合物(HC)排放的主要機理之一;燃料如果太多會導致混合氣過濃而不能完全燃燒,其中含碳較多的成分要么變成含碳較少的碳氫化合物或醛類物質(氣體),要么變成含碳較多結構更為復雜的顆粒物(PM),或者變成固體的碳煙顆粒物(也是PM),或者變成燃燒中間產物一氧化碳(CO),所以氧氣不足造成的不完全燃燒產物是碳氫化合物(HC)排放的又一個機理,也是碳煙及顆粒物(PM)排放和一氧化碳(CO)排放的唯一機理。碳煙的生成需要氧氣嚴重不足,所以主要在非均質燃燒的柴油機中生成,汽油機因為燃料與空氣均質混合后才燃燒,并且混合氣一般不會太濃,所以一般沒有碳煙,顆粒物(PM)排放也很少(但如果有機油進入混合氣中,如活塞環壞了導致串機油或燃燒混合油的二沖程汽油機,則也會產生碳煙和顆粒物;另外,如果汽油機供油系統故障導致供油失控,則也會產生碳煙)。氮氧化物(NOx)是由空氣中的氧氣和氮氣反應生成的,包括NO、NO2等,其中又以NO為主,但是空氣中的氧氣和氮氣在大氣狀態下并不會發生化學反應,只是因為燃燒形成的1200~2400℃的高溫環境為氧氣和氮氣反應生成NO、NO2創造了條件,才造成了氮氧化物(NOx)排放,這就是氮氧化物(NOx)排放的形成機理。鉛鹽直接來自于燃料,只要燃料不含鉛,發動機就不會有鉛污染。
碳排放:碳排放不僅僅是燃料燃燒會產生,人口的增加,經濟的增長也是會使碳排放增加的原因。
電力領域
中國能源稟賦總體呈現多煤、貧油、少氣的特點,供電結構目前仍以燃燒煤炭的火力發電為主,導致電力領域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據測算,在碳中和的目標下,2050年中國非化石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例需要超過90%,燃燒煤炭發電比例則要降到5%以下。可見,電力領域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面臨巨大挑戰。
建筑領域
建筑領域碳排放的最大來源是建筑使用電力、熱力導致的間接碳排放,目前約占我國碳排放總量的17%。因此,建筑的節能減排是實現建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的最主要任務。建筑領域碳排放的另一個主要來源是建筑運行過程中的直接碳排放,包括炊事、生活熱水、燃煤采暖等活動造成的碳排放。
工業生產領域
工業領域近一半的碳排放來自生產水泥、鋼鐵、合成氨、化工等。主要包括3個方面:一是來自原料生產過程,如作為水泥生產原料的石灰石和合成氨過程中所用的天然氣;二是來自工業生產中高溫加熱的燃料燃燒,如高爐煉鐵所用的燃料;三是來自用于生產中間產品、低溫供熱等的化石燃料。
交通運輸領域
隨著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我國交通領域的碳排放量持續上升,其中公路交通所產生的碳排放占我國交通領域碳排放總量的82%,是交通領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點。與公路交通相比,航空、船舶和鐵路交通產生的碳排放量較小,但實現減排面臨較大的技術挑戰。
農業領域
農業領域的碳排放主要來源于包括生產過程在內的糧食系統,以及包括加工、分銷在內的后農業系統。據測算,食品全行業排放的溫室氣體約占全球排放量的26%。減少農業領域的碳排放可能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最大挑戰之一。
什么是碳排放管理員
碳排放管理員主要是從事企事業單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檢測,統計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詢等工作的人員。其主要任務包括,監測企事業單位碳排放現狀,統計核算企事業單位碳排放數據,購買、出售、抵押企事業單位碳排放權等。
碳排放管理員證書樣本
碳排放管理員證書屬于職業能力等級證書,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蓋章發證。封皮為綠色,證書印有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的紅章。如下圖所示:


想要參加考試的考生們可以 免費預約短信提醒,屆時會短信通知您碳排放管理員報名時間、考試時間等信息。
另外小編還為大家整理了2021年碳排放管理員考試行業動態資料,可以點擊下方按鈕免費下載。
最新資訊
- 雙辦部署全國碳市場建設:2030年建成與國際接軌的自愿減排市場,助力“雙碳”目標2025-08-27
- 碳排放管理員行業資訊:我國碳市場建設取得積極進展2024-10-09
- 碳達峰碳中和重大宣示四周年 “碳達峰十大行動”取得積極成效2024-09-24
- 穩步推進自愿碳市場建設2024-09-18
- 零碳“十四冬”給出大型活動碳中和內蒙古方案2024-09-05
- 《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發布,支撐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2024-08-29
- 西藏首家“碳中和運營網點”在山南揭牌2024-08-29
-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的通知2024-08-06
- 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獲得衛星數據支撐 減污降碳再添利器2024-07-31
- 新能源產業調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到底需要多少新能源?202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