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碳排放主要源于哪里?


食品行業碳足跡的定義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明確給出了碳足跡的定義 —— 糧食產品在食品價值鏈中從生產階段提供投入物到終端市場消費為止,包括食物的生長,收獲,加工,包裝,運輸,銷售,食用和處置的過程,也涉及傳統以及可持續食品系統的所有行業,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凈值,以二氧化碳當量噸表示。食物碳足跡通常以食物重量千克為單位計量也可以是食品每100g營養價值,如蛋白質,為單位計量。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于2021年1月發布的報告《Net-Zero Challenge: The supply chain opportunity》表明,食品行業獨占全球碳排放的約25%,遠遠領先隨后的建筑行業(小于10%)和時尚行業(小于5%)[1]。
食品行業減碳路徑
食品行業碳排放達全球總排放的四分之一,位列8大行業之首,人口的增長和飲食結構向肉食的傾斜給農業食品行業的碳排放帶來了高增長預期。
食品行業與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應為降低碳排放做出行動。
企業行動
對于企業而言,不論是從履行企業責任提高企業形象還是降低自身運營成本的角度,都有足夠的理由在減碳道路上付諸努力和行動。在本年7月27日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發布的《企業碳中和路徑圖》中,給出了可實現的或已經實施的農業食品行業的減碳路徑[1]:
1降低養殖活動碳排放
農業養殖活動中的主要溫室氣體來源是甲烷,如何能降低養殖活動中的甲烷應作為養殖企業的重中之重。最常見的措施包括:
1.改進牧群管理和動物健康干預措施
2.回收和再利用糞便中的甲烷
3.改善土壤健康,防止森林砍伐
2降低食品加工和制造環節中的碳排放
農業食品企業可通過自有廠房部署太陽能光伏板或與可再生能源供應商簽署購電協議(PPA)采購綠電,進一步推進碳減排。
3降低包裝復雜性,改用可回收材料
通過致力于研究安全、可循環再生或可重復利用的產品包裝,可以減少塑料包裝的生產,實現減少塑料垃圾和減少碳排放的雙贏。
4降低原料和產品運輸分銷環節的碳排放
在該環節,企業應與物流供應商緊密合作,避免在集裝箱運輸和供應鏈環節中使用化石燃料,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個人行動
對于個人而言,一個人的努力雖然顯得微不足道,但若全球七十多億人能在生活中做出一些改變,仍然能夠很大程度上減少食品帶來的溫室氣體的排放,助力減碳,維護我們的居住環境,人人有責!
1成為素食主義者,或者至少少吃肉
成為素食主義者是降低個人食品碳足跡最有效的一種途徑。據J.Poore和T.Nemecek的研究報告表明,避免食用肉類和蛋奶類是減少個人環境影響的最佳手段。實際上,若每一個人成為素食主義者,僅僅我們現有25%的農業用地就可以喂飽世界上每一個人。
2避免一次性塑料包裝
眾所周知,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但卻不僅僅是由于塑料袋本身對環境產生了污染,生產制造一次性塑料袋過程中消耗的能源和化石原料都會帶來碳排放。鼓勵自帶購物袋、打包盒,并減少保鮮膜的使用。
3選擇本地當季食材
選擇當地食材往往被認為是減少碳足跡的方法之一,但數據統計表明實際上進口和運輸環節產生的碳排放僅占食品碳足跡的6%左右,而非當季本地食材通過溫室大棚種植反而會導致更多的溫室氣體逸散到大氣之中(溫室大棚通常會人工補充二氧化碳)。所以,在當季的適合選擇本地食材可以減少一定的碳足跡,但非當季食材選擇進口食材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
4避免食物浪費
在購買食材的時候往往會遇到一些形狀不規則,品相不好的蔬菜瓜果。這些食材食用風味沒有任何問題,但卻被大量的丟棄和浪費。愛丁堡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在英國每年有超過5000萬噸的品相不佳的蔬菜瓜果被丟棄,相當于40萬輛小轎車產生的排放。同時,在外就餐的時候,避免鋪張浪費,打包剩菜剩飯也能有效的減少食品碳足跡。
溫馨提示:考生可 免費預約短信提醒,屆時會提醒您碳排放管理員考試報名時間、考試時間等重要信息。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回答。更多碳排放管理員考試行業動態資料、報考指南等相關資料,可以點擊下方按鈕免費下載。
最新資訊
- 雙辦部署全國碳市場建設:2030年建成與國際接軌的自愿減排市場,助力“雙碳”目標2025-08-27
- 碳排放管理員行業資訊:我國碳市場建設取得積極進展2024-10-09
- 碳達峰碳中和重大宣示四周年 “碳達峰十大行動”取得積極成效2024-09-24
- 穩步推進自愿碳市場建設2024-09-18
- 零碳“十四冬”給出大型活動碳中和內蒙古方案2024-09-05
- 《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發布,支撐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2024-08-29
- 西藏首家“碳中和運營網點”在山南揭牌2024-08-29
-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的通知2024-08-06
- 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獲得衛星數據支撐 減污降碳再添利器2024-07-31
- 新能源產業調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到底需要多少新能源?202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