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統觀念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減少碳排放



最近召開的各地兩會上,多地公布了綠色低碳發展的“施工圖”。北京將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穩步推進碳中和行動;上海將啟動崇明碳中和島、長興低碳島、橫沙零碳島建設,積極打造碳中和示范區;浙江提出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各地正在邁出堅實步伐。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之年。節能降耗扎實推進,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清潔能源消費快速發展,天然氣、水核風光電等消費比重達到25.3%,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穩步增長,達到2.48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29.8%;綠色產品產量快速增長,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產量分別同比增長145.6%、42.1%……這一年,我們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著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了顯著成效。“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進一步增強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才能更好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難在“體系”;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難在“全面”,關鍵在于提高戰略思維能力,把系統觀念貫穿“雙碳”工作全過程。比如,處理好發展和減排的關系,就要統籌能源保供穩價、能耗雙控等。去年規模以上工業原煤產量同比增長4.7%,有效保障群眾安全溫暖過冬和經濟平穩運行;同時,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實現能源消費逐季回落。扎扎實實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需要充分認識實現“雙碳”目標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提高戰略思維能力,把系統觀念貫穿工作全過程,處理好發展和減排的關系、整體和局部的關系、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的關系、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對各地來說,綠色低碳發展,也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機遇。比如,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1年廣東大力推進綠色制造、清潔生產,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新投產海上風電549萬千瓦、光伏發電225萬千瓦、抽水蓄能70萬千瓦。在北京,為助力“綠色冬奧”提供具有低排放特點的天然氣和氫能源,國家管網集團新建的4條線路去年底全部完成投產供氣,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企業相繼建成30多個加氫站投入使用。這背后,是北京冬奧會對綠色清潔能源的高度重視,在奧運史上首次實現了全部場館100%綠色供電,預計共將消耗綠色電力約4億千瓦時,可減少標煤燃燒12.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2萬噸。抓住綠色低碳發展帶來的機遇,才能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
綠色是美好生活的基礎,是人民群眾的期盼。小到城鎮綠色節能改造、建筑光伏一體化,大到環境托管服務的推行、綠色環保產業的壯大,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任重而道遠,迫切需要“致廣大而盡精微”地轉變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善于統籌協調、形成工作合力,以系統觀念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我們一定能在新發展階段實現全面綠色轉型,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以上內容來源:人民日報)
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離不開碳排放管理員,碳排放管理員定義為:從事企事業單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統計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詢等工作的人員。點擊查看:碳排放管理員為什么火了?想考證的看過來!
溫馨提示:感興趣的話,您可以 免費預約短信提醒,屆時會提醒您碳排放管理員考試報名時間、考試時間等重要信息。
碳排放管理員主要工作任務包括:
1、監測企事業單位碳排放現狀;
2、統計核算企事業單位碳排放數據;
3、核查企事業單位碳排放情況;
4、購買、出售、抵押企事業單位碳排放權;
5、提供企事業單位碳排放咨詢服務。
考生們可以點擊下方圖片查詢自己是否符合碳排放管理員報考條件
以系統觀念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減少碳排放。 另外,小編還為大家整理了2022年碳排放管理員考試行業動態資料、報考指南、報名條件,可以點擊下方按鈕免費下載。
最新資訊
- 雙辦部署全國碳市場建設:2030年建成與國際接軌的自愿減排市場,助力“雙碳”目標2025-08-27
- 碳排放管理員行業資訊:我國碳市場建設取得積極進展2024-10-09
- 碳達峰碳中和重大宣示四周年 “碳達峰十大行動”取得積極成效2024-09-24
- 穩步推進自愿碳市場建設2024-09-18
- 零碳“十四冬”給出大型活動碳中和內蒙古方案2024-09-05
- 《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發布,支撐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2024-08-29
- 西藏首家“碳中和運營網點”在山南揭牌2024-08-29
-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的通知2024-08-06
- 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獲得衛星數據支撐 減污降碳再添利器2024-07-31
- 新能源產業調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到底需要多少新能源?202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