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組委:北京冬奧會碳排放將全部中和



1月28日,北京冬奧組委在京發布了《北京冬奧會低碳管理報告(賽前)》(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經過綜合測算,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產生的碳排放量將全部實現中和,“舉辦一屆碳中和的冬奧會”目標將如期實現。
《報告》系統展示北京冬奧會碳管理相關工作情況,重點介紹北京冬奧會碳中和方法學、溫室氣體排放基準線、實際籌備階段過程排放量、低碳管理工作措施成效、林業碳匯工程建設、企業贊助核證碳減排量等。
籌辦初期,根據國內外相關碳足跡方法學測算,北京冬奧會的溫室氣體基準線排放量約為163.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根據疫情下籌辦和舉辦北京冬奧會的實際情況,目前修訂后的基準線排放量約為130.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2019年6月23日國際奧林匹克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低碳管理工作方案》正式對外發布,提出了低碳能源、低碳場館、低碳交通、北京冬奧組委率先行動等4方面18項措施,以盡可能降低北京冬奧會所產生的碳排放。同時,提出了林業固碳、企業自主行動、碳普惠制等碳補償措施。該方案發布以來,北京冬奧組委與北京市、河北省政府緊密合作,共同推進各項措施的落實,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全部場館實現綠色電力供應。張北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范工程于2020年投入運行,將張家口地區可再生能源安全高效地輸送至北京市,全面滿足北京和張家口地區冬奧場館用電需求。建立跨區域綠電交易機制,通過綠電交易平臺,賽時將實現所有場館100%使用綠色電力。
二是所有場館達到綠色建筑標準。所有新建室內場館全部達到綠色建筑三星級標準,既有室內場館通過節能改造達到綠色建筑二星級標準。創新組織制定了《綠色雪上運動場館評價標準》,北京冬奧會新建雪上項目場館全部滿足該標準。同時,北京冬奧會在4個冰上場館使用全球變暖潛能值(GWP)為1、破壞臭氧層潛能值(ODP)為0的二氧化碳制冷劑,這也是該技術首次在冬奧會上使用。
三是構建賽時低碳交通體系。按照“平原用電、山地用氫”的原則,在各賽區推廣電動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在全部賽時保障車輛中,節能與清潔能源車輛占比達84.9%,為歷屆冬奧會最高。同時,搭建“交通資源管理系統”,實現北京冬奧會賽時交通運行工作的實時監測、統一指揮,大幅提高賽事期間交通組織和運行效率。
四是北京冬奧組委率先示范。北京冬奧組委入駐首鋼工業主題園區,綜合利用、改造廢舊廠房,充分利用光伏發電、太陽能照明、雨水收集和利用等技術,建設綠色高標準的冬奧組委首鋼辦公區,不僅滿足了冬奧組委的辦公需求,還對首鋼轉型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五是兩地政府捐贈林業碳匯。北京市政府和張家口市政府分別完成71萬畝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和50萬畝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建設工程,并委托專業機構完成了相應碳匯量的監測與核證工作,核證碳匯量分別為53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和5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分別將上述碳匯量全部無償捐贈給北京冬奧組委。
六是企業贊助核證碳減排量。中國石油、國家電網、三峽集團等三家北京冬奧會官方合作伙伴積極支持北京冬奧會碳中和工作,以贊助核證碳減排量的形式,分別向北京冬奧組委贊助2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碳匯量。
(以上內容來源:中國經濟網)
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離不開碳排放管理員,碳排放管理員定義為:從事企事業單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統計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詢等工作的人員。點擊查看:碳排放管理員為什么火了?想考證的看過來!
溫馨提示:感興趣的話,您可以 免費預約短信提醒,屆時會提醒您碳排放管理員考試報名時間、考試時間等重要信息。
碳排放管理員主要工作任務包括:
1、監測企事業單位碳排放現狀;
2、統計核算企事業單位碳排放數據;
3、核查企事業單位碳排放情況;
4、購買、出售、抵押企事業單位碳排放權;
5、提供企事業單位碳排放咨詢服務。
考生們可以點擊下方圖片查詢自己是否符合碳排放管理員報考條件
北京冬奧組委:北京冬奧會碳排放將全部中和。 另外,小編還為大家整理了2022年碳排放管理員考試行業動態資料、報考指南、報名條件,可以點擊下方按鈕免費下載。
最新資訊
- 雙辦部署全國碳市場建設:2030年建成與國際接軌的自愿減排市場,助力“雙碳”目標2025-08-27
- 碳排放管理員行業資訊:我國碳市場建設取得積極進展2024-10-09
- 碳達峰碳中和重大宣示四周年 “碳達峰十大行動”取得積極成效2024-09-24
- 穩步推進自愿碳市場建設2024-09-18
- 零碳“十四冬”給出大型活動碳中和內蒙古方案2024-09-05
- 《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發布,支撐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2024-08-29
- 西藏首家“碳中和運營網點”在山南揭牌2024-08-29
-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的通知2024-08-06
- 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獲得衛星數據支撐 減污降碳再添利器2024-07-31
- 新能源產業調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到底需要多少新能源?202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