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師行業動態:新中國成立70年太原市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綜述
70年光輝歷程,70年砥礪奮進,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70年華誕。70年來,太原人民在歷屆市委、市政府的帶領下勵精圖治、奮發圖強,努力探索、改革創新,抓住各種有利時機,創造性推進各項工作,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完善,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優化升級,民主法制建設日益進步,城市環境品質持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穩步增強,各項社會事業繁榮發展,人民生活質量大幅提升,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經濟實力迅速增強,經濟結構逐步優化
70年來,太原經濟發展欣欣向榮,經濟規模日益壯大,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綜合實力不斷邁上新臺階。
經濟總量攀升、增速加快。改革開放以來,全市經濟逐步進入穩定增長的軌道,1979—2012年GDP年均增長10.9%,比1953—1978年年均增速(8.3%)加快2.6個百分點。經濟總量也不斷邁上新臺階。 2018年達到3884.4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49年增長1254.9倍,年均增長10.9%。現在平均每天創造GDP10.64億元,約是1949年全年GDP總量的14倍。
三次產業結構明顯改善。改革開放前29年(1950—1978年),第二產業的比重不斷提升,第一和第三產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一、二、三次產業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49年的58.8∶21.2∶20.0調整為1978年的5.9∶75.0∶19.1,工業化特征明顯。改革開放以來,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提升,第一和第二產業的比重不斷下降,形成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的格局。三次產業的比重由1979年的6.0∶73.0∶21.0調整為2018年的1.1∶37.0∶61.9。
人均GDP實現新突破。1949年太原人均GDP僅為113元,1978年也僅有937元。改革開放以來,人均GDP不斷實現新突破,1997年突破10000元,2018年突破80000元,達到88272元,比1949年增加88159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250.3倍,年均遞增8.3%。
二、農業基礎設施改善,生產能力顯著提升
70年來,太原農村經濟在變革中不斷發展壯大。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突破口的農村改革,使農村生產力得到空前解放,農村經濟步入了持續、快速、健康的運行快車。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成效顯著。1949年,太原水田、水澆地面積僅有24.96千公頃,人均僅為0.06公頃,農田灌溉條件十分落后。改革開放以來,農田水利條件極大改善, 2018年有效灌溉面積仍達47.22千公頃,有效灌溉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比重由1949年的15.0%提高到40.8%。
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70年來,太原農業機械化事業在近乎一張白紙的基礎上起步,從無到有,逐步發展。農業機械總動力由1952年的0.03萬千瓦增加至2018年的46.21萬千瓦,增長1540倍;大中型拖拉機臺數由5臺增加至2557臺,增長511倍;農用化肥施用量由227噸增加至75175噸,增長331倍;農村用電量由1957年的8萬千瓦時增加至56423萬千瓦時,增長7053倍。
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改革開放以來,農林牧漁業結構調整明顯加快,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2018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79.5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49年增長12.9倍,年均增長3.8%。從結構看,農業比重下降,林牧漁業比重上升。農業比重由1949年的93.1%下降到1978年的79.7%、2018年的59.3%;林牧漁業占比由1949年的6.9%提高到1978年的20.3%,2018年進一步提高到35.6%;農林牧漁服務業占比由2003年的2.3%提高至2018年的5.1%。
農業產品產量成倍增長。2018年與1949年相比,蔬菜總產量增長14.7倍,達到61.53萬噸;水果總產量增長12.0倍,達到6.87萬噸;油料總產量增長5.7倍,達到0.34萬噸;肉類總產量增長23.5倍,達到4.54萬噸;水產品產量增長185.9倍,達到0.26萬噸。糧食單產水平提高,每公頃糧食單產由1949年的945公斤提高到2018年的4431公斤,增產3.7倍。近十年,糧食總產量基本保持在30萬噸以上,是1949年的2倍左右。
三、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70年來,太原工業不斷發展壯大,逐步建成以裝備制造業為主引擎,新材料、節能環保、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迅速發展,門類配套齊全,園區產業集聚的現代化工業體系。
工業經濟總量快速增加。70年來,太原工業經濟快速增長。1949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僅有0.42億元,2018年突破3000億元,是1949年的7000多倍。固定資產原價由268萬元增加到3133.43億元,增長11.7萬倍;工業企業從業人員由3.6萬人增加到30.53萬人,增長7.5倍;企業數由569個增加到7900多個,增長12.9倍。2018年,全市工業增加值達961.3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49年增長2711倍,年均遞增12.1%。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成百倍增長。2018年與1949年相比,原煤產量3345.76萬噸,增長82.6倍;焦炭產量1150.46萬噸,增長185.8倍;發電量270.97億千瓦時,增長443.2倍;粗鋼產量1250.11萬噸,增長1023.7倍;鋼材產量1185.27萬噸,增長1076.5倍;水泥產量593.56萬噸,增長411.2倍。現在太原每4天半的原煤產量、2天的焦炭產量、1天的水泥產量、1天的發電量、9小時的粗鋼產量、8小時零5分鐘的鋼材產量,就超過了1949年的年產量。
工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十八大以來,全市工業結構發生積極變化,非煤產業、非傳統產業、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快速提高,工業對煤炭、煉焦、冶金、電力等傳統行業的依賴顯著減輕。2018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中,非煤產業增加值占比84.1%,非傳統產業增加值占比51.6%,制造業增加值占比73.3%,分別比2012年提高6.9、3.2和1.1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占比31.8%,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8.3%,成為全市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14.9%,位居全省首位;增長16.6%,高出規模以上工業增速5.8個百分點。
工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1978年,全市工業實現利潤僅有2.58億元,實現利稅4.74億元。改革開放以來,以提高工業經濟效益特為特征的工業發展模式逐步形成。201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374.36億元,比1978年增加3344.81億元,增長113倍多。實現利潤總額達103.36億元,比1978年增加100.78億元,增長40倍多;實現利稅總額達208.36億元,比1978年增加203.62億元,增長43倍多。2018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達244.99億元,比2012年增加36.63億元,增長17.6%。
四、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建筑成就引人注目
70年來,太原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城市建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投資結構逐步優化,投資成果日益凸顯,為太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改革開放前29年(1950—1978年)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65.30億元,年均投資2.25億元。改革開放以來,投資規模迅速擴大,1979—2012年34年間,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7759.74億元,占1950—2012年全部投資的99.2%,是改革開放前29年累計投資的118.8倍,年均投資達228.23億元,比改革開放前29年增加225.98億元,年均增速為18.7%。十八大以來,固定資產投資投資總量不斷邁向新臺階,6年間(2013—2018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652.83億元,占1949年來投資總額的比重達55.2%。
投資結構發生變化。改革開放前29年(1950—1978年)固定資產投資結構較為單一,一產累計完成投資占比1.3%,二產投資占據主導地位,高達78.9%,三產投資占比19.8%。改革開放以來,三次產業和行業投資結構發生新變化。1979—2012年34年間,一產投資累計完成67.04億元,二產投資累計完成3339.06億元,三產投資累計完成4353.64億元,三次產業投資累計比重為0.9∶43.0∶56.1,一、二、三產投資總量均呈現穩步快速增長的態勢。十八大以來,全市逐步形成以房地產開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投資為主體投資結構。
建筑業蓬勃發展。70年來,太原建筑業增加值累計完成4137.47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為11.3%,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建筑業突飛猛進發展,企業個數和從業人員分別由1978年的19個、6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1295個、48.3萬人,全員勞動生產率由3166元/人提高到400958元/人,建筑業總產值由3.2億元增加到2765.86億元,建筑業增加值由1.7億元增加到477.80億元,建筑業對經濟發展貢獻突出,1949—2018年全市完成的固定資產投資中,約60%通過工程建設活動來實現。
五、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交通郵電跨越發展
70年來,太原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全面進步,交通運輸四通八達、郵政電信飛速發展,在為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動力的同時也給百姓生活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科技實力顯著提升。2017年末,全市共有獨立科研機構113所,比1957年增加111個;工作人員9902人,增長18倍。研究與開發機構數389個,比1987年增加206個;研究與開發項目11325個,增長2倍。研究與試驗發展支出72.20億元,比2000年增長194倍,17年年均增長36.3%,占GDP的比例由0.94%提高到2.13%。全市發明專利申請量由1985年的43件增加到2018年的5087件,增加5044件。有效發明專利由2006的579件增加到2018年的8318件,增加7739件。
教育事業欣欣向榮。2018年末與1949年末比較,全市高等院校由1所發展到46所,中等專業學校由5所發展到34所,普通中學由7所發展到227所,幼兒園由5所發展到724所。各類學校專任教師人數增長43倍,達到7.93萬人。高等學校在校大學生數增長625倍,達到44.41萬人;在校博士、碩士研究生從無到有,達到2.90萬人;中專在校學生數增長29倍,達到5.40萬人;技工和職業學校在校學生從無到有,達到5.31萬人;中學和小學在校學生分別增長108倍和5倍,達到19.93萬人和31.04萬人。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2018年末,全市共有各類專業院團及具備規模的民營藝術表演團體21個,群藝文化館12個,博物館14個。公共圖書館12個、館藏圖書732.21萬冊;廣播人口、電視人口覆蓋率均達到100%;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7項、省級保護項目83項、市級保護項目195項。
醫療衛生長足進步。70年來,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和人員不斷發展壯大,公共衛生領域投入不斷加大,醫療衛生事業水平迅速提高。2018年末與1949年末相比,全市衛生機構增長44倍,達到2748個;衛生技術人員增長73倍,達到6.13萬人,每千人擁有醫生5人,增長9倍;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9張,增長6倍。
交通運輸成就顯著。2018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7517公里,比1949年增長53倍,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達107.6公里,提高72.5公里。隨著交通更加便捷,鐵路、航空客運從無到有,鐵路客運量2966.24萬人次,比1952年增長27倍;航空客運量1358.84萬人次,比1982年增長930倍。鐵路貨運量3596.82萬噸,比1949年增長190倍;航空貨運從無到有,貨運量5.34萬噸,比1983年增長133倍。
郵政電信跨越發展。2018年,郵電業務總量由1949年的5萬元增加到160.46億元,其中,郵政業務總量8.00億元,比2010年增長36.3%;電信業務總量152.46億元,比2010年增長25倍。從郵政業務看,近年來快遞業務實現爆發式增長,2018年業務量達到1.50億件,業務收入15.98億元,占郵政業務收入的65.7%。從電信業務看,進入新世紀后移動電話、互聯網快速發展,覆蓋范圍逐步擴大,2018年移動電話用戶737.32萬戶,其中,4G移動電話用戶594.29萬戶。計算機互聯網寬帶用戶197.08萬戶,比2000年增長38倍。
六、國內市場繁榮興旺,對外開放進程加快
70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外貿體制逐步確立、發展及完善,城鄉市場日益繁榮,對外貿易蓬勃發展,招商引資成績顯著,旅游行業快速興起,提升了人民的美好生活體驗。
城鄉市場繁榮活躍。改革開放以來,太原購物環境不斷改善,商品供應日趨豐富,電子商務蓬勃興起,消費市場繁榮活躍,實現了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歷史性轉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49年的1489萬元發展到1978年的7.7億元,增長51倍。201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千億,達到1129.51億元,比1978年增長145倍,年均增長15.8%。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811.90 億元,比2012年增長60%,年均增長8.1%。
對外貿易成百倍增長。70年來,太原對外貿易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對外開放領域不斷擴展,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2018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達164.70億美元,比1993年增長393倍,年均增長27.0%。其中,高技術產品、機電產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比重分別達72.1%、77.3%,經濟外向度由1998年的19.3%提高到2018年的28.0%。
引進利用外資取得新進展。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太原市場準入不斷放寬,投資環境持續優化,引進外資規模大幅增加,利用外資數量明顯增加,質量明顯提高,外商投資方式趨向多樣化。2018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863.13萬美元,比1978年增長56.5倍,年均增長10.7%。
旅游業發展壯大。十八大以來,旅游產業體系逐漸完善,產業發展逐步走向了規模化、規范化的發展道路,旅游業實力日益增強,旅游經營創匯和旅游收入逐年增加,旅游產業收入已經成為國民經濟行業中增長速度最快的產業之一。2018年,全市接待國內旅游人數達8102.32萬人次,是2012年的2.8倍。旅游總收入達995.57億元,比2012年增長1.8倍,年均遞增18.7%。
七、財政收支大幅增加,金融領域創新發展
70年來,在經濟大步發展、財源日益雄厚的基礎上,太原財政實力迅速增強,金融體系日臻完善,為全市的改革、發展和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財政收支同步增長。1949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為133萬元,1978年增加到3.59億元。改革開放以來,財政收入大幅增長。200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首次突破100億元,2012年達到215.67億元。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首373.23億元,比2012年增長73.1%,年均增長9.6%;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達542.46億元,比2012年增長95.5%,年均增長11.8%。
金融業迅速發展。2018年,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2019.5億元,比1978年增長995.6倍,年均增長18.8%;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2491.74億元,增長1167.5倍,年均增長19.3%。金融產業對經濟社會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2018年,金融業增加值522.52億元,占全市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1.7%,是服務業第二大行業。
八、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70年來,太原不斷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建成了一大批住宅和城市基礎設施骨干工程,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城市承載能力和綜合服務功能不斷提高。
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十八大以來,全市先后完成了內環道路和環城高速公路的建設,實施快速化立體交通建設,建成快速路141.74公里。2017年城市道路長度2669公里,是1949的42.4倍,比2012年增加799公里;道路面積5662萬平方米,是1949年的162倍,比2012年增加2300萬平方米。與1949年相比,2017年城市公交車輛2252輛,增長7.2倍;出租車從無到有、從油到電,發展到8292輛,成為全國第一個全部使用純電動出租車的城市。投放公共自行車4.1萬輛,日租車人數超過50萬人次,在全國處于領先位置。城市供氣和集中供熱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快速發展起來,燃氣普及率達99.9%,城市住宅集中供熱率達100%。
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進。十八大以來,太原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關停包括太化、煤氣化、獅頭水泥等大型重污染企業在內的301家污染企業。新建城南污水處理廠和晉陽污水處理廠,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加強東西北山生態建設,實施規模化荒山造林、城郊森林公園建設、生態修復與提檔增綠工程,2018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42.78%,比2012年提高3.71個百分點;綠地率為37.74%,提高93.56個百分點;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12.48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1.82平方米。
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改革開放以來,全市空氣環境質量日趨好轉。2012年,市區二級以上空氣質量天數為324天,比2001年增加204天。空氣污染綜合指數2.19,比2001年下降2.46。2018年,二級以上天數由1978年的45天增加到170天,達標比率為46.6%,空氣質量綜合指數7.07,PM2.5達標264天,達標比率為72.3%。
九、人口數量適度增長,人口素質顯著提高
70年來,太原人口向著適度的人口規模、優良的人口素質、均衡的人口結構、合理的人口分布邁進,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人口環境。
人口數量增長適度。改革開放前29年(1950—1978年),隨著生產恢復、醫療衛生條件改善等,人口實現了較快增長。1978年全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200萬人,達到201.17萬人,比1949年增加133.42萬人。改革開放以來,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遏制。2003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9.05‰,首次跌到個位數,自此全市人口出生率全部下降到10‰以下,自然增長率全部降到5‰以下。2016年,隨著“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出生人口明顯增加,人口出生率度回升到兩位數,達到10.08‰。2017年,人口出生率為12.10‰,提高了2.02個百分點,是1982年以來人口出生率提高最快的一年。
人口預期壽命不斷延長。70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各項公共衛生事業的進步,人口健康狀況明顯改善,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16.37‰下降到2018年的4.4‰,下降11.97個千分點。與人口死亡率長期穩定在低水平相對應,全市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逐年延長。歷年資料顯示,1949年全市人口平均壽命不足40歲,1982年平均預期壽命為69.52歲,1990年為72.93歲,2000年為76.53歲,2010年為80.42歲。
人口素質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等,全市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從文盲人口占同齡人口比重看,1964年比重為38.9%,1982年下降到15.02%,2000年下降到4.55%,2010年下降到1.56%,呈現逐步下降的走勢。從高學歷(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比看,2010年,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98.86萬人,比1964年增加95.33萬人,增長26.8倍;占6歲以上人口的比重由1964年的4.5%提高到25.30%。
十、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70年來,太原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全市人民生活實現了由溫飽向初步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黨的十八大以來,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人民離小康目標更加接近。
居民收入成倍增加。改革開放前29年,城鎮居民年人均收入由1959年的245元增加到1978年的313元,19年間僅加68元,增長27.8%,年均增長1.3%。改革開放以來,太原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實現新的突破。2018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72元,比1978年(313元)年增長106.6倍,年均增長12.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60元,增長144.3倍,年均增長13.3%。
居民儲蓄規模擴大。改革開放前29年,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大幅攀升,1949年僅有8萬元,1951年突破百萬元(268萬元),1955年突破千萬元(1234萬元),1975年突破億元(11485萬元),1978年達到16812萬元,比1949年增加1.6億元。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保持良好增勢。1979—1997年期間,城鄉居民儲蓄存款每隔三年實現翻一番,由1979年的2.14億元增加到1997年的298.73億元,2005年突破千億元,達到1024.92億元。2012年突破三千億元,達到3021.50億元,2018年達到3725.67億元。
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改革開放以來,居民生活全面改善,消費質量顯著提升。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達到12672元,比1978年增長40倍,恩格爾系數降到城鎮26.0%,農村27.8%的較低水平。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達到19912元,比2012年增長57.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達到12365元,增長60.0%。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進一步下降到21.2%和25.1%。
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改革開放以來,農民開始有能力擴大居住面積,改善居住環境,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由1978年的13.4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40.0平方米。城鎮居民的住房條件也發生了變革,居住由“擁擠、簡陋”向“寬敞、舒適”發展,居民住房狀況得到顯著改善。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積由1949年的7.80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38.0平方米。
九萬里風鵬正舉,新時代揚帆起航。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太原人民更要上下同心、團結奮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譜寫文明開放富裕美麗太原的壯麗篇章。
提示:2019年統計師考試正在備考中,報名成功的考生可通過 免費預約短信提醒來獲取2019年各地統計師準考證打印時間的及時短信提示,此服務免費,在準考證打印開始之前會以短信形式把2019統計師準考證打印時間發送到預約學員的手機上,請及時預約。
環球網校統計師考試頻道為考生整理統計師行業動態:新中國成立70年太原市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綜述,請持續關注!為方便考生,我們提供更多免費試題資料及備考技巧,詳情點擊下方按鈕查看。
最新資訊
- 《統計專業技術資格規定》和《統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實施辦法》正式出臺2025-04-14
- 2025年統計師考試變化情況分析2025-04-14
- 國家統計局就《統計專業技術資格規定》和《統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實施辦法》答記者問2025-04-14
- 細數已經明確的2025年統計師考試七個重大改革~2025-04-14
- 新版!統計專業技術資格規定全文2025-04-14
- 國家統計局發布《統計專業技術資格規定》和《統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實施辦法》的通知2025-04-11
- 考了統計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可享個稅扣除,3月1日起申請,最高可享受8400元稅前扣除優惠2025-02-27
- 為統計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法治保障—新修改統計法系列解讀之一2024-12-27
- 新修改統計法解讀二:深刻把握統計監督政治屬性2024-12-27
- 2024新修訂統計法解讀三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不斷提高統計工作科學性202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