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務師稅法一和稅法二哪個難?內行人深度拆解


在稅務師考試的五科中,《稅法一》和《稅法二》因關聯性強、備考周期相對較短,成為多數考生的 “入門首選” 組合。但備考初期,幾乎所有考生都會面臨同一個問題:這兩科到底哪個更難?是側重流轉稅的《稅法一》更易上手,還是聚焦所得稅的《稅法二》更具挑戰?今天結合科目本質、考點規律及考生實戰反饋,為你做一次深度拆解。
一、先搞懂:兩科的核心定位與考察重點差異
要判斷難度,首先得明確兩科的 “分工”—— 二者雖同屬稅收實體法,但考察范圍和核心邏輯截然不同,這直接決定了備考的難易方向。
《稅法一》:“流轉稅為主,稅種集中” 的基礎級科目
《稅法一》的核心是 “流轉稅體系”,主要考察增值稅、消費稅、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等 10 余個稅種,其中增值稅占比高達 40% 以上,消費稅、資源稅占比合計約 30%,其余小稅種占比相對較低。
從考察邏輯看,它更側重 “稅種的基本規則”:比如增值稅的征稅范圍界定、稅率適用、進項稅額抵扣規則;消費稅的稅目劃分、計稅依據確定等。這些內容多為 “剛性規定”,邏輯鏈條相對單一,且各稅種之間的關聯度較低,學習時可按 “單個稅種逐一突破” 的模式推進。
《稅法二》:“所得稅為核,規則復雜” 的進階級科目
《稅法二》以 “所得稅體系” 為核心,涵蓋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國際稅收、印花稅等稅種,其中企業所得稅占比 35% 左右,個人所得稅占比 25% 左右,二者合計占據半壁江山。
其考察邏輯更側重 “規則的綜合應用”:比如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計算,需串聯收入確認、成本扣除、資產稅務處理、稅收優惠等多個模塊;個人所得稅則涉及 11 個應稅所得項目,每個項目的計稅規則、扣除標準、優惠政策均不同,且與企業所得稅存在部分交叉(如工資薪金的稅前扣除)。此外,國際稅收部分涉及稅收協定、反避稅等抽象內容,對考生的綜合理解能力要求更高。
二、難度對決:五個維度看穿兩科差異
結合考點特征和考生備考體驗,從五個關鍵維度對比,《稅法二》的綜合難度明顯高于《稅法一》,具體差異如下:
1. 核心稅種復雜度:《稅法二》規則更靈活
《稅法一》的核心稅種是增值稅和消費稅,二者規則明確且計稅步驟固定。以增值稅為例,銷項稅額計算多依據 “銷售額 × 稅率” 的固定公式,進項稅額抵扣也有清晰的可抵扣范圍界定,幾乎不存在模糊地帶。
而《稅法二》的核心稅種企業所得稅,最突出的特點是需進行 “納稅調增調減”,規則靈活性極強。應納稅所得額并非直接套用會計利潤,而是要在會計利潤基礎上,根據稅法規定調整不允許扣除的支出、未計入的收入等,這種 “稅會差異” 的處理邏輯,對考生的綜合判斷能力要求遠高于單一稅種的固定計算。
2. 考點細致度:《稅法二》更側重細節辨析
《稅法一》的考點多圍繞 “大框架” 展開,細節考察集中在高頻考點上。比如消費稅的稅目記憶,只需掌握卷煙、白酒等重點應稅消費品的稅目劃分即可,冷門稅目的考察概率極低;增值稅的稅率適用,也以常見稅率(13%、9%、6%)的應用場景為主要考點。
《稅法二》則更傾向于 “細節辨析”,尤其愛考特殊情形。以個人所得稅為例,同樣是 “勞務報酬所得”,不同支付方式(按次支付、按月支付)的計稅規則不同;同一筆 “稿酬所得”,連載與單次出版的納稅方式也有差異。企業所得稅的稅收優惠更是細化到 “從業人數的計算口徑”“研發費用的歸集范圍” 等具體細節,稍有疏忽就會失分。
3. 計算量與綜合性:《稅法二》需跨模塊整合
《稅法一》的計算多為 “直接套用公式”,且以單稅種獨立計算為主。比如計算某企業的增值稅應納稅額,只需分別算出銷項稅額和進項稅額,二者相減即可,無需關聯其他稅種的規則;消費稅的計算也多圍繞單一應稅消費品的銷售額或銷售量展開,邏輯鏈條簡短。
《稅法二》的計算則普遍需要 “跨模塊整合”,最典型的就是企業所得稅的稅會差異調整??忌枰日莆諘嬌系睦麧櫽嬎氵壿?,再對照稅法規則調整各項收支,比如會計上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需調增、稅法認可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需調減,整個過程需串聯會計、稅法多個模塊的知識,綜合性遠高于《稅法一》。
4. 記憶負擔:二者持平,但《稅法二》需理解性記憶
從記憶量來看,兩科的負擔基本相當,但記憶的側重點完全不同?!抖惙ㄒ弧返挠洃淈c多為 “固定規則”,比如增值稅的稅率表、消費稅的稅目清單、資源稅的征稅范圍等,這些內容多為 “死規則”,記住即可應用。
《稅法二》的記憶點則多為 “例外情形”,尤其是稅收優惠政策。比如企業所得稅中,小型微利企業的優惠條件(從業人數、資產總額、應納稅所得額的具體標準)、個人所得稅中 “全年一次性獎金” 的計稅方式選擇等,都需要結合具體場景理解記憶,單純死記硬背很容易混淆,必須掌握背后的邏輯才能靈活運用。
5. 零基礎入門門檻:《稅法一》更易上手
《稅法一》對零基礎考生非常友好,無財稅基礎也能快速理解基本規則。比如學習增值稅時,只需明確 “什么行為要交稅、交多少稅、怎么抵扣” 這三個核心問題,無需涉及復雜的會計知識;小稅種的學習更是直接圍繞 “計稅依據 × 稅率” 的簡單公式展開,入門難度極低。
《稅法二》則需要考生具備基礎會計知識,尤其是企業所得稅部分。若不了解利潤表的結構、收入與費用的會計確認原則,根本無法理解 “收入總額”“各項扣除” 的界定邏輯,更談不上進行納稅調整。很多零基礎考生卡在企業所得稅的入門階段,就是因為缺乏會計基礎的支撐。
三、關鍵難點與易坑點深度拆解
(一)《稅法二》的核心難點:兩大 “攔路虎”
多數考生反饋《稅法二》更難,核心痛點集中在兩個方面:
1. 企業所得稅的 “稅會差異”
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是《稅法二》最難的模塊。會計上確認的 “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稅法上可能因未實際實現而不確認;會計上計提的 “壞賬準備”,稅法上可能因未實際發生而不允許扣除。這種差異的調整,要求考生既懂稅法規則,又通會計原理,二者缺一不可。而《稅法一》的計算幾乎不涉及會計知識,完全不存在這類門檻。
2. 個人所得稅的 “項目繁雜與政策細碎”
個人所得稅涵蓋 11 個應稅所得項目,每個項目的計稅規則都不同:勞務報酬按 “次” 計稅,且有加成征收規則;稿酬所得有 “減按 70% 計算” 的優惠;財產轉讓所得需扣除原值和合理費用。更復雜的是,同一筆收入可能涉及多個項目的劃分,比如 “股權激勵” 既可能按工資薪金所得計稅,也可能按財產轉讓所得計稅,需根據具體情形判斷,極易混淆。
(二)《稅法一》的 “易” 與 “坑”
《稅法一》雖整體簡單,但并非毫無難點,需警惕 “看似易實則坑” 的考點:
1. 易得分點:基礎規則直接拿分
增值稅的基本計算(銷項稅額 = 銷售額 × 稅率)、消費稅的稅目與稅率記憶、城建稅的計稅依據確定等,都屬于 “背會就能拿分” 的內容,無需復雜理解,是零基礎考生的 “保底分數區”。
2. 易失分坑:特殊規則易混淆
增值稅的 “特殊銷售行為” 是高頻失分點,比如視同銷售、混合銷售與兼營的區分,很多考生會混淆三者的稅務處理規則;消費稅的 “委托加工應稅消費品計稅”,涉及組成計稅價格的計算、代收代繳稅款的規定,細節繁多且易出錯。不過這些難點多為 “單點突破型”,只要集中精力梳理,掌握后就不易再錯,與《稅法二》系統性的邏輯復雜不同。
四、考生視角:不同基礎的難度感受差異
難度是 “相對概念”—— 同一科目,對不同基礎的考生而言,感受可能天差地別。
1. 零基礎 / 非財稅專業考生:《稅法一》明顯更簡單
零基礎考生缺乏會計和稅法基礎,對 “稅會差異”“所得稅調整” 等概念毫無認知。此時《稅法一》“稅種獨立、規則直接” 的優勢凸顯:學增值稅時,只需記住征稅范圍、稅率、抵扣規則,無需關聯其他知識;小稅種的學習更是 “公式 + 稅率” 的簡單組合。
而學《稅法二》時,僅企業所得稅的 “收入總額確認” 就需要先理解會計上的收入概念,入門階段就會遭遇 “攔路虎”。據歷年數據統計,零基礎考生首次備考時,《稅法一》的通過率比《稅法二》高 15%-20%。
2. 有財稅工作經驗考生:《稅法二》的綜合應用更具挑戰
有會計或稅務實操經驗的考生,對《稅法一》的流轉稅規則可能早已熟悉,比如日常工作中的開票、認證進項稅等,備考時只需系統梳理高頻考點即可,難度不大。
但《稅法二》的所得稅規則與實操中的 “匯算清繳” 直接掛鉤,且考試的細致度遠超日常工作。比如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實操中可能只需大致歸集,考試卻會細化到 “哪些費用可計入研發費用”“不同行業的加計扣除比例差異”;小型微利企業的優惠條件,考試會精確到 “從業人數的計算是否包含勞務派遣人員” 等細節,即便有實操經驗,也需重新深耕細節才能應對。這類考生普遍反饋:《稅法一》是 “復習就能拿分”,《稅法二》是 “懂實操也未必能做對題”。
五、結論:難度有差異,備考需聯動
綜合來看,《稅法二》的難度高于《稅法一》,主要體現在核心稅種的邏輯復雜度、綜合應用要求和備考門檻上。但需注意:二者并非 “獨立存在”——《稅法二》的所得稅計算會涉及《稅法一》的增值稅(如增值稅進項稅額可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涉稅服務實務》的主觀題更是會同時融合兩科知識點。
因此,無論難度差異如何,多數考生都會選擇 “兩科同時備考”,原因有二:一是兩科備考周期相近(均需 80-120 小時有效學習時間),同時學習可節省重復梳理的時間;二是知識點聯動性強,同時掌握能為后續備考《涉稅服務實務》打下堅實基礎。
六、針對性備考建議:兩科如何揚長避短?
結合難度差異,兩科的備考策略需有所側重,避免 “平均用力”。
(一)《稅法一》:抓大放小,強化細節記憶
1. 核心策略
以增值稅、消費稅為 “主攻方向”,小稅種 “抓高頻考點”。增值稅重點突破 “視同銷售、進項稅額抵扣、出口退稅” 三大核心模塊,這三部分占據增值稅考點的 70% 以上;消費稅聚焦 “稅目稅率表” 和 “復合計稅的應稅消費品”(如卷煙、白酒),這是消費稅的必考內容。小稅種(如城建稅、教育費附加、資源稅)無需逐一深究,只需掌握計稅依據、稅率和常見優惠政策即可。
2. 避坑技巧
小稅種的 “計稅依據”“減免稅政策” 易混淆,可按 “稅種 + 核心規則” 的模式整理成筆記,比如 “城建稅:計稅依據是增值稅 + 消費稅,進口不征出口不退”,集中對比記憶;增值稅的 “稅率適用范圍”(如 9% 稅率的貨物清單)需結合案例理解,比如 “糧食、蔬菜、圖書等民生類貨物適用 9% 稅率”,通過具體例子加深印象,避免死記硬背。
(二)《稅法二》:搭建框架,聚焦綜合應用
1. 核心策略
先搭建 “所得稅計算框架”,再填充細節。企業所得稅先牢牢掌握 “應納稅所得額 = 收入總額 - 不征稅收入 - 免稅收入 - 各項扣除 - 以前年度虧損” 的核心公式,再逐一拆解每個模塊的規則,尤其關注 “各項扣除” 中的限額扣除項目(如職工福利費、廣告費)和稅會差異調整;個人所得稅按 “應稅所得項目” 分類整理,用表格對比各項目的計稅方法、扣除標準、優惠政策,比如將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所得的 “預扣預繳” 與 “匯算清繳” 規則并列對比,避免混淆。
2. 避坑技巧
企業所得稅的 “稅收優惠” 需結合 “行業 + 條件” 記憶,比如高新技術企業 15% 稅率的適用條件包括 “研發費用占比”“科技人員占比” 等具體指標,可通過 “關鍵詞記憶法” 強化;國際稅收部分先理解 “常設機構”“稅收抵免” 等核心概念,再通過真題熟悉應用場景,不必深究過于晦澀的理論,畢竟該部分占比僅 10% 左右。
結尾:難度不是絆腳石,規劃才是關鍵
其實,《稅法一》和《稅法二》的難度差異并非 “天壤之別”—— 無論是《稅法一》的 “細節記憶”,還是《稅法二》的 “邏輯整合”,只要找對方法,都能高效突破。對考生而言,與其糾結 “哪個更難”,不如結合自身基礎規劃:零基礎先攻《稅法一》打基礎,有經驗者同步推進兩科;重點記?。簝煽坡搫觽淇?,不僅能提高通過率,更能為稅務師考試的 “終極目標”(拿下全科)鋪好第一步。
點擊進入:稅務師題庫,隨時隨地免費刷2025年稅務師章節習題、模擬試題和歷年真題等海量資源!
為幫助大家高效備考我們整理了2025年稅務師備考資料包,涵蓋備考全過程的資料,涉及高頻考點、學習計劃、練習題、歷年真題、公式匯總、考前幾頁紙等資料,點擊以下圖片即可免費獲?。?/strong>
新手考生備考必看:
以上內容是“稅務師稅法一和稅法二哪個難?內行人深度拆解”相關介紹!我們及時為考生提供2025年稅務師高頻考點、公式匯總、歷年考試真題及答案解析,考生可點擊下方按鈕免費下載學習。
最新資訊
- 2025年稅務師資料:9月強化階段必備,5科高頻考點+真題解析!2025-09-19
- 25年稅務師涉稅服務實務難嗎?備考困境解鎖核心考點+模擬卷破局2025-09-19
- 【今日份福利】2025年稅務師涉稅服務相關法律高頻考點+配套練習題2025-09-18
- 稅務師稅法一和稅法二哪個難?內行人深度拆解2025-09-17
- 沖刺必刷!2025年稅務師稅法二高頻考點整理及章節習題匯總2025-09-17
- 助力備考!2017-2024年稅務師《稅法一》各章節分值分布2025-09-16
- 強化必備:2025年稅務師稅法一高頻考點+章節習題匯總2025-09-16
- 救命!稅務師稅法一易錯易混知識點清單出爐,看完不踩雷2025-09-11
- 25年稅務師涉稅服務相關法律目錄+思維導圖+核心考點匯總2025-09-05
- 沖刺備考必背~2025年稅務師稅法一核心考點+章節習題大匯總2025-09-05